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培养计划”,上海青年文艺家们收获了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9-08-13 08:48
来源:澎湃新闻

2014年底,市委宣传部在启动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的同时,推出了第一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由评委会专家在文学、戏剧戏曲、影视、美术、音乐舞蹈界推出43位年龄45岁以下的青年文艺作家作为培养对象。作家殷健灵、张怡微,翻译家袁筱一,主持人陈蓉,戏曲演员蓝天、黎安、王珮瑜,音乐家韩蓬、黄蒙拉、宋思衡,舞蹈演员吴虎生、朱洁静等大家熟悉的青年文艺家都在名单之上。

在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启动评选之际,“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工作总结会在沪举行。据悉,经过4年,43位青年文艺家在素质提高、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更上一层楼”的进步,近8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及国际专业奖项,如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美展获奖、欧洲古典音乐大奖等。“培养计划”实现了预期目标。

王珮瑜

2014年,市委宣传部拟订了《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实施办法》(下简称“培养计划”),以提升培养对象品质素养、艺术造诣为目标,精心制定了针对43位培养对象的“一人一策”。“一人一策”由两部分组成,即培养对象自己撰写的《个人发展计划》,所在单位拟订的《三年培养方案》。

“培养计划”首先着重培养提升青年文艺家的思想境界,先后举办“学习总书记讲话,体验井冈山精神”、“学习红旗渠精神,增强艺德修养”两次专题培训班,每次专题培训都是先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听取专题报告,然后赴井冈山、红旗渠实地参观。

“培养计划”还特邀仲呈祥、陈晓光、范迪安、尚长荣、葛剑雄、孙颙、荣广润、汪涌豪、杨燕迪、施大畏、陈东、朱英磊等作主题讲座,还组织培养对象分批次参加三期境外专题培训班,以拓宽培养对象的专业眼界。

根据43位培养对象各自业务繁忙,不容易整体集中的情况,“培养计划”4年中先后组织了20多次青年文艺家主题沙龙活动。每次由2-3位培养对象主讲,其后还有互动交流环节,促进不同专业交流合作。

黄蒙拉

此外,“培养计划“还积极为青年文艺家提供实践展示平台,举办“粉墨佳年华”专场活动,先后为14位培养对象举办了17场个人专场展演。

“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学习,通过老一辈文艺家身体力行的教育,通过在沙龙上对热点问题的讨论,真正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化专业为德性’。”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家袁筱一认为,这是“培养计划”令她信服的原因,“不盲目追随潮流,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讲信修睦,有理想,有定力,培养计划为我们框画了一个最终能成大器的人应该具备的视野。”

“一人一策”的模式对接到青年文艺家个人,也让袁筱一感到十分“接地气、讲实际”,“既让我们明确成长的大方向,同时又紧扣各自的专业领域,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具体的发展计划。”

“培养计划”让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制作人崔轶在道德修养和专业提高上取得了“双丰收”。在以往的创作过程中,崔轶一直认为,艺术家是自由的表达,是对生活的个性化读解,所以一些影视作品“虽有灵气但缺地气,虽有艺术构思却无精神力度”。4年来一次次培训和学习,以及感受“井冈山精神”、走访“红旗渠”等活动让他开始时刻关注民生、扎根生活,创作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中国好故事。

吴虎生

“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心系人民、深入人民,与他们同呼吸,才能创造出平凡中见伟大的精品力作,才能回报人民。从四年前的自我情感的抒发和小情小调的表达,到四年后有意识地为当下、为现实、为民众来表达情感和追求厚积薄发的广袤生活的抒发,这是我最根本、最可持久的收获。”崔轶说。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田蕤此前所有的勤奋、执着都是为了把戏演好,但对于为什么要演好戏,他想得不多,“这4年,我比较明白、更加坚定了,艺术是人民创造的,艺术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我终身追求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演戏,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有了主心骨,勤奋就更有方向了。”

4年来,田蕤每一次登台,每一次亮相,每一次人物塑造,都力争做到“一戏一人物,一句一真情”。他时常警醒自己要走出习以为常的舒适区,不断提高“思想的穿透力”和“审美的洞察力”。为了多学习,田蕤还于2016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攻读导演系研究生,2018年顺利毕业。2015—2017连续三年参加国际导演大师班进行实践与理论学习。

“4年的培养即将暂告一段落,但这不是句号;德艺双馨的攀登之路,没有终点。”田蕤的话代表了青年文艺家的共同心声。如今,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将继续推出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孵化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