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中导条约》时代的美俄对抗:继续隔空大棒,再加匕首抵喉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胡高辰
2019-08-09 11:57
来源:澎湃新闻

8月2日,在六个月退约程序到期后,美国高调宣布正式退出《中导条约》,引起了各界批评,美国本届政府在军控和安全问题上不断做出单边主义举动,给国际核态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有关核武器,或涉核问题的一系列状态和形势可以称之为核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核态势较之冷战时期朝着愈发复杂和多样演化。积极健康的核态势起码包括有效的双边、多边军控对话,拥有核武器国家间互信的增加,提升核武器的使用门槛,以及削减核武器、减少战略对抗等表现。而自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的军事安全政策以及涉及核武器的战略政策,对国际核态势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影响。反而是降低核门槛、研发新型战略武器、扩充核武库、退出军控条约等一系列单边举动给国际核态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引领”着国际核态势一路走低。

国际军控体系两大支柱之一“塌方”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主要有两大类影响。其一,就条约和军控体系本身来看,美国退约直接对国际军控体系、对地区军事安全和全球战略稳定与平衡带来消极影响。

《中导条约》是冷战后美俄之间三大军控条约之一,作为当今世界两大核武库第一梯队成员,美俄之间的《反导条约》早已失效,《中导条约》的失效可以说会让美俄之间的安全互信降至新低。美国的种种举动让世人对美俄之间仅存的《新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未来的命运表示担忧,从美国已经做出的一系列单边主义举动来看,《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命运岌岌可危。

可以预见,美国的单边主义举动也正在不断侵蚀国际军控体系。国际军控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由例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核试验条约》等组成的带有国际普遍约束和规制性的军控条约体系。另一部分即是核大国之间,尤其是美俄两国之间为了实现战略稳定和平衡而达成军控条约体系。而如今美国破坏美俄军控体系的举动,一方面破坏了美俄之间的战略平衡,导致了地区安全军事的紧张和军事对抗的加剧。另一方面,也对国际军控体系带来了破坏性的消极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世界核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执意摆脱控制体系,导致了国际军控体系两大组成支柱之一的“塌方”。

最终的情况很有可能即是,国际社会依然“受控”,而美国不再“受控”。即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且落实一系列积极的、有益于国际核态势的军控条约,而美国独身于国际军控体系之外,依仗其军事实力做出与国际社会背道而驰的举动,直接破坏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

核威慑若“短平快”将恶化国际核态势

其二,从美国退约背后的真实想法来看,美国表面退约,实则“以退为进”,为美国重拾中短程导弹或相关性能的打击武器,谋求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打压美国所谓的安全对手扫清规制障碍。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举动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松绑,是为了加强自身的战略威慑能力。回顾《中导条约》签订的背景,美国和前苏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研发列装了一系列中程弹道导弹。美苏的中程弹道导弹主要部署在欧洲地区。中程弹道导弹的飞行距离相对较短,如果发动核打击,难以有效预警和防御。因此美苏双方、包括被前苏联中程弹道导弹覆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对美苏两国销毁彼此的中程弹道导弹及相关性能武器达成了一致。1987年12月8日,美苏首脑签署《中导条约》,两国开始销毁各自部署的中短程陆基投射武器,《中导条约》成为了美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实现核武器数量减少的条约。

从历史背景可以看出,中短射程投射武器以其特有的性能,对于拥有核武器国家之间的战略稳定构建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在签署条约销毁中短程导弹后,美苏、乃至冷战后美俄的战略威慑模式主要以各自陆基和海基的远程、洲际导弹武器为主。在没有中短程战略武器的时代,美俄之间的战略威慑态势就好像是两人各自挥舞着核大棒,彼此的威慑能力较为清晰可见,同时两人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

把视野拉回到近期,在《中导条约》失效当天,俄罗斯表示,如果美国进行中短程导弹系统的研发,俄罗斯也将“被迫”全面研发类似的武器。可以说从美国现有的扩张性、单边性和谋求优势的军事举动来看,美国势必会进行中短程陆基导弹系统的研发与部署,而相应的,俄罗斯也会加大对中短程陆基导弹系统的投入。因此,美俄两国很有可能会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用中短程导弹彼此互瞄的时代。俄罗斯西部的重要城市、北约欧洲成员国以及美国的主要军事基地又将被笼罩在对手中短程核打击的阴影之下。

这一情况会改变美俄战略对抗态势,如果做一形象比喻,即从以前两人互相挥舞核大棒的威慑,转变为两人不但拥有核大棒、还手持匕首抵在对方胸口的状态。美俄之间核威慑的态势 增加了“短平快”的中短程武器系统,会直接加剧美俄两国的对抗烈度、增加美俄针对彼此的军事威胁感、增加针对彼此军事行动的敏感度。如此一来,不仅会直接影响欧洲地区的安全稳定,美俄战略对抗的加剧更会恶化已经被美国搅局的国际核态势。

美国重启中短程陆基导弹系统的研发,很有可能会将近年来发展的新军事技术应用其中,例如高超音速技术、滑翔助推技术等,其技术能力势必要高于冷战时期“潘兴”等型号的中程导弹。此外,美国目前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系统所配套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不但可以装载“标准-3”拦截导弹进行防空反导作战,也可以装载“战斧”巡航导弹实施对地面目标打击,这种“矛盾一体”的武器系统增加了迷惑性和欺骗性。可以预见到,美国重启中短程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发部署,会刺激美国试图威慑的对手研发类似的武器系统或反制措施,围绕中导展开一系列不受约束、无规则无限制的军备竞赛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促使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变”与“不变”

就美国退约的行为来看,美国霸权思维、追求绝对安全思维的不变,和世界军事实力格局对比的变,这一“不变”和“变”的结合或是美国退约的深层原因。

就不变而言,美国自冷战时期追求绝对安全、追求霸权利益、压制安全对手的思维并未改变。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抱有较强的霸权利益图谋,不能容忍任何可能挑战美国霸权利益的国家存在,如今俄罗斯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美国多年来仍然带领盟友对俄罗斯四处围堵。对新成长起来的大国,美国更是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施压。美国自己给自己构建所谓目标对手,追求绝对安全、实施强权政治的思维没有变。

就变化而言,俄罗斯实力的相对下降,让美国找到了实施军事威慑的机会空间。冷战时期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的物质基础是美苏两国各自在欧洲部署有大量中程弹道导弹和相关武器系统,美苏实力针锋相对,从而使得美国有意愿去管控中导。而当前俄罗斯的整体军事实力仍在复苏之中,美国拥有对俄军事优势,北约东扩和美军的前沿部署给俄罗斯构成了较大压力。在实力天平倾向于自己一方时,对于俄罗斯这个老对手,美国有能力也更有意愿对俄全方位的施压。退出《中导条约》或会是美国众多对俄施压的手段之一,未来美国其他形式的对俄军事施压举动或会更多。

此外,另一个变化是,新的大国的崛起给美国带来了除了俄罗斯之外的新关注点。有媒体报道,未来美国有意向亚太地区的盟友领土部署中程弹道导弹,以对抗美国所谓的战略竞争对手的同类武器系统。在美国看来,冷战时期签署的约束美苏的《中导条约》已成为面对新的所谓军事对手时的束缚。老对手实力下降、所谓新对手实力上升,这一实力格局的变化促使美国做出了退约扩军选择。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

    责任编辑:朱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