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登月50年|太空旅行或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变成现实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肖林峰
2019-07-21 12:44
来源:澎湃新闻

人类为何要进行太空旅行?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太空旅行是否会变成现实?

今年是阿波罗11号登月50周年纪念日。7月20日,“未读”在北京言几又书店中关村店举行了《登月使命》《太阳系度假指南》两本新书的发布会,并邀请科技史博士赵洋与科普作家李子,针对人类登月、太空旅行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分享与对谈。

座谈会现场 本文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登月梦想及其实现

赵洋博士就“登月梦想及其实现”一话题作了详细的分享。“阿波罗登月不单单是美国的成就,尽管它挂出美国的国旗,但实际上这是几千年来各个国家对于飞天梦想的集大成者。”

从中国的嫦娥、万户,到西方的代达罗斯、伊卡鲁斯,以及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乔治·梅里埃的电影《月球旅行记》,古今中外的人们从未停止对于太空旅行的畅想。即使在太空航行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各式各样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仍然是大家热衷谈论的对象。

“人们怎么把这些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的?这就要借助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在历史上,各国科学家与爱好者团体都对人类登月梦想的实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苏联,物理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借助数学方式,推算基本物理学法则,攻克了航天器在太空中航行的动力难题,这为美国火箭技术进步提供了思路。由于他的巨大成就,齐奥尔科夫斯基因此被全人类的航天工作者尊称为“航天之父”。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戈达德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带领火箭技术从固体燃料时代迈向液体燃料时代。

《登月使命》书影

除了科学家之外,爱好者团体也是探索途中的重要力量,这批人深受科幻小说影响,对航天技术有着狂热的追求。苏联的爱好者团体熬过了“大清洗”时期,并在赫鲁晓夫时代将飞行员送到太空。而德国的爱好者群体,如冯·布劳恩,则多在德国战败后前往美国,直接推动了“阿波罗计划”的发展。

冷战时期,人类的航天技术在美苏争霸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获得了冯·布劳恩的火箭技术,而苏联则继承了德国火箭技术的硬件积累。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在世界范围内带来强烈震动;随即,美国在1958年也将自己人造卫星发射升空;1961年,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第一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1969年7月20日,美国NASA的阿波罗11号成功驶向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与巴兹·奥尔德林先后走出登月舱成为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而在美国成功实现登月之后,其他各国也没有停止对登月的追求。在后来美苏争霸的日子里,两国越来越意识到太空博弈是一个新边疆、新战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此评论说:“我们能把人送上月球,也能解决地球上的任何问题。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

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飞行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尽管因为政治与经济层面的考量,美国总统尼克松取消了原本已在规划中的阿波罗18号、阿波罗19号和阿波罗20号,但登月仍然为各国留下了充足的竞争空间。

在后登月时代,各国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08年,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并进行舱外行走的国家。2013年,中国的月球车玉兔号降落在月球雨海。2019年年初,中国成为首个有设备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国家。2019年7月,天宫二号完成使命,即将谢幕。这些迹象都在告诉世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空航天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中国要何时才能实现她的“嫦娥奔月”之梦呢?《登月使命》作者罗德·派尔预测:中国或许会在2036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任务。

回应阿波罗登月的“阴谋论”

人类为何对登月这样的太空旅行如此痴迷?应该如何看待对航天发展的质疑?方兴未艾的“太空旅行”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赵洋与李子针对这些话题展开了对谈。

二位在“太空旅行”的可能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当下太空旅行发展的关键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政治、社会问题。赵洋指出,考察航天史应该不断反观航空史。“最初,飞机仅仅是发烧友的玩具,一战时出现了大量军用飞机。但民用航空在这时还没有发展,直到人们有了对于空中物流、交通的需求,民用航空才大规模发展。”他说,“其实航天也是这样,SPACE X最牛的一点是,他把以前以举国之力完成的航天壮举转由一个私营公司完成,而且完成得比很多国家都要好——现在俄罗斯、中国这两个航天大国也没有这种可回收的火箭,NASA也没有,而马斯克用一个私营公司就搞成了。”

李子也表示:“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支撑人去太空进行所谓的旅行,但是资金以及后续的东西怎么做?怎么规模化?可能最大的挑战在这里。”

在历史上,载人航天技术也频频为人质疑。法兰克福学派弗洛姆曾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反映了工程技术对人类的反噬与异化。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在世界仍然存在着各种苦难的情况下,尽管航天技术可能带来一定衍生品,但阿波罗登月计划所耗费的巨量资金仍显得缺乏道德合理性。

法国《费加罗报》盘点了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美国人的谎言”的诸多证据

对此,赵洋引用了技术哲学家刘易斯的“巨机器”(Megamachine)概念。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是能有意识地建造巨机器的动物。阿波罗登月计划这样的巨机器,它的存在还有着除了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之外的诸多原因。在对航天技术发表质疑之前,应该弄明白我们应该对哪些巨机器保持警惕。赵洋这样说道:“我们现在最应该警惕的巨机器是某些搜索引擎和某些网络聊天工具,远远不是阿波罗。”

现场亦有观众提到对于阿波罗登月的著名阴谋论——在无空气的月球,为何美国国旗高高扬起?李子指出,这是因为国旗的支架是“L”形的。她表示:“很多人为什么相信阴谋论,因为他们不相信权威,或者他们是以反权威的心态塑造自己的叙事。”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只能说,你相信你自己所相信的,我没有义务跟阴谋论者多做解释。”

实际上,太空旅行的支撑逻辑远远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在李子看来,太空旅行就像其他旅行一样,人们是为了追求独特而有价值的体验。在宇航员那里,产生了“总观效应”——当他们在太空看到地球之后,他们都变成了和平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他们也将更加在意地球的命运。

纵观历史,新技术发展的逻辑与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现实因素密切相关。二人畅想,在未来人类真正实现太空旅行后,将因为环境、历法等多种原因,而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在人类地理大发现后,问题已经发生得太多,很难说在人类走出地球后,它会不会也出现新的分化。”赵洋这样说道。

普通人的太空旅行,未来技术会“将就”人

谈及未来普通人的太空旅行,李子这样表示:“现在进行太空旅行的话,不是挑选谁去旅行,而是许多人自愿花钱来旅行,所以思路就要变了。”在过去以及现在,太空探索所都是作为任务出现,需要挑选适合太空旅行的航天员。而在太空旅行普及化的未来,飞行器也势必设计得更加适合普通人。“如果我们想推广太空旅行的话,我们是不是需要把飞船设计得更加适合普通人呢?会不会适合男性的同时也要适合女性,高的人、矮的人、胖的人、瘦的人,甚至是残疾人。”

《太阳系度假指南》书影

赵洋对此评论道:“不是人去将就技术,而是技术将就人。”对当下的技术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太空旅行可能会变得像去南极一样变成“可触及的现实”。李子也表示,除了技术,人们要真正做到太空旅行,还要解决诸如旅行保险等各种社会配套问题。因此,在当前,太空旅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难以圆梦。

火星旅行是目前对于人类来说较为接近的梦想。由于火星地表与冰岛地貌有着相似之处,李子笑道:“如果大家现在等不及要去火星的话,大家可以先去冰岛体验一下。”

未读本次出版的《登月使命》《太阳系度假指南》两本书,来自英国一家创意公司“游击科学”,这一组织旗下的“太空星际旅行局”这样独特的形式,为读者“实现”了登月与太空旅行的梦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借助有趣的书籍了解“太空旅行”的相关科学知识,也不失为另一种有趣的选择。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