不被看好的“精灵宝可梦”最终改变了游戏开发者的思维方式

【美】列纳德·蒙洛迪诺
2019-08-16 17:21

社会会奖励那些积极面对改变的人,也会惩罚那些固步自封的人。

——列纳德·蒙洛迪诺

打破常规的“精灵宝可梦”

2016年7月6日,Niantic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精灵宝可梦Go”(Pokemon Go)的“增强现实”游戏。玩家可以利用手机上的摄像头在现实世界中捕捉小精灵,他们在手机屏幕上看见的精灵会出现在各种可能的地方。Niantic是一家40人组成的创业公司,他们都是谷歌公司前“Geo”团队的成员。两天之内,美国国内的安卓用户就有超过10%的人下载安装了这款游戏,两周后用户飙升到了3000万。

不久,苹果手机用户每天花在“精灵宝可梦Go”上的时间就超过了在脸谱网、Snapchat、照片墙和推特网上的时间。更加夸张的是,这款游戏上架的那段日子,人们在谷歌搜索引擎上对“精灵宝可梦Go”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竟然超过了“色情”一词。

如果你不玩游戏,你可能觉得我说的这些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商业圈里,这个现象级的游戏却不可小觑:在游戏刚推出的那半年里,有超过6亿用户下载了“精灵宝可梦Go”这款应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刚进入21世纪时出现的那些最成功的案例,中国国内的游戏公司如腾讯等也争着引进。脸谱网2004年就有了,可是直到2007年它的用户才突破了3000万大关。风靡全球的“魔兽世界”同样在2004年问世,6年之后,玩家数量才达到了巅峰的1200万。或许在10年之后,这种狂飙式的增长会落回正常的速度。尽管没有人能预计下一个新的爆点是什么,但是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仍旧会期望在可预见到的未来,社会能够持续发生更快的变革。

不过,如果只盯着“精灵宝可梦Go”的用户增长速度,则会让我们忽略掉更重要的东西。这款游戏的巨大成功或许没人能预测到,但它的成功也并非偶然。Niantic公司在攻克游戏的技术关时,做出了一系列创新前沿决策。

在“精灵宝可梦Go”问世之前,业界认为人们并不想玩那种需要全身动起来的、在现实世界中互动的游戏。此种氛围下,即便是在硅谷这样充盈着新思妙想之地,“精灵宝可梦Go”的研发团队仍会常常被人敲打,玩家只想“静静地坐在那里玩玩游戏”啦。不过,研发团队顶住了传统观念的打压,逆流而上,创造性地借助了现有技术,改变了游戏研发者的思维方式。

时代变革的需求

商业世界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着类似的知识挑战。今天,我们每天都从五花八门的媒体上获取海量信息,日均接触的信息量达到10万单词之巨,这相当于一本300页图书包含的内容。而就在几十年前,这个量不过2.8万。新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泛滥成灾,曾经简单易做的任务要完成起来已不复当年,做成一件事的复杂性堪比穿越一座险象环生的丛林。

不久之前,如果我们要去旅行,便会查阅上一两本旅行指南,拿上地图,打电话预定机票和酒店;或者去联系国内数以万计旅行社中的任意一个。如今,人们要规划一次出游平均得打开26个网站,还要反复权衡大量的折扣信息和替代方案,不仅要考虑你计划出游的日期的价格变动情况,还要纠结于你自己心理预期的出价。就是你最终确定下来吃住行的一切安排这件事本身,也已经变成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各方都从利己的一面出发,去寻求最佳收益。

在这个基本功能不断转型的社会中,各类挑战可能会令人畏惧。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必须要为个人生活设计出新的应对方法,这是因为数据技术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得面对自己的雇主。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去躲避那些套路日益加深的网络犯罪和盗取身份信息之事。我们不得不去管理那不断缩短的“自由”时间,这样才能和家人朋友相伴、阅读、锻炼,或者仅仅是偷个闲。我们必须去学着查找家用软件、手机和计算机的故障。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乃至每一天,都必须面临那些仅仅在一二十年前完全不存在的生存环境和问题。

技术创新发展迅疾,加速了全球化变革的步伐,人们已经就此展开了大量讨论。本书则另辟蹊径:世界风起云涌,我们为时代所迫,如何利用“思维”的力量带来社会的繁荣是新的需求——迅猛的变化改变着我们的商业模式、专业领域、政治生态和个人生存环境,我们的成功和幸福都依赖于要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

