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离世之后:突尼斯三党逐鹿,民生恐成“房间里的大象”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张楚楚
2019-07-27 11:02
来源:澎湃新闻

7月25日,突尼斯旧共和国的两朝元老与后革命时代的政治“新星”贝吉·埃塞卜西在大选前夕因病去世,无疑让近年来遍尝革命负效应的突尼斯处在新的十字路口。这使得人们担心,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北非国家纷纷动乱的形势下,这个“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唯一存活的“民主婴儿”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无奈的选择

5年前,年逾耄耋的“前朝余党”埃塞卜西意外出线,成为突尼斯首位民选总统,凸显了“激变”过后突尼斯人的无奈与妥协。

一方面,尽管2010至2011年的“茉莉花革命”曾以反对旧制度为主题,但由于过渡时期在伊斯兰主义政党——“复兴运动”领导下的“革新派”与极端宗教主义者关系暧昧,致使反恐不力,突尼斯人只好选择立场保守但主张“维稳救国”的埃塞卜西成为国家掌舵人。

另一方面,后革命时代,无论从推动改革的魄力,还是从确保政局稳定的角度看,突尼斯都需要年轻的政治力量。然而,由于在威权时代个人与政权之间形成的依附与依赖关系根深蒂固,导致旧的威权领袖倒台后,猝然获得自由但缺乏方向的突尼斯人又开始依赖新的权威。这就解释了为何突尼斯人明知高龄总统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却仍然义无反顾地投票给埃塞卜西。

意料之中的是,突尼斯新强人埃塞卜西在任期结束前撒手人寰,给突尼斯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与政治变数。

有人得利有人忧

“阿拉伯之春”爆发8年来,经过多轮洗牌,当前突尼斯政坛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代表世俗派保守势力的突尼斯呼声党(以下简称呼声党)、代表世俗派改革势力的突尼斯万岁党(以下简称万岁党),与代表伊斯兰主义势力的“复兴运动”。

创建于2012年的呼声党原本并非真正意义的政党,而是在“克里斯玛”式领袖埃塞卜西的领导下,为抗衡伊斯兰主义势力而组建的世俗派政治联盟,其成员包括左翼主义者、右翼自由主义者,及以前朝元老为代表的保守派。近年来,由于埃塞卜西有意重塑威权主义,甚至扶植其子哈菲兹·埃塞卜西为接班人,引发党内路线之争与权力博弈,造成政党分裂。在此背景下,政党领袖埃塞卜西骤然去世,意味着原本派系林立与矛盾复杂的呼声党或将由于群龙无首而愈发四分五裂。这样看来,呼声党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乎已成定局。

半年前仓促建立的万岁党可谓突尼斯政坛的新兴力量。在突尼斯现任总理优素福·沙赫德的领导下,该党以“既不同于呼声党又不同于‘复兴运动’的第三党派”自居,旨在实施经济改革,扭转突尼斯自革命以来经济凋敝的局面。与呼声党相似,万岁党亦为松散联盟,其成员包括与埃塞卜西分道扬镳的前呼声党成员、及民族宪政倡议等小党成员。

鉴于革命后有过执政经历的“复兴运动”与呼声党均在改善民生与安全形势等问题上政绩寥寥,政坛“新秀”万岁党想要逆袭并非没有可能。不过,由于沙赫德的改革方案包含削减工人工资与舍弃亏损严重的国企等内容,万岁党在建立之初就受到工人与国企干部的抵制,加上“复兴运动”根基深厚,即便万岁党在议会选举中成功夺冠,恐怕也难以取得压倒性优势进而独立组阁。

相比于呼声党与万岁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活跃于突尼斯的“复兴运动”历史更为悠久。目前,“复兴运动”可谓突尼斯组织最严密且发展最成熟的政党。该党不仅具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纲领,而且并非以某一知名政客为核心的“单人政党”。虽然政党创始人拉希德·加努希在党内具有崇高威望,但即便没有加努希,该党较高的制度化水平依然可以确保政党的正常运作。时下,埃塞卜西的离世与呼声党的衰落,意味着“复兴运动”的制约力量将大为削弱。

7月22日,加努希一改此前退居二线的低调姿态,正式宣布将参选议员,而不久前“复兴运动”成员曾透露加努希很可能竞选总统,这表明“复兴运动”或将谋求更大的政治权力。

民生改善遥遥无期

就在埃塞卜西逝世当日,突尼斯最高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总统选举将由原定的11月提前至9月举行。目前尚未出现议会选举日期变更的消息。按照原定计划,议会选举将于10月进行。

从目前形势看,两个大选最终花落谁家尚不得而知。不过,鉴于“复兴运动”与万岁党各有硬伤,加上突尼斯革命后形成的“共识政治”传统(无论哪方上台,都须与主要反对派共同进行政治决策),以“复兴运动”与万岁党为主体、连同呼声党及诸多小党联合组阁很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

果真如此,后革命时代突尼斯政府内世俗与宗教派别的相互倾轧或将继续成为政治主线。而失去呼声党制约的“复兴运动”加倍活跃,及宗教运动领袖加努希从幕后走向台前,或将引发西方国家与突尼斯世俗精英的恐慌。如此一来,“要不要推行沙里亚(编注:即伊斯兰教法)” 、“女性应不应该戴头巾”等宗教话题恐怕会持续占据议会与媒体争论的焦点,而困扰突尼斯的经济民生难题则很可能继续被置于次要地位,成为各方集体忽视的“房间里的大象”。届时,革命后对生活充满失望乃至绝望的突尼斯民众又将何去何从?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