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玻璃发展史(下)

2019-07-21 18:16
上海

玻璃制造真正在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实质性的突破是在康熙年间,这得益于帝王的重视。

明末清初进口的平板玻璃在我国出现,康熙年间,圆明园建筑开始使用玻璃窗,雍正年间,紫禁城内也开始使用,至乾隆年间,玻璃窗已在宫中普遍应用。这些昂贵的舶来品,因为良好的的采光和围护性,取代了传统的糊窗纸,改变了传统建筑的立面外观。

自康熙皇帝起往后的几位帝王都非常喜爱国外进口过来的透明玻璃制品,他们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并下决心仿造,当然他不是简单的仿造,而是要结合古代的琉璃生产方法,制造中国自己的高品质琉璃器。在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年,康熙帝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里安作技术指导,在养心殿开设造办处玻璃厂,开始制作宫廷御用琉璃器。

清乾隆 琉璃螭龙纹合卺杯
观复博物馆藏

自康熙时设立造办处玻璃厂从建立起,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代灭亡为止的215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制造与生产。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他们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制作,于是,西方技术和中国传统琉璃技术在养心殿玻璃厂进行融合。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高级艺术玻璃。


清乾隆 搅玻璃瓶 
故宫博物院藏

实清代的琉璃生产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当然是造办处玻璃厂,它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把玩、赏赐、使用的琉璃器。这部分琉璃器代表了清朝琉璃技术的最高水平,其发展历程是康熙时期打基础,雍正时期大发展,到雍正末年、乾隆初期进入辉煌时期,而后随着国运衰落,渐渐走下坡路,直到1911年关停。

第二部分是南方以广州为中心的玻璃作坊,主要生产普通玻璃器,供国内普通老百姓使用,少量出口。清朝中后期,苏州等地的玻璃生产也发展迅速。但总体看来,由于工业基础差、科技水平低和国力日衰,当时中国的玻璃工业的技术和制造水平和西方国家比,差距越拉越大。

第三部分是北方仍以山东博山颜神镇为中心,主要生产琉璃器和平板玻璃,供出口和国内高端市场,清朝中叶,博山琉璃的生产已经实行公司化模式,产销量很大,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地市场,而且由青岛海运出口,销往国外,产品有佩玉、屏风、棋子、念珠、鱼瓶、簪珥、葫芦、砚滴、佛眼等几十种,有些琉璃珠饰曾出口到东南亚各国,其中有些珠子还被转销到北美,受到印第安人的喜爱。

我们说过清代以后,“琉璃”又被称为“料器”,为何称为“料”呢?因为北京城不能生产玻璃原材料。都是由山东博山颜神镇炼好原材料以后运进北京,北京的工匠再来制作器皿。

第四部分是遍布各地的建筑琉璃,包括琉璃瓦、琉璃吻和其他琉璃构件。

清雍正 透明蓝玻璃尊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著名的琉璃器,绝大部分是造办处玻璃厂制造的,主要器物有炉、壶、瓶、钵、碗、杯、盘、尊等,颜色有白、黄、蓝、青、紫、红等30余种,还有套料、金星料、搅胎、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方法。其中,琉璃装饰艺术最重要的创新应是“套料”,也就是在白琉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琉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另外,套料也有许多以彩色琉璃为胎。按成分分析,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生产的器皿和西方玻璃不相同。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其中“套料”装饰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也异常精致华美。

清乾隆 白套红玻璃云龙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  缠丝玻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明初曹昭写的《格古要论》的目录,曹昭已经把琉璃叫做“罐子玉”或“硝子”,而把海外或南方生产的“琉璃”叫做玻璃了。而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对琉璃、玻璃的区分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就不分,这说明明代已经认识到了它俩的区别。而后清代对玻璃的认知和制作改造也是有目共睹。

《格古要论》文字记录

纵观玻璃发展的历史,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只看斜玉旁“玻璃”二字,我们其实是用一种对待玉的态度来对待玻璃,它既是谨慎局限的保守,又是一种意料之外的突破。

作者:观复淡成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