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伦敦当 Airbnb 房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9-08-08 11:30
上海

去年11月,Yahom 把伦敦家中闲置的次卧整理一新,当起 Airbnb 房东。在这段新的人生经历中,她收获了陌生人的友好、令人惊喜的缘分、抑或也有无所适从的尴尬……半年多时间里,Yahom 已经与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房客,共同经历了一场场冒险。

在伦敦买下这间公寓之前,恰逢“脱欧公投”刚结束。我从 BBC 的早间新闻里,惊醒。感叹自己也是一个路过重大历史的人了。

伦敦人对脱欧没什么信心,还是那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房价不会因此大幅度跌落,开发商还要显示出最后的坚强。不过,买房投资的人确实少了。少了抢房团,刚需一族如我,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之前在英国读书、工作都是租房,房租年年涨,收入却并没有成比例上涨。这么算下来,若是买房,首付加贷款,显然比长期租房要划算得多。于是婚后不久,我和老公很快达成了买房共识,远在国内的双方父母也都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一切手续按部就班,房产公司和律师都表现得很积极,不到五个月,从看房、交订金、贷款到交房,就全部落实了。

这是一套小巧的全新两居公寓,自带精装修。实用之处是有两个厕所,客卧的厕所大小都快赶上客卧本身了。宽敞、周正、朝西。

伦敦是一座渴望阳光的城市。与国内买房经验不同的是,这里不怕“西晒”,更怕“西晒不到”,朝西的房子反而比朝东金贵一点点。到了七八月份,晚上八九点,太阳还没落。阳光仍能透过客厅的白色蕾丝帘幕,将餐桌、厨房照得熠熠生辉。每天,落日的余晖都大不一样,有时候是 Metropolitan,有时候又是 Sex on the beach。

从家中阳台看到的夏日落日

不如把闲置的次卧作Airbnb吧

新家搬进来快一年,除了远道而来的家人在次卧住过1个月,发挥了它的光与热,其余时间它都被我当作“衣帽间”。

当衣帽间挺好,可每一套试过又不想穿的衣服,都会被潦草地摊在床上。一个礼拜过去,你会惊叹,女人啊,居然有这么多(不想再穿了的)衣服。这哪里像衣帽间,更像衣服的收容所。只有在我良心大发,或是有人来做客时,才会急急忙忙做一下面子工程,把那些衣服一股脑儿塞进衣柜里。

就这样,毫无章法的次卧多少在拖家里颜值的后腿。如果真要有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理由,让我甘愿调动每寸肌肉的积极性来让它保持整洁,那就只能通过盈利了。

“不如把闲置的次卧作 Airbnb 吧!”老公居然也表示支持。

可是,真要开始这一切并不容易。一方面,从未与陌生人分享过生活空间的我们,担心会不适应。另一方面,如同远在国内的公公从视频里追过来的一句话:“那些房客都是哪里人?也不知道安不安全哦?”

还是要感谢大数据吧。此想法拖延数星期之后,Facebook 忽然不失时机地推送了“猜透你小心思”的 Airbnb 硬广,虽然细思极恐,可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入了套——注册、填写房屋描述信息,上传照片、认证个人身份……不到1个小时,完成了网站注册全套手续。

我怀抱着有些激动的心情,单方面宣布:我的短租房,正式上线了!

Yahom 的公寓门口

第二天一早,Airbnb 便弹出两个推送:一口气接到了两个订单,还是在同一个时间段预订。首次当房东,就拥有了选择权,这是多么骄傲的时刻。

至于刚开始的售价,当然是试水的。连我妈都说:“长沙的客房都要这个价啊,更别说在伦敦了。”不过我们很快因为“物美价廉”成了附近地段的“黑马”,陆陆续续吸引了好几个订单。

花费了小心思布置的家,在别人眼里看来也会是温暖的吗?客人好相处吗?他们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吗?

其实一开始根本懒得想那么远,还有一些更值得顾虑的小事儿,比如,给房间门加上锁,让客人与自己的隐私空间都得到保护;把次卧里富余的衣柜搬去主卧,添上桌椅及绿植;还有那些零零碎碎的,如床单被罩、拖鞋、吹风机、洗浴毛巾、洗发水、沐浴露等,都要再添置一套。

打扫这一项,更是硬核了。除了常规吸尘、擦灰,我还在邻居的推荐下,买了几款除水垢的瓶瓶罐罐。天知道英国怎么有那么多水垢!所有金属色的水龙头、墙壁溜缝儿,都结出了坚硬的水痂,但用这个一喷,再用抹布一擦,没了。

有些顽固分子则要使上澡堂子里搓背的气力,来来回回狠狠揉搓。“这玩意儿太神奇了!”我惊呼,脏东西像变戏法一般消失了,洗漱台、浴缸恢复成了出厂设置,闪闪亮亮。

就像下一次还会再见的朋友

很快,我们迎来了第一对入住的房客。有一种今天才复习,明天就要高考了的莫名紧张感。

老公像平日招待朋友来家里做客一样,备好了柠檬水,曲奇饼干、小块包装的巧克力,再用从摩洛哥带回来的红白图案塔吉锅装好,甚至还上网学习了怎么折叠毛巾大象。我则买了鲜花,铺上桌布。整个场面颇具仪式感。

