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丙的家族那么惨,龙在中国神话中是啥地位?

徐春伟
2019-08-06 15:17
来源:澎湃新闻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经改编后的电影故事主线有两条:其一是哪吒与命运斗争的剧情;其二则保留了陈塘关军民与东海龙族斗争的剧情。龙族名义上是受命于天庭,负责看守作乱的妖兽。实际上,它们本身也是被困于在炼狱之中的妖兽。那么,龙到底是好是坏;在中国神仙体系里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哪吒之魔童降世》东海龙王海报。

五方龙神

龙是中国神话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礼记·礼运》中,龙就和鳞、凤、龟一起被称作四灵。龙的历来有不同说法,从《左传》提到“豢龙氏”和“御龙氏”两个氏族来看,龙的原型很可能是扬子鳄、蜥蜴、蛇等水生动物。先秦文献认为龙和水有关,《左传》称:“龙,水物也。”东汉应劭也认为,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就是因为要避免水生动物的伤害。

既然龙是水物,那么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领,成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种叫“珑”的玉,用于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龙形花纹。《说文解字》解释道:“珑,祷旱玉。龙文。从玉从龙,龙亦声。”殷墟甲骨卜辞中的“作龙于田”,是一种造龙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条龙在田里,藉此以求雨。我们熟悉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里面的东海龙王也是负责降雨的,百姓就是为了祈雨才不断地上祭品。

《哪吒闹海》百姓向四海龙王求雨。

西汉时期,我国有了求雨的完整记载,并首次提到了五方龙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龙招雨”法,具体如下:“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夏求雨……以丙刃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南乡……季夏……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南方,皆南乡……秋……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乡……冬……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

《春秋繁露·求雨》里的大龙都是居中的,五方龙神并未和颜色一一对应。直到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把五方和五色结合了起来,“五帝者, 东方青帝灵威扬,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黄帝含枢纽,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纪。” 后来,这个理论也影响了龙神的颜色,形成了东方青龙、南方赤龙、中央黄龙、西方白龙、北方黑龙的固定说法。

为什么五方要各有一条龙来守护,而不是一条龙守护呢?这和我国古代“神灵不越界”传统观念有关。“神灵不越界”其实源于现实中的先秦封建制,《礼记·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按照这个理论体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领地限制,就连天子(周王)也有限制。这个理论体系也用在了神身上。《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们自己的领地,不得越界。我们所熟悉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龙王这类大领地龙王,还有泾河龙王、碧波谭龙王、井龙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领地龙王。它们是庞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龙族数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条龙捐出一片最硬的鳞片,就可以组成万鳞甲。

《哪吒之魔童降世》万鳞甲。

那伽龙王

中国的龙起初是作为神而尊崇的,并没有“王”的头衔。它们只是瑞兽,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骑。龙王这个概念是佛教东传而产生的。龙是中华固有概念,龙王则是佛经翻译首创。佛经上说天上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实际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职责与中国龙相仿,形态又相似,故被佛经的翻译者译成了“龙”。日本知名动画片《铠传:武士军团/魔神坛斗士》里的毒魔将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战记》里的龙王龙马原型其实都是印度的龙王那伽。

毒魔将那唖挫和龙王龙马。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译为“提婆”。其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体,即“天神”。二是指这些生命体生活的环境,佛教诸天。佛教中的神和护法都生活在诸天之中。这些护法当然也包括天龙八部中的龙众。佛教早期经典《法华经》提到,龙众中有八大龙王,以它们为首。

《法华经》八大龙王。

八大龙王中有一龙王影响了中国的龙王文化,他就是海龙王娑伽罗龙王,为二十诸天之一。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她被空海带到日本后,称之为清泷权现(青龙权现)。龙宫同样也是佛教带来的,它指龙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龙王以神力所化的宫殿,为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大法炬陀罗尼经》提及:“大海水深八万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诸龙宫殿住所及阿修罗迦楼罗等宫殿住处。”

娑伽罗龙王。

佛教“龙王”仅仅是中国化的词汇,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但它逐步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国的龙本是动物形,人形龙是佛教传入后而出现的。敦煌壁画中的五头龙王为人身人面,头出五蛇,就是佛教传入的龙王。唐代张说《梁四公记》中首次出现了人形龙王与人形龙女,并逐渐将他们的形象进行了本土化。《许汉阳》海龙王诸龙女“杳如神仙”,《西游记》中有着一头黑长直秀发的龙女完全是中国女性的妆扮。

《西游记》中的龙女形象(左)。

在本土化之风的影响下,中国佛经也将印度龙王逐渐与中国原有的五方龙神融为了一体。佛经《佛说灌顶神咒经》第九《灌顶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中记载佛教的五方龙王为:“东方青龙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诃……南方赤龙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头化。……西方白龙神王。其上首者名曰诃楼萨叉提……北方黑龙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业提娄……中央黄龙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闍罗波提……”后人考证,此经并非印度佛教经典,其实是中国佛教徒的作品,附会借鉴了中国五方龙神的传统文化。

