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于90年前后的你怎样了

2019-08-14 11:45

转眼,2019年进入后半程,第一批00后已经奔二。

80、90后们在校内为自己正名、贴标签的日子也早已伴着00后的成长成为历史。

跟身边的朋友聊起,90年前后的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年龄,在30岁左右徘徊。

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花费5年青春去投入到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的勇气;也开始因在乎长久的生活保障及养老问题等,而在工作、跳槽、换行时变得小心翼翼。

生活和时间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所以,现在的你怎样了?

1、从两个人到一个家

2012年,89年的山东女生陈小姐在北京认识了88年的北京男生王先生。半年后他们相恋,2016年他们结婚。在度过三年的租房婚姻后,他们在半个月前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新房”。

两人的职业都是教师,男方是高中体育老师,女方在培训学校当钢琴教师。不同的是男方工作日是周一到周五,女方是周六日,所以每天的下班时间才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谈起把两个人的恋爱关系变成结为一体的婚姻关系,陈说2015年男友送她的一个礼物给了她共度一生的决心——那是一只小狗,她的最爱。

说起原因,陈说:“刚开始相处的时候感觉他每天就像时刻表在生活,不烟不酒、不吃快餐,每天两点一线,生活极其单一,甚至刻板。要不是相处久后了解了他,我肯定会觉得这个人对我不上心。”

但日子久了,陈发现他虽然对自己有无数条条框框,却愿意为她而做出改变。王先生睡觉很轻,一点响动就会醒,也不喜欢习惯的生活有变化。所以当从没养过宠物的王先生抱着一只随时会发出巨响的小狗出现在陈小姐面前,表示他们要一起养狗的时候,她就看到了两个人共同的未来。

从恋爱到结婚,今年是他们的第七年。两人的相处除了有相互的改变迁就,也有规定的明明白白的“底线”,他们从七年的相处经验得出,有任何想法就要告诉对方,不论是委屈还是疑虑都要放到面上谈明白,决不能憋在心里成为日后的隐患。

他们说身边很多小夫妻都在日常家务的问题上有矛盾,不过好在他俩都认同家务应该共同承担这点。比如在“吃”方面,当老婆明确表示做饭不快乐,而老公又不抵触下厨的时候,他们家就协定出了“老公做饭、老婆洗碗”这个分工,老公现在做饭已经做出了乐趣,没事就用微波炉、电饭煲研究新菜式。而且到新家的第一天老公就买了小厨宝,这是那个有些木讷的男人给的最实在的浪漫,这样的细节总发生在生活中的不经意间,没那么波澜壮阔,却总能温暖人心。
两人也曾因为工作时间问题抱怨过相互陪伴的时间有限,不过在权衡利弊后他们开始更看重一周七天每天下班后两人在一起的仪式感。时间早的话,陈小姐会提前用挂烫机把西装打理好,两人去烛光晚餐然后看场话剧;时间晚的话,他们就窝在沙发里喝着豆浆机自制的豆浆冰沙,从电视里翻搞笑综艺,一起笑到前仰后合。

用他们的话说,两人相处要尽量平等,不能一方过于依附另一方。时间上两人也早已调试出了合适的搭配方式,像在新房装修的时候,因为陈小姐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所以从家装到家电的挑选和风格配色等,都是她网购决定的。等准备动工来到体力环节时,陈小姐就和京东师傅约上周六日老公休息的时间送货上门安装。用最快的时间搞定新房,两人才能更早开始新生活。

采访结束时,陈小姐还不忘为老公正名,如今那些曾被误以为的缺点在老婆眼中都成了优点,“他只是非常慢热,他有些自我是因为不世故,他不爱参加那些场面聚会,更愿意和玩音乐、玩摩托的同类人聊到深夜。他可能在别人眼里是棵有点冷傲的铁树,但却为我开出了花。”

2、有梦想的人永远年少

有的人在看着时针盼着一天的结束,有的人希望时间静止无限延长。89年的北京张先生是后者,因为他有两个身份,工业设计师和培训机构的设计老师,时间和精力是他每天最需要的东西。

张先生是名副其实的理工学霸,四年前从美国留学回来。出于对视觉艺术的热爱和对工业设计的执念,他开了一间工作室。他说他非常沉迷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的过程,先是一个一闪而过的灵感,然后在脑内创意构想,再通过精细的计算测量把产品落到设计图上,最后一个灵感就塑成了一个实物。他轻快热情的讲着他的工作,就像在细数自己的宝贝,创造真的会给人成就感。

但在艺术创作中不光有灵感迸发的时候,也会时常遇到瓶颈,拿不出满意的作品。这时就需要汲取更多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谈起当老师,张先生说这就是学生跟我学习,我跟艺术学习的一个过程,“师生之间不是单向的,有时他们的问题会推着我向更深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我们是在互相提升对设计的敏感度。所以老师的身份对我设计师的身份是有帮助的,就像两个我在相互帮衬着让我在工业设计上能有更多成绩,实践梦想。”从学校归来,当以设计师的身份面对客户时,就要解决很现实的工作问题。设计和甲方的梗流传已久,总给人一种针尖对麦芒的感觉。张先生的原则是,和客户站在同一侧,把问题放到对立面。

