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惯的养成|通过垃圾分类,重新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澎湃特约评论员 孙行之
2019-08-11 06:44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在上海7月正式施行垃圾分类之前,新闻媒体的各种宣传已经有很多了。我和我的家人也早就通过各种知识贴,学会了区分干垃圾和湿垃圾,比如“粽子叶是干垃圾”、“榴莲壳是干垃圾”而“玉米棒芯是湿垃圾”。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以来,我感到,垃圾分类还带来一个意外好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之前的消费和生活习惯。

在上海鳞次栉比的商场间穿行,随处可见的饮料铺、小吃档和咖啡馆总会引得人停下脚步,买些尝尝,吃不完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在垃圾分类开展之前,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很方便我把吃不完的食物连同包装一股脑儿扔到里面,很少思考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事情。

可现在,城市里的垃圾箱大幅减少,湿垃圾箱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买了东西吃不完,只能一路捧回家处理。所以,在被手里的“湿垃圾”为难过一次以后,我在外买食品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量力而行,不能浪费,否则被浪费的食物就会一路跟随很久,不但给自己造成麻烦,心理上也会有一丝负罪感。

再举个例子,晚餐时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会用掉不少湿纸巾和纸巾。从前,吃完饭,干湿纸巾连同厨余一股脑儿被卷入垃圾桶。垃圾分类以后,因为需要将纸巾和厨余垃圾分开,这就要求我花上一点时间,把纸巾单独挑出来。就是因为多了这样一道“工序”,我逐渐发现,原来每一餐我们需要使用那么多纸巾,而有些使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比如用来擦嘴的纸巾可以用来擦掉不慎滴在桌上的汤汁。

“如果每个人都乱扔垃圾,地球就要爆炸了”,曾经听到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当上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时候,我早早开始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但真的对这句话深有体会,还是在自己亲自实践了垃圾分类以后。也就是仔细观察过才知道,之前丢弃的混作一团的垃圾会给处理终端带来了多大负担,给环境造成多大的污染。

亲自动手把垃圾分开,对每个人来说,不单单是一个守法、文明的行动,也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资源消耗情况的机会。重新整理垃圾的过程,能够让我们看到,许多食物是如何被浪费的,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是如何在不经意之间就被轻易消耗了,而许多会给环境带来重大负担的有毒有害垃圾本来是可以避免产生的。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次环保课,也是一次消费习惯重塑课。在大城市,“过度消费”已经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在消费主义大旗迎风招展的当下,我们或许都需要一个契机,从一个新的角度重审自己的消费习惯。

    责任编辑: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