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上海科创中心实现新突破要回答好三大问题

杨宏伟
2019-07-18 15:59

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面向未来,上海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

然而,上海要真正实现“全球创新策源地”的宏大目标,不能只在战术层面去研究,而是要回归科创中心的本源,回归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在战略层面进行再思考、再定位。

上海需要在五年建设的基础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回答:“科技创新中心是什么、中央为什么要上海建科创中心、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关键要做什么”这三个大问题。把这三个大问题回答好,“十四五”期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才有望取得新一轮重大战略突破。

第一个问题:科技创新中心是什么?

科技创新中心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也不是国际通行叫法,对于如何理解科技创新中心一直没有明确说法。上海目前对科创中心“是什么”有两派主流看法:

一派意见认为,科技就是技术,科技创新中心就是技术创新中心。持这派意见的主要是市场派人士和企业家。

另一派意见认为,科技是科学+技术,科创中心是“科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持这派意见的主要是科学家和学者。

从过去几年上海科创中心的奋斗目标和建设路径来看,基本是按照第二派意见推进的,而且更加侧重在科学端发力,试图以重大科学设施落地和全球高层次科学家集聚来体现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政府在科学研究领域资源动员和配置能力很强,尽管也要突破不少现行的体制机制瓶颈,但总的来说政府在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比从企业端发力见效较快。

第二个原因是上海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难以发力,按照增加值大数估算,上海经济结构中央企占25%,地方国企占25%,国企的第一目标是保值增值,而创新的风险意味着创新与保值增值有矛盾。

上海外资企业占25%,外企对技术进步具有明显提升效果,但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是两回事,落户上海的外企作为跨国公司的功能单元,即使是外资的研发中心,也只是存在一些溢出效应,整体与上海创新体系融合度不高。

上海民营企业仅占25%,能够获取的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还远不到25%,还有不少民企是是正在不断淘汰和转移的“三高一低”传统产业。因此,即使上海想从企业技术创新入手,也让人感觉无从下手。

综上,笔者认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中心”肯定比“技术创新中心”的理解更全面,但仍然是局限在科技领域本身来理解科技创新,没有能从更高一个层面或者说经济社会大系统来俯视科技创新,也没有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第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概括成一句话来说就是,“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由此可知,上海科创中心是支撑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创新中心,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新,最终都要围绕支撑实体经济、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来创新。

第二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要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是要实现以下战略意图:

首先,用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中国目前仍有不少“卡脖子”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因此,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安全,以科技安全保障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

其次,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十年内中国GDP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维持这个世界第一面临两个关键挑战:第一按照传统粗放型增长,中国资源环境难以承载;第二产业链高端环节在于人手,我们处于“打工者”和被支配地位,何谈现代化强国。要突破这两个关键挑战,唯一的路径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切换发展路径。

第三,通过科技创新站在全球时代最前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必须紧跟世界潮流,站在全球科技最前沿。

要想站在全球科技最前沿,不可能靠“买买买”来实现,只能靠科技创新,首先要坚持开放创新,而对于别人不给的关键技术,就靠自主创新。

从国家战略意图出发,上海建的科创中心,既不是像深圳、杭州那样的以终端消费品和互联网新模式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也不是一个科学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简单加总,而应该是一个担负国家战略使命,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和产业牢牢有机结合的创新中心。

在深刻理解国家战略意图后,就可以比较全面的回答一下第一个“是什么”的问题。上海科创中心应该是:以推动上海和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依托,以人类最前沿科学理论的先进技术应用为明显标志,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新兴技术为主攻方向,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第三个问题: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关键要做什么?

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思路研究,那么“十四五”期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哪里?

我们认为,“十四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和抓住未来五年的主线。过去几年,上海科创中心初步搭建了“四梁八柱”,但“四梁八柱”只是结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要一个灵魂、一条主线。

“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阶段,这条主线就是:一切都要围绕产业创新。既要防止过早偏向科学理论的超越阶段的做法,也要防止仅强调企业技术创新的片面认识。“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包括的基础研究、科学设施布局、高校学科调整、科技专项计划、体制机制改革等等,都应该围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主线来推进。

这里说的产业不仅指上海的产业体系,还包括长三角的产业体系,因为上海的产业体系无法承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只有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才能与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

推动产业创新,上海要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分类和所有制结构分类的限制,以新的战略思维重新对产业进行划分,确立上海和长三角要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并按照每类产业各自的发展规律,分类推进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不计代价突破集成电路等战略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聚全国乃至全球集成电路高端人才,建设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科技中心城市,布局集成电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推广使用自主产品。当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突破之时,也是上海奠定全球未来产业科技制高点地位之日。

二是以自主开发核心技术推动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瞄准生物医药、大飞机、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装备、汽车、软件、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长三角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整合激活长三角主体科研力量,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布局服务产业的科技基础设施,产学研联合,扎扎实实开发产业链中尚未掌握的核心技术,与长三角共同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三是以市场之手为主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府主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公共研发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鼓励社会资源自主投入,支持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鼓励风险投资加大投入,为创新创业企业和风险资本提供足够强大的吸引力。

只有想清楚了“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三个大问题,只有在支撑实体经济、聚焦产业创新上下功夫,“十四五”期间上海科创中心才能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实现功能突破,才能支撑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才能引领长三角走向世界级城市群。

(作者杨宏伟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上海中创研究,经作者授权转发。刊发时有删节。)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吴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