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惯的养成|垃圾分类如何走心,听这位居民区书记一线分享

澎湃评论员 甘琼芳
2019-07-21 07:09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大半个月来,上海市民以实际努力,将垃圾分类的城市新时尚转化为自己的生活日常。在各参与主体中,街道、居委会作为政策传达和引导监督的基层组织,做了大量事无巨细的工作。今天我们特地邀请到了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听听她的一线分享。爱建居民区早在两年前就启动了试点,目前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参考。正如徐秀书记说的,要真正走进居民群体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人性化且有针对性的工作细则,以点点滴滴的行动去感动居民。让居民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自觉去遵守。

澎湃新闻:爱建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很早就开始了,能给我们介绍下都做了哪些工作,目前进度如何?

徐秀:上海从今年7月正式垃圾分类,但我们居民区在2017年8月就开始了。先是在中华别墅小区试点。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宣传,包括在小区里挂横幅、上门发宣传册和垃圾桶,还成立了4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居民有切身感受。这个小区是长宁区第一个做到源头分类+定点定时投放的,现在参与率达100%,分类准确性保持在98%以上。2018年开始,垃圾分类在居民区其余五个小区铺开。

因为垃圾分类实行得早,给居民预留了足够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后期的工作难度大大降低。在今年7月1日前,我们居民区垃圾分类参与率已经达到了100%的全覆盖。现在,诸如“垃圾要不要分类、怎么分类”的声音,在我们这早已不存在,大家自觉把垃圾分类当成了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澎湃新闻:早已实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区,或许跟现在刚开始施行的地方,工作的重点会不同。那爱建居民区目前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徐秀:我们工作重心已转到了资源循环利用上。每个小区都有管理员,他们可随时与专业的可回收清运公司对接。可回收垃圾桶满了,管理员就会联系回收公司上门来拉走。下一步,我们还要对可回收物做得更细,比如对按价值的高低,更加细分,还要增加运垃圾的频次。另外,也要呼吁居民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澎湃新闻:在推行垃圾分类的两年时间里,最难的是什么?

徐秀:我们居民区有六个小区,有本地人居多的老小区,也有新上海人较多的商品房小区。而且,租户占到了20%以上的比例。各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在老小区,难点在封管道井。垃圾分类之前,一些人图方便,会从管道井往下扔垃圾。分类后,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封井成了必须要做的事。

在商品房小区,难点在楼层撤桶。原来,小区的每层楼都有垃圾桶,大家不用下楼就能扔垃圾。分类后,我们将每层楼的垃圾桶都撤掉了,总共撤了几百个。

封井和撤桶,让大家都到楼下垃圾厢房扔垃圾,肯定会造成一些不便。但一段时间后,当习惯养成了,大家真切地看到环境改善了,抱怨也就没有了,大家也都能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

澎湃新闻:对于爱建居民区的普通居民来说,这两年的垃圾分类,让他们发生了哪些改变?包括观念上的和习惯上的。

徐秀:改变是相当大的。最早,一些人对垃圾分类不上心,还有些人对撤桶意见比较大,会跑到居委会表达不满,意见最多的时候,几乎天天都有人来吵。但一个月后,这种现象就没有了。

现在,老小区的很多居民扔湿垃圾时,塑料袋都不用了,直接用盆装好湿垃圾,端到楼下厢房去倒;商品房小区的居民,对湿垃圾也能做到自觉破袋处理。

这种转变,首先是因为居民素质较高,对垃圾分类认同度高,所以接受过程很快。其次,居民区、物业、志愿者做了很多大量且精细的工作。比如,宣传,发放垃圾分类的物品,在垃圾厢房边安装水龙头,方便居民洗手。

在扔垃圾的时间设置上,对商品房小区和老小区也做了区分。在上班族多的商品房小区,工作日的垃圾可投放时间有5个小时,周末为6个小时;在老小区,统一4个小时。这种区别对待,是在充分掌握不同居民的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我们把工作做到这么细了,一些人想不定时投放都找不到理由。

澎湃新闻:爱建居民区在两年的实践里,积累了哪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徐秀:一是要真正走进居民群体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人性化且有针对性的工作细则,以点点滴滴的行动去感动居民。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自觉去遵守。

第二是要宽严相济。居民区工作是琐碎的,直接面对千家万户,何况是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我们在垃圾分类启动阶段,对居民的不理解耐心引导,对他们的困难尽力解决,对他们的意见及时反馈。这些都很重要。一些居民不能正确分类和投放的,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教,直到他们学会。

但在进入强制分类后,对始终不按规定做的采取适度的警戒和惩处,就有必要了。有一户居民,为了省事,将生活垃圾扔到建筑垃圾投放处。这明显是故意的。我们联系到了他,指出其错误,也告知他违反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规定。换句话说,他已经违法了。这位居民一听这么严重,马上认错,此后再也没有犯过错误。现在,我们对极个别还不能正确分类和投放的居民,会劝导,也告知再不改正将受到处罚。一般人被告知一次后,下次就不会再犯。

澎湃新闻:两年里,您可以说见证了爱建居民区从垃圾分类的试点,逐步成为垃圾分类的成功典型。现在,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时代,更多城市也即将加入。未来,有何意见和建议?

徐秀:对可回收物这一块,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了解到日本的垃圾分类,已经细致到了每天只收某一种类型的垃圾。当然,我们才刚起步,日本已经走完了漫长的完善过程,这个要承认。但我们也要对自己有新要求,不断追求进步。

第二,要加大监管力度。7月开始,上海对一些不符合分类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处理,但大部分是通知整改。在初期,这么做是对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一些屡教不改的行为,有必要依法给予恰当的处,这样才能引起他们重视。

三是要明确主体责任。在初期,街道、居委会和物业做了很多,但在进入规范化、日常化程序后,需要有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比如,对可回收物,就需要引入公司参与,不能将一些专业度较高的工作也交给居委会等机构来做。

虽然,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垃圾分类还有不小差距,但既然已经开始了,就是可贵的进步。今后,差距会越来越小。我们居民区的实践也表明,普通居民垃圾分类,是完全能做到的。希望上海,乃至全国,未来越做越好。

    责任编辑:张宴飞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