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罗根:谁毁了中东?

2019-07-18 16:43
北京

尤金·罗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我们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很少考虑中东。

关于一战的描述,有德文的,也有法文的,他们很多记录都集中于当时主要发生在西线的非常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当时的世界大战的规模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因此我理解他们对西线战事的热衷。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到中国读者的身边主要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派遣了劳工到西方做一些工作,保证当时英国和法国在西线战线的稳固。但是除了中国之外,全世界其他国家也派遣了劳工参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比如埃及就派遣了很多劳工。所以中国和中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有相似的经历。

中东的许多人,如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所知甚少。这是很令人惊讶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个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包括现在的北非、西亚,还有伊朗、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我的这本书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

第一,正是因为有了中东战场的参与,才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的一个局部的战争变成了世界大战。

第二,正是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才使得中东区域演化成了现代的中东。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中东是如何把欧洲的局部战争变成世界范围内的大战的。

1.奥斯曼加盟德国:从欧洲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

研究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看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开端的。当时它开端于萨拉热窝的一名青年刺杀了费尔南迪大公,引起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纷争。当时由于这个事件,使得欧洲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之间秘密的外交手腕演变成了一场完全没有必要的战争。当时每个人都似乎是想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谈判解决费尔南迪大公被杀事件。

由于奥斯曼帝国在刺杀事件中并没有利益牵扯,因此它似乎是可以合理地避免被卷入后来的大战中的。但奥斯曼帝国有一个担忧,就是它深知,当时的俄国政府已经觊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许久,他们也知道,奥斯曼帝国一定会衰落,因为历史很多迹象已经证明了。但是当时俄国也担心,奥斯曼帝国衰落的时候领土会被巴尔干地区先抢走,因为巴尔干的地区已经长期觊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奥