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专栏:钱汉东为什么钟情追求“最文化”

何建华
2019-08-03 12:43
来源:澎湃新闻

《江山胜迹——钱汉东中华名胜题刻选》书封。

今年“上海书展”开幕在即,著名文化学者钱汉东先生近期有点忙,因为他的一本新著《江山胜迹——钱汉东中华名胜题刻选》将在书展上亮相。昨日喜获这本装帧精美、富有质感、油墨飘香的书籍,翻阅可见,其中集纳汉东兄为各地名胜古迹题写的200余通碑匾中精选的120通作品,跨度整整50年,同时以田园考古笔触撰写了20余万字解析文稿,用散文形式描述立碑题匾之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钱汉东30多年老友与同事,我由衷为他在传承弘扬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取得的成就而敬佩欣慰。依我浅见,中国文人士大夫自古以来向往和追求的是八个字:“著书立说,树碑立传”。汉东兄这本专著集书法碑刻与学术研究为一体,融文学艺术与名胜古迹为一炉,汇田园考古与审美情趣为一翠,历史人文技艺精神的多种元素有机融合,实现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追求的梦想,无疑是“最文化”之壮举。

翻阅汉东兄新著,最早书法作品是50年前在淮北插队时书写的巨幅标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今日凝视,充满弥足珍贵历史沧桑感。作者为中华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及九华山题匾写联;为中华文化史上三位最伟大人物屈原、李白、苏东坡写碑题匾,这是有文字记载3000年历史中每千年才产生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有史以来由一位当代文人同时为三位伟大历史人物写碑题匾。同时,诸如江南四大名楼的谢脁楼、唐贤刘禹锡的陋室遗址、龙游石窟、丽江玉龙雪山、诸暨西施殿及五泄景区等处名胜均留下作者墨迹,还应邀为陈香梅女士题写墓碑等。题匾刻碑挂联的诗文大都系汉东兄原创,金石永年,成为文坛佳话。

湖北省秭归屈原墓碑

新著承载着汉东兄20多年来在各地田野考古、学术研究的身影足迹,在行走中发现并推动历史文物保护,如龙泉大窑陈万里旧居、松江元三高士墓、诸暨元末新州古战场、诸暨牌头古越国遗址、嵊州金书铁卷秘藏井、浦东明抗倭遗址等。作者深入实地考察,撰文书碑、建亭题匾,让历史记忆得以恢复,让文化遗址得到保护,为各地平添新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承载释放着汉东兄的家国情怀。

据我所知,汉东兄最早写碑始于2007年,是在浙江龙泉为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撰文并书写碑。当时,我与汉东兄是《文汇报》同事,一同策划陈万里先生纪念活动,各方相商,委托汉东兄代表北京故宫、文汇报社、龙泉市政府起草纪念碑文并书写。第一时间阅读汉东兄写的四言诗碑文,文辞优美,准确得体,反复吟咏,欣喜不已,窃以为完全可以代表作为人文大报的《文汇报》水平。为陈万里立碑,此事在国内外考古界产生很大影响,这也成为汉东兄人生撰书的第一通碑,而今恭立龙泉大窑村,同时开启他迄今历时“一纪”碑刻之路,如今在祖国大好河山题写200余通匾碑,实在是值得称道之事。

母庸质疑,碑与匾都属于庙堂之上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标识性的核心文化之一。汉东兄对此认识可谓深刻,在他看来,碑石匾额是庙堂中的核心文化,被称之为古建筑灵魂,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他见过最早的匾额,为宋代木质遗存。中国古老匾额,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旨在崇功祖德、笃行励志。人们徜徉古街老坊,观赏庙堂店铺匾额楹联,犹如走进书法艺术殿堂,令人神情怡然,宠辱皆忘。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评匾文化所说:“眼前景,手中物,千古无人计及。”正因为认知的清醒深邃,汉东兄踏上返本开新弘扬庙堂之上文化的苦旅。