有些确定的能力是实实在在能帮助我们的,比如思维的质量,这是长期有效的软实力,并且在今天越发关键。比如:离开舒适区、学着去习惯不确定性和矛盾状态的能力;跳脱传统思维模式,重建提问方式的能力;放弃根深蒂固的定式、广纳新思维范式的能力;让想象力和逻辑齐飞、创造与整合各类信息的能力;勇于尝试、接纳失败。这是一种多元化的能力,但是正如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是落后于这种思维的,这种思维的多元整合能力不同于那种条分缕析、一以贯之的认知方式。列纳德·蒙洛迪诺,这位极富创意的物理学家,将这种认知方式称为“弹性思维”。

列纳德·蒙洛迪诺

蒙洛迪诺就是一个极具弹性思维的人,他原本时正儿八经的物理学家,伯克利理论物理学博士,科班出身,然后在加州理工学院教书——没错,就是《生活大爆炸》里那群理科宅所在的地方。

后来又到马普所,主攻量子场论。不过好玩的是,他31岁时裸辞,跑到好莱坞当编剧,美剧《星际迷航》、《玉面飞龙》编剧都是他。

当然,他后来又回加州理工教书,也就是那时候跟霍金共事,共同合著普及版《时间简史》。

在他看来,弹性思维能赋予我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打破神经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条条框框,跳出定式思维来看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卓越的科学家们是如何破解弹性思维的,它如何产生,又该如何培养。

科学家们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了“弹性思维”与众不同的特质,它体现出了一种“自下而上”(bottom-up)的思维过程,不同于分析性的推理方式。大脑可以像计算机那样进行思维运算,大脑较高层级的组织会发出指令,由上而下执行。不过,生物体的大脑也有着特殊的结构,它还能“自下而上”工作。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即便大脑中的神经元没有接收到从“中枢”发来的指示,也会被大脑情感中心的有价值信息触发,从而产生复杂的活动(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讨论)。这种思维过程是非线性的,它能够促生一些超脱常规的想法,按部就班的分析性思维是不可能有这种效果的。

尽管计算机和大多数动物都无法掌控弹性思维,但人类的大脑还是拥有这一优势的。这便是为什么“精灵宝可梦”游戏的研发者们能够摆脱由大脑发出指令去执行的思维方式,跳出“显而易见”的框架,探索出全新的道路。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可以有弹性思维和“自下而上”的思维机制,对这些东西了解得越深,无疑能利用它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打开这本书,你会看到对这些思维过程的解读,一些心理层面的因素如何影响它们,最重要的是,你会学到许多实用策略,真正掌握思维的力量。

超越预设“脚本”

每一种动物都有自身的一套应对生存环境的方法,磨炼出各种能力来适应环境变化。不论是低等的线虫类生物,还是更高等的哺乳动物,它们表现出的大多数行为是“被规定好的”,换言之,这些行为都是提前预设的 。预设(脚本)行为是生物天性中的一条捷径,这种可靠的应对机制往往能成功化解麻烦。但它会造成一种固化的反应,在新情况出现时就失效了。

人类的行为其实也是有脚本的。比起自然界的动物朋友们,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思考。不过你是否发现,每当经过零食柜时,都会不假思索地抓上一把杏仁,无论那一刻你是否真的想来点儿零食。当我们不想上班或者不想上学时,“肚子疼”等借口也常常脱口而出。当我们想去一个熟悉的地方时,依旧会不自觉地选一条自己熟悉的路。

脚本的确是有用的捷径,但是对大多数动物而言,仅仅依靠预设脚本去生存仍会十分艰难。比如,当一头捕猎中的雌狮子在一定距离之外发现目标后,它会悄悄靠近猎物。而环境,具体的条件,以及猎物的行为却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它的神经系统里不可能生发出一套固定的脚本去完成所有的捕食任务。相反,狮子必须有能力去评估每一个具体的捕猎情景,最后制订出行动计划完成目标。

因为环境总在变化,预设脚本的信息处理模式并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因此,生物便进化出两条信息处理的途径,无论人还是其他动物都能兼用二者来做出反应。一种是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性思维,简练起见,蒙洛迪诺会称之为“分析性思维”——一种按部就班的方法,生物体能基于事实或理论从相关的想法推断出另外的想法。另一种则是弹性思维。不同物种对这种思维的掌握程度各异,不过一般而言这种思维在哺乳动物大脑中发展得更为成熟,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人类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现代社会中,分析性思维是最受人们推崇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较为完美地帮助我们分析生活中的那些更直观的事物,也是我们在学校受教育时被教导最多的方法。我们通过智商测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来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我们雇佣员工时也很看重这一点。不过,分析性思维虽然效用极大,但它仍和预设行为过程一样是种线性模式。我们在意识的支配下,借助分析性思维,会条分缕析地展开想法,从A到B,再到C,每一个想法的出现都遵循固定的规则——逻辑原则,就像电脑程序一样。最终的结果则是,分析性推理,正如按脚本行事一样,一遇到新挑战就败下阵来。

