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大洋洲艺术”特展带来的灵感与当代艺术回应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2019-08-14 07:30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展出150 件来自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的太平洋艺术珍品。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5位年轻的在校艺术家,在观看完上博特展之后,近日以“大洋洲艺术”为主题,以部分展品为灵感,重新创作了具有启发性的艺术作品并设计了相关工作坊,他们将带给公众哪些新的启发与体悟呢?

海·岛间太平洋艺术工作坊成果展示现场

8月10日,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合作推出的“太平洋艺术工作坊”在上海德荷当代艺术中心举办,5位年轻艺术家不仅以作品回应大洋洲艺术,更在工作坊中与公众分享创作的思考和方法、进行现场教学,作为公众美育的新路径。

据介绍,上海博物馆在策划公共教育活动时,设想以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为切入点,对“大洋洲艺术”做新的阐发,于是邀请到央美的师生进行合作。展示的5件作品是由青年艺术家费时数月时间完成。他们根据上博大洋洲珍品展中的部分藏品,做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作为工作坊的学术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邬建安认为这既是馆校联动的成果,也是一次对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艺术作品的跨时空的对话和个性化的解读,连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社会观念与大洋洲文化传统,是一次沟通型的创作尝试。

刘嘉颖《上下求索》

刘嘉颖以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的“马拉甘雕塑”、“毛伊姆面具”、“祈愿板”三件展品为灵感,创作了《上下求索》,这是一件比较大型的装置作品。悬挂在中间、有规律得做上下运动的是一棵倒置的带根的“柿子树”。朝下的树干为雕刻的女性“精灵”造型,中间人脸部分借鉴的是“马拉甘雕塑”造型,“毛伊姆面具”则在形态上做了一些变化,被放置在女“精灵”的头部,“祈愿板”被抽象为丝带,环绕在女“精灵”的胳膊上。

马拉甘雕塑 (局部)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毛伊姆面具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祈愿板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刘嘉颖解释说,这个作品命名为《上下求索》,柿子树“精灵”头部一上一下地击打着发光的大门,就像船漂泊在探索的海上随着浪花一上一下…… 在海上,他们都是没有根的,所以把中国原始的“柿子树”保留一部分根倒置。大洋洲的原住民冒着生命危险探索新的世界,他们常常会做各种雕塑来吓唬“海恶魔”,女性形象象征繁衍,柿子树的意象则象征物种的交流与传播。因为柿子树一开始只有中国才有,在明朝贸易往来时,柿子树被传到大洋洲。“我在阅读文献时,偶尔发现柿子树的史料。我们在创作时,除了形态有含义外,希望材料本身也是具有文化属性。”刘嘉颖说。

优乌杖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寿盛楠的作品《南洋之探》,从展品中挑选3 件原住民武器,把武器的外形与海参的肌理特点(棘刺)相结合,打破武器本身给人尖锐冰冷的刻板印象,让武器变软,并且变成海参的质感。“创作之初,我就想找大洋洲跟中国之间的联系,在阅读史料后发现,在明朝时期,就有中国的商贾下南洋寻找海参,他们和原住民捕捞者多年配合,能够完成从捕捞、⻛干、囤货,到打包运输的全部流程。后期东印度公司与殖民者私人商贩企图垄断对华贸易和岛间贸易,开展了血腥的统治。所以作品以海参与战争为切入点,探讨三大文明之间的沉浮时变。”

海·岛间太平洋艺术工作坊成果展示现场
科瓦尔祖先雕像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郑嘉燕的作品《异错镇-酋长》,以科瓦尔祖先雕像为创作原型,将中国传统手工艺扎染融入其中,使用不同的造型语言重塑了科瓦尔祖先雕像。冯志佳的《编织的线》、童言明的《木船、橡皮船和桨》也都对差异化的文明做出了个性化的有趣的解读。

冯志佳《编织的线》
童言明《木船、橡皮船和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徐明松认为,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年轻艺术家的“问题意识”,具有一定学术意义,同时也体现了艺术院校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5位艺术家还在上博特展和各自作品之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主题为“观察与设计:符号的提取与创作”、“感知与制作:材料与意象的选取”的太平洋艺术工作坊。冯至佳带来了余光写生课,刘嘉颖和公众一起创作大洋洲符号绘画,寿盛楠让公众体验了硅胶翻模,郑嘉燕则拿起针线演示了扎染布雕的针法。工作坊让博物馆观众从动手和生活的当下视角,在展览之外再次体验太平洋艺术。

公众参与太平洋艺术工作坊的现场教学环节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说, “博物馆的寻常展览让美院学生变成工作坊,而工作坊的成果展示和相关活动又影响到更多的公众,这是活动最有意思也最有意义的地方。希望将来在更多空间做这样一种‘口袋艺术中心’,不在意展览场地大小,在意跟附近的人的互动关系。”

据悉,此次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将艺术工作坊搬到博物馆围墙之外,选择在上海苏州河畔的德荷当代艺术中心进行,这其中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推动。“人美社和上博的公众教育合作始于博物馆出版物《寰宇艺文》丛书。如果说,出版物是作为纸上博物馆的文化容器,那么此次工作坊则我们试图在博物馆展览之外做更大的延伸,同社会公众和艺术圈建立连接。”徐明松说。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