呈现给读者的这部题刻选,作品内容丰富深厚,诗文楹联大都出自汉东兄原创,碑文、匾额、楹联等,从内容到形式,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礼制规范,显示了他的国学底子和文化学养。可以说,如今能撰写这么赏心悦目而又符合规制的学人实属不多,而且还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不落俗套,实属不易。比如汉东兄为中国出宣纸的地方——安徽宣城的地标谢脁楼题联,当地人拟请书李白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汉东兄觉得不合时宜,认为李白的梦想“欲上青天览明月”更为切合时代:如今飞船上天,遨游苍穹;南水北调,北方诸多城市已经饮用上黄河之水;反腐倡廉,扫黑除恶,建设海晏河清社会,自不必再言愁矣。于是撰联道:“余登谢公楼大兴古今之慨,特用诗仙诗意,转进一解,为联并题词曰:‘水道按需而通,抽刀何起江湖恨;青天凭智可上,举酒真当慷慨歌。’”谢脁楼毕竟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汉东兄返本开新,内容赋予时代新意,深得当地文化人认可。

谢脁楼

汉东兄是一位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的男儿,在新著中大概收入为家乡诸暨题写的几十通碑匾,比如为代表当地人文景观的西施殿制高点题写了“苎萝亭”,碑廊中第三通《五律·咏西施》诗碑,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当数五泄瀑布,在摩崖上题刻“五泄奇观”。谁不说咱家乡好,热爱故乡故土,这或许是人类特有的天性,乡土乡情释放演绎出沁人心脾的“乡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快速推进,大批青壮年离乡背井来到城市打工生活,古老乡村的民居被轰鸣的推土机所吞噬,乡村消失或者日渐破落残败萧条起来,情感上的“乡愁”变成现实中的“愁乡”。汉东兄是一个书生,不是企业家和商人,用自我才艺创作书法、拍卖藏品和演说讲课,挣点“碎银”,10余年来结累了一点财富,累计总数超500万元,全部无偿捐赠给故乡诸暨的文化事业建设。比如,献计献策将江藻镇一个破烂的大塘,改造成为风光旖旎的雁宿湖,成为诸暨的新地标。再比如,挖掘故乡钱池村的西施历史文化,倾注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个村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我多次应邀随同汉东兄前往诸暨考察,感受到故乡亲友对汉东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爱。作为上海第二代移民,他却对故乡如此真心真情真爱,不知出于何种考量?面对这一问题,汉东兄的回答简约明了:诸暨这方水土滋润凝聚的历史人文熏陶是我的心灵家乡。

苎萝亭

汉东兄更感恩这个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给他作为一个文人提供用笔墨情怀报效社稷、点缀祖国大好江山的机遇。他由衷认为,中华文化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即使经过极大磨难,有过无数曲折甚至浩劫,但只要民族存在,一旦有机会,文化基因强大必然会复兴。遇上这个时代,人们心中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被抛弃,曾遭到破坏的历史文物正在逐步地恢复,并不断地被重建,毁坏的石碑又重新竖立起来,匾额又壮严地悬挂上去。人是文化活的载体,文化人是文化建设的关键因子。生逢中华文化传承复兴之盛世,他从心底里感怀伟大时代,富有使命担当地认为,应当留下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当代文人的印迹,所以他钟情于“最文化”的尽心尽力,所以有了这本《江山胜迹》。他借用时尚政治术语表达心愿:中华民族强大不朽生命力在于“树碑立传”,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绵薄之力。

行文至此,使我想起10多年前去西藏,在从拉萨到日喀则蜿蜒崎岖的行车途中,我们一行停车歇脚。陪同前行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同班同学、现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阿沛·晋源指着路边一块齐人高的巨石,与我大发感慨:建华你看,这块石头少说也要上亿万年时光,就这样静静地立在那儿,相比之下我们人类是多么渺小啊?是的,人的一生极其短暂,靠着代际传承追求并实现着永恒,而这种永恒的力量无疑在于强大的文化基因。今天看来,汉东兄喜爱并践行碑刻艺术,久久为功取得斩获,让自己的书法墨宝、诗文楹联与名山大川、庙堂故乡融为一体,可以说是一件穿越时空的壮举。

将美好的祝福与未来的期待,献给汉东兄!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