在遇到新挑战时,弹性思维更胜一筹。“弹性”的过程无法以从A到B再到C的形式跟进。相反,弹性思维往往是在无意识中推进的,这种非线性思维过程可能是多条思路并行的。几十亿个神经元连成的网络中不断有细微的信息交换,从细节的东西最终得出结论,而这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不可能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实现的。弹性思维不像分析性思维那样有自上而下的直接指示,更多会受情感驱使,它将多元信息整合起来,化解难题,找到应对挑战的新方法。它还会接纳一些非常规的,甚至是奇特的新想法,让我们释放更大的创造力(这同时也需要分析性思维,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理解和探索出那些新想法)。

弹性思维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进化了千万年,因此我们能成功应对野外生存的各类难题。我们需要这种技能,因为我们灵长类动物并非自然界最孔武有力的生物。我们的近亲倭黑猩猩的跳跃高度是我们的两倍。和我们同样体重的黑猩猩,臂长是我们的两倍。一只大猩猩可以找到带有锐利棱角的石块(做工具),能坐下,还能打探周围的环境;人类会坐在时髦的椅子上,戴眼镜。如果那椅子不合适,我们会抱怨它把自己硌得背疼。我们的祖先无疑比我们更加身强体壮,不过我们还是依靠弹性思维让自己生存了下来,它让我们学会了群体协作和创新,借助这些能力战胜了各种困难。

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人类群体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形态,这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御了野外的危险。而数千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了弹性思维的作用,提高了日常生活的水准。知更鸟的巢里可不会有浴室,松鼠们也不会把收集到的橡树果实锁在保险箱里。而人类生活的环境,几乎彻底是从想象中创建出来的。我们居住的屋子不仅仅是个能避风挡雨的小棚子,那些被我们称为家和公寓的地方有着各式各样的设计和形态,屋里还装饰着各类艺术品。我们不光是能走会跑,还发明出了各种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轮船,还有飞机带我们飞上蓝天(更不必说那些可以让我们飞驰在路上的轮滑鞋、平衡车和滑板)。在这些工具诞生之前,都是没有任何雏形的。人们对它们没什么概念,完全无法预知会有这么一种东西能用来解决问题。你书桌上的橡皮擦和回形针、脚上的鞋子和浴室里的牙刷,无一不是如此。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周围都充满了弹性思维的产物。尽管弹性思维并不是我们的一种新鲜能力了,但是它在人类历史的一些关键节点上扮演的角色让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它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技能。如今,弹性思维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的专利,而是会给平凡人生活也带来提升的重要因素。

探究无止境的未来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开始研究弹性思维背后的深意并没有太久。他们已经发现大脑在“自下而上”的弹性思维和“自上而下”的分析性思维中表现得截然不同。这些基于最新脑科学研究进展的解释让我们对于弹性思维中的许多独特的神经网络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在201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展了人脑连接组计划,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和尖端计算机技术展现出了大脑中有海量的亚结构,远超我们的想象。人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侧前额皮层,实际上就包含了12个独特的微小元素。通过这个计划,科学家们一共识别出了97个全新的大脑区域,它们在构造和功能上都不同于先前人们的认知。这次研究计划的成果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世界,其意义不亚于物理学界当年发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在《弹性》一书中,蒙洛迪诺会借助前沿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来探究大脑中的弹性思维如何生发。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些自下而上的思维过程,我们就能学会去使用、操控、把握和培养这些思维。

我们的思维如何回应新事物和变革的需求?我们如何创造出新概念和范式,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能力?是什么让我们墨守成规?我们如何在设立议题时更加灵活?当时当世,我们很幸运,可以利用海量的有关自下而上思维的科学知识来回答上述问题。当你跟着我一步一步将弹性思维背后的自下而上思维机制厘清之后,我希望能改变你看待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为你提供如何思考的新视野,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思考,这样我们就能在这个亟需“适应技能”的世界获得成功。

本文为《弹性:在极速变化的世界中灵活思考》(【美】列纳德·蒙洛迪诺/著 张媚、张玥/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8月版)一书的引言,澎湃新闻经授权刊载。
    责任编辑: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