四海龙王

佛教对中国龙文化的另一点重要影响,就是成为传说中四海的海神。上古中国认为四海包围着九州,《诗经》《尚书》都提到了四海。《大戴礼记·五帝德》还记载颛顼帝“乘龙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四海各有一位神祗守护, 《山海经》认为他们分别是东海禺虢、西海弇兹、南海不廷胡余、北海禺强。受佛教影响,中国的四海海神也变成了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的演变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官方正式册封四海龙神为龙王。盛唐是我国佛教的兴盛期,也是海运的兴起之始。《旧唐书》提到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封四海龙王为王,分别是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西海广润王、北海广泽王。东海龙王原型即佛教的娑竭罗龙王。四海龙王又与五方中的对应方位颜色和本领相结合,就形成了《哪吒闹海》中的四海龙王形象。

四海龙王详细资料。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龙王形像,多是龙首人身,显灵时才会现出龙形真身。徐兢在明州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东海龙王庙拜祭龙王时,也曾提到“神物出现,状如蜥蜴,实东海龙君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哪吒闹海》东海龙王人形。

明代以来,四海龙王传说日渐成型,几部重要神话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有四海龙族的故事。龙的形象却从上古的正面形象变成了负面形象,地位不高,遭遇凄惨。四海龙王的妹夫泾河龙王因下错雨被魏征砍头。唐太宗未能阻止魏征梦中杀泾河龙王,后在梦中受到它的惊吓,于是引出派遣唐僧取经的故事。蟠桃会上的菜,甚至有“龙肝和凤髓”。第四十三回中,泾河龙王的儿子鼍龙占了河神的宫殿。河神告到西海龙王处,龙王拒绝接收河神的状子,包庇外甥。当孙悟空兴师问罪之时,龙王吓得慌忙跪下,“魂飞魄散”。碧波潭万圣龙王则被孙悟空几乎灭门。

东海龙王家族悲惨的故事还不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三太子敖丙被哪吒抽筋。《八仙过海》中七子花龙被八仙所灭。如此看来,被唐僧骑的小白龙(本身是西海龙王三太子敖烈),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八部天龙广利菩萨,算是结局良好的另类了。

《西游记》中西海龙王还向孙悟空解释“龙生九种,九种各别”,它妹妹生有九个儿子小黄龙,骊龙,青背龙,赤髯龙,徒劳龙,稳兽龙,敬仲龙,蜃龙,小鼍龙。书上还提到了蟒龙、倚海龙、冷龙、火龙、蛟龙。我们可以看到,龙族的血统并不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龙,是因为古人认为龙性至淫。早在《西游记》之前,大文豪李东阳《怀麓堂集》就提到了“龙生九子不成龙”的现象,九子分别为:老大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赑屃、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九螭吻。

龙生九子详细资料。

为什么龙在明代小说里的地位这么低,有时还不佳呢?那是因为它们是作为兽类形象出现的。《西游记》中五仙五虫,五虫蠃虫是人,鳞虫是水族(以龙为首),毛虫是走兽,羽虫是飞禽,昆虫是昆虫了。《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曰:“鳞虫之精者曰龙。”《西游记》里神仙地位高于五虫,作为鳞虫之首的龙自然要低于神仙一等了。

明代神话体系中,龙有无数种,这也是当时龙纹服饰在文学作品上的映射。龙本是帝王的象征,《广雅·释诂一》提到“龙,君也”,《周礼》中的周王冕服已绣有龙形章纹。唐高祖武德年间,规定黄色成为皇室专用之色,龙袍从此固定为黄色。明代又出现了一种蟒袍,作为皇帝对大臣的赐服。蟒和龙外形几乎相差无几,只是龙的足是五爪,蟒为四爪。赐服纹样最高级别为蟒,其次是飞鱼。飞鱼头部似龙,两足四爪,带双翼,鱼尾;后又出现蟒形飞鱼,冠四足,无翼,仅尾部保留鱼尾的特征。

这些龙形动物长相如此接近,甚至到了连皇帝都分不清的地步。嘉靖十六年,明世宗看见兵部尚书张瓒穿着“蟒袍”,就怒斥道:“尚书才二品,怎么能有资格穿蟒袍呢?”张瓒赶紧回答:“这是皇上钦赐我的飞鱼服,像蟒,但不是蟒。”皇帝都分不清这么多“龙”,何况黎民百姓和民间文人,所以《封神演义》《西游记》里就出现了形形色色、地位不高的“龙”。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