在朋友眼里,张先生是一个有“设计情节”的人,他的工作室和家里,大到墙壁、楼梯、吊顶等所有家装环节的用材,小到一个厨房的调味罐,只要是能通过视觉展现的,他都要亲力亲为,一定要挑到自己看得过眼的东西才行。

同时,他也是一个活得很精致的人。虽然平常工作经常忙得只能点外卖,但只要周六日有时间,张先生就会叫朋友在家里吃饭,他觉得做饭和摆盘也是种很感性的艺术。网上那些美食有关的的新奇小厨电,他基本已经从京东买个遍了。自制冰淇淋、减脂健身餐、无油炸鸡......他做的饭朋友都说好吃又好看,他们还有个美食账号,他负责美食,朋友负责拍片。

除了美食,当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压力时,张先生痴迷于用音乐解压,摇滚和金属居多。平时他也是音乐不离耳,家里一面墙上都是各种音乐辑。他说留学时还和朋友玩过乐队,如果不是对工业设计有执念,可能会选择学习音乐吧。

对于现在的生活,张先生反复说着时间不够用,因为需要太多精力都放在他的双重身份上了,但当问到他如果时间精力允许他还想做什么时,他想了想答“还是设计领域的艺术深造吧”。

3、把兴趣做成事业 让事业成为生活

大家都懂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大城市的节奏和压力却让人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把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变得本末倒置。就像本想攒够钱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却因为工作推掉了行程。

当大多数人都在权衡工作和生活该放弃哪一个的时候,厦门的91年女孩娜娜却凭着爱吃,在北京用1000元开出了自己的烘焙工作室,实现了所有人对工作和生活的向往——把所爱变成了生活。

聊起当下的日子,娜娜说一间工作室、一人、一辆小摩托、三只狗,已经是她理想的生活,语气淡然却能感受到她的自豪。

这一切源于2013年一枚一块钱硬币落下的瞬间,上海/北京,硬币落向了北京。她一人带着一只狗、两个行李箱,站在了陌生的大北京。第一晚她是抱着狗在路边睡的,因为宾馆旅店不让带宠物。第二天她找到了合租房,一人一狗有了自己的小窝。

她说自己很叛逆,当初父母就想她在当地找个五险一金不用拼的工作,然后过到了年龄结婚生子的生活。她说不想让人管,不想过那种没有期待和好奇,或是已经可以预见的人生。

初到北京时她做过广告销售,“没资源很累,水太深。我也不够圆滑去为人处世,不想屈服去为了利益设低自己的底线”。她不愿花太多精力去处理人际关系,只想把生活变简单。她说生活是自己选择的,做烘焙很简单,“只要东西好吃就够了”。

于是她拿着辞职后仅剩的1000元开始了自己的烘焙事业。2015年时千层蛋糕还没火起来,她说做千层很简单、投入很低,“一个电饼铛就行了”,她在网上买了个便宜点的电饼铛,迈出了把爱好变为事业的第一步。现在她的烘焙工作室已经开了4年,从一人一锅到一间工作室,她很享受目前的状态,没想过开第二家店,也不追名牌,她总说钱够用就好了,想活得自在一点。

工作室开起来了,生活也慢慢变好了,一人一狗的合租间变成了一人三狗的小单间。也许是因为狗狗带给了她更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她成了到哪就把哪当家的人。别人租房很少自己添置家电,但她觉得像洗衣机比较私人一定要自己买,所以每次搬家别人拖两只箱子,她要叫一辆货车,自己买的家电搬到哪就要带到哪。

聊起搬家或是家里电器坏了不知道怎么修,会不会感觉一个人很辛苦,也希望有个男朋友帮忙时,她笑说:“完全不会啊,搬家有搬家师傅,买家电京东小哥直接就送家安装了,货到的快还不用我出力,售后有问题直接找客服,也不用我费脑人家就安排上门解决了,方便的很”。不过对于另一半她也有理想化的向往,她不希望是因为年龄到了,或是有所图去和一个人在一起,她只要是因为爱这个人。

面对这个比独立还要再独立一些的女孩,似乎她任何时候都足够强大,但她也会在夜晚抱着狗想家时感到无助,不过从未后悔自己的每一个决定。她是一个集悲观和乐观为一体的纠结体,在想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先想到最坏的一面,如果这个最坏的结果自己能接受,那它真正发生的时候也不会更坏了,用她的话说:“先想不好的,结果一定好”。

一路聊下来,91年的她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很明白,她不去幻想未来,不会做太长远的人生规划,这也许跟前两年亲人的离开有关,因为生命总是来不及告别,没人说得准离开和明天哪个先来。但她有短期的目标,她说等天气好了要带着狗去青岛,骑行一周,她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这几种生活中或许也有你的人生,我们或多或少都为生活发生着改变,可能在岁月的打磨中中少了一分冲动多了一分柔软,也可能因为挫折而变得更加坚定……

正因改变是唯一不变,所以在深思熟虑后,去做你认为值得的,也要学会坦然接受每个改变带来的结果,然后继续尽情过好之后的人生。

    责任编辑:蒋雯琦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