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多年耕耘,他想让国人用上中国科学家研制的好药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2019-08-01 22:18
来源:澎湃新闻

提起陈凯先,熟悉他的人第一反应是一位谦逊敦厚的学者。

日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出任上海市科协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在科学的园地里他执着耕耘数十年,初心不改。

他曾说:“我的梦想是让中国人用上中国科学家研制的好药。”

陈凯先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供图

运用计算机推动药物创新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陈凯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成为药物化学家嵇汝运“文革”后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

在嵇汝运的指导下,陈凯先意识到:由理论化学(量子化学)、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交叉催生出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新领域,是新药研制的前沿领域。面对国内则刚刚起步的这个科技新领域,陈凯先远赴偏远地区应用大型计算机开展研究,没日没夜地一干就是两三个月,有一次甚至累得晕倒。

获得博士学位后,陈凯先被选派赴法国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

三年多以后,陈凯先带着工作所需的大量技术资料和计算程序回国,其中包括一台自费购买的计算机,并艰苦奋斗建立起基本的科研工作条件。他和同事共同主编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原理、方法和应用》等专著,成为中国该领域最早著作,引导和培育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进入这个新兴领域。

在困难的条件下,陈凯先带领团队首次在国内应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法研究药物和生物分子,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3D-QSAR的研究论文。他和他的团队对药物设计方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与创新,推动了中国药物设计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经过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药物设计和发展研究中心。

他们建立起了一整套化合物成药性早期评价和预测方法与相应软件;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的药物设计软件包D3Pharma,在国内数十家院校和科研单位推广应用;成功地把运算速度达数万亿次/秒的国产超级计算机应用于药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大规模化合物数据库的虚拟筛选和药物分子设计,并发现了一批针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活性化合物和药物先导化合物,其中一些已被确认为候选新药进入了后续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

陈凯先

药物所东迁张江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带动药物研究进入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新时期。

陈凯先分析这一新的发展形势,联合兄弟单位争取到科技部“973”项目,两次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承担了“基于基因功能的创新药物研究”等一批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重大研究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药物创新能力的提高。

担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期间,陈凯先认识到:“药物所作为我国新药研究的国家队,对提高我国药物研究的创新能力负有重大责任。”他带领班子提出以“出新药”为目标,针对新药筛选等“卡脖子”问题,提出和努力推进我国创新药物研究技术平台体系建设。

1996年,上海市政府和科技部等决定共建“张江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陈凯先和所领导班子带领药物所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

当时的张江还是大片农田,一些职工对搬迁张江心怀忧虑。他和班子一起耐心细致地和所内老中青同志沟通,统一大家的思想,果断地作出了整所搬迁到浦东张江的决定。2003年3月完成整所搬迁,在张江建设起一个面貌一新的研究所。

16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上海药物所东迁张江这一举措,冲破了浦东开放开发初期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面临的困局,为“张江药谷”建设发展发挥了“拓荒者”的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对加快张江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加强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的紧密合作,都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

同时,东迁张江后的药物所给科研人员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研究所不仅产出了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我国自主研发的喹诺酮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等新药,还孕育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国产原创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等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的重大成果。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