老公折叠的毛巾大象

对方是一对德国情侣。德国人,记忆中大多都是内敛而有礼貌,生怕给别人添麻烦。没料到的是,两人身材高大——其实站直了也不会真的顶到天花板,但他们还是习惯性地猫着身子。笑容当然是不失礼貌的,简单互相介绍名字之后,他们还夸赞:“你们布置的小房子太温馨了,许多Airbnb照片里是一个样子,走进去又是另一个样子。但你们真的很干净、整洁。”

小半个月细细碎碎的努力得到肯定,我的嘴角忍不住上扬,愈发热情起来。除了让他们自由享用茶、咖啡和小饼干,还鼓励他们共享客厅与厨房。

他们友好地点点头,便一头钻进了房间,没有再出来过。

晚上躺在床上,老公突然说起:“不知道他们的脚是不是露在外头了?会不会冷?因为英国的标准双人床好像只有一米九。”我愣了一秒,确实还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短租的一个好处是,客人若是来伦敦旅行,彼此的生活几乎没有交集:你起床的时候,他们已经出发;你快睡的时候,他们才归来。直到临走时,我才与他们再次打上招呼。

这对房客不仅把垃圾袋系好结,连床单、被罩也一并拆了下来。德国男生满眼真诚地说:“不知道怎么表达我们的感谢,就帮你们减轻一点工作量吧。”

我们相互拥抱、祝福、告别,就像下一次还会再见的朋友。

缘,就是如此妙不可言

最近刚好想去南非旅行,家里就来了一位南非籍客人。高高瘦瘦的白人,腮帮子处有明显的红晕。

或许是因为来伦敦出差吧,他看起来没有什么好心情。简单招呼之后,闷头钻进了房间,接着就传来“噼噼啪啪”打电脑的声音。

“家里有没有熨斗?”我还在上班,忽然收到南非客人发来的一则 Airbnb 站内信。我试着远程描述熨斗所在的方位,他依然不明就里。所以到家第一件事,我拿出了熨斗,敲开了他的房门。我们这才搭上话。

我主动询问他关于南非旅行的事,才得知,他虽然出生在开普敦,但已经在新加坡工作多年了。

他解释道:“事实上,南非有三个首都,不过许多人在来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国家的行政首都是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是开普敦,而司法首都则是布隆方丹。”

听到这些陌生的城市名迸出来,我只好追问一些自己熟悉的话题:“南非的黑人与白人的边界真像传说中那么分明吗?”“安全吗?”

“历史遗留问题。现在黑人与白人的状态好一些了。不过,如果要去开普敦旅行,我建议你还是跟一些本地人的团,不然对外国人来说,还是会有不安全的地方。”

空气里还是有些冰冷冷的。他一边熨衣服一边机械地回答着,我则在准备晚餐。当谈话看起来就要戛然而止时,他忽然主动问起我:“你是哪里人?”我回答说中国。

他追问:“中国哪里?”那口气仿佛是他自认为在新加坡生活多年,早已区分得出韩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和中国人的长相,所以这个回答显然在他意料之中。

我猜想他大概率是不知道中国的那么多城市吧。正在犹豫说湖南还是长沙时,我脱口说出了“长沙”,同时脑中飞速运转着,如果他不认识,我或许还要问他“你听说过President Mao吗?”,并解释这里是毛主席的故乡、吃辣胜地、距离香港直飞2小时云云。

阳台上的太阳花

他的瞳孔一秒放大:“我女朋友就是长沙人。”

我们面面相觑,似乎都觉得有点难以置信。气氛瞬间化开了。我不禁在脑海中消化着这个小概率事件所带来的惊喜。在全世界60亿的茫茫人海中,一个南非人和长沙妹子在新加坡走到了一起;而这个南非人又在伦敦上万个 Airbnb 房东中,选择了住进我——另一个长沙妹子——的家中。

南非人补充说:“你如果说的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我都完全不认识。”

缘,就是如此妙不可言。

他很快主动爆料:“马上要去长沙见家长了。”

“Big step!”我为他鼓劲。

他还告诉我他女朋友的中文名字,一字一顿地发出三个音节。我表现出迷茫,说不认识。他说可能是他的发音不够标准。似乎他认定,只要能准确地说出名字,我就一定会认识他女友一样。

如果你是房东,会作何选择?

也有遇到过一次,相处没那么愉快的客人。

两个黑人女孩入住,精精壮壮的身板,嗓门都比较大,其中一个编了脏辫儿。两人是专程从别的城市来伦敦听演唱会的。

女孩们进入卧室后,似乎聊得很尽兴,不时伴随着哈哈哈的大笑声。晚上12点过后,这个动静依然没有减小的意思。我睡在邻墙的主卧,一时间埋怨起家里的隔音效果来。

演唱会当天是周末。我在客厅看电视,而她们则在有着全身镜的走廊与次卧之间来回出入打扮着。她们一边嬉笑打闹,一边往身上喷香水,空气里充斥着令人不适的颗粒感。

我试探地问:“演唱会是什么时候?”

她们爽朗地答:“还有2个小时呢。”

第一次感受到,他人的2个小时,对我即炼狱。我总不能像父母教育小孩子一样:“去别人家,稍微控制一下,安静一点。”“香水喷太猛,会熏到别人。”又或者:“用别人家的浴缸,先脱了鞋再进去。”……我说不出口。

所以当她们退房,看到像被龙卷风席卷过的房间,掉了许多碎渣的地毯,以及留下黑色鞋印的浴缸,你不会感到意外了。

那么,要不要给这样的房客留下一句建设性的评论?

如果如实报告,或许可以给其他房东一个预警;同时,她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不妥?可转念一想,总要保持表面的和平吧,不喜欢的房客大不了不留言。大多数房东或许选择了后者——在她们的页面上看到“加入Airbnb平台四年”,留言却不超过3个。

不声张、不揭发、不给任何建议,似乎是一条更不被诟病的路。不用担心差评会对房客造成影响,自己也保有主动选择权——大不了以后不再接待这位客人。

如果你是房东,会作何选择?

Yahom 为客人们准备的绿植

假如我没有时间拜访世界,就让全世界来拜访我

当房东的新鲜感一直持续着。因为总是会在不同的房客身上,看到不同的生活片段。它成了我下班之后的另一半人生。

虽然有的人只是数面之缘,有的仅聊过寥寥几句,不过短短半年,这间不大的次卧已经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2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房客。

“你来自哪里?”似乎是国际舞台上最为通用的一句问候语。就好像问了来自哪个省份、哪座城市、哪个星座,似乎就能略知一二,素描出这个人个性的轮廓。

国民属性、地域属性这个东西,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固有的成见,但多少还是具备参考价值的。各个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特点,这与历史、气候、水土、文化、饮食,以及教育资源的多寡等等都有关系。

法国人、德国人、瑞典人相对独立,乖巧礼貌、轻声细语,尽量做到不打扰他人。有的人甚至会小心翼翼地多问一句:“有没有宵禁?”我笑他们的可爱:“这儿不是大学宿舍,什么时候回来都可以。”

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则热情许多,你只要递一句,他们就能滔滔不绝说出自己的故事。

有一个意大利女儿,带着她妈妈来旅行。没想到妈妈第二天在外游览时就把手摔骨折了,几天的行程几乎都在医院中度过。我听到后觉得十分抱歉。

意大利妈妈一手打着石膏,一边用浓浓意大利音的英文云淡风轻地说:“我老公上个月刚刚过世,女儿看我太难过,就想让我散散心,所以来伦敦玩一趟……”

我的眼里满是同情,她却并没把自己当祥林嫂,就像没事人儿似的说:“你看,我今天还去做了睫毛呢!”只见她睫毛闪闪,柔美又率真的女性荷尔蒙荡漾在举手投足间。

精心布置的家中角落

从不同国家的房客身上,能学到不同的生活智慧。比如有一次,一对马来西亚夫妇与我分享吃榴莲的“下火”方法。类似于“原汤化原食”——在吃完了榴莲肉的壳内,撒一点盐,浇上凉水,就这么顺着嘴边灌下去。

那位妻子笑道:“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但是从小,家里的大人就是这么教的。”原来在马来西亚也有关于“火气”的说法啊。

还遇到过一位十分客气的英国客人。只是住两晚而已,却不停地表示“感谢你们让我住在这里”,好像没有收他费用一样。我们道了一些家常,准备祝愿对方“有一个美好的夜晚”了。

他忽然顿了一下,拉开随身背包的拉链,掏出一瓶红酒说:“这瓶是送给你们的礼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拒绝才好。

除了红酒,零零碎碎还收到过客人带不走的黄油两盒、蓝莓果酱一瓶、旅行装洗浴用品两三瓶、落在床上的针织手套一只和日式酱油一小瓶……大多的“收获”都是意外。

不过也有精心准备的,那便是客人们留下的“语录”。留言簿里,记录着他们炙热的感谢,陌生人之间适当的温情,甚至还有手绘插画。我想,这将会成为这段回忆里最珍贵的礼物。

客人们的留言

短短数月,四次成为 Airbnb 上的“超赞房东”,我已从第一次激动地与老公击掌庆祝,到之后收到通知邮件,只是内心喜悦地“哦”了一声。这段与房客们共同经历的冒险,开始走得越来越平稳了。这样的冒险不需要真刀真枪,不需要挥汗如雨,至多只是从心理层面,与陌生人建立信任,保持一种淡淡的友好。

冷静地工作,热情地生活,这样的状态,似乎也值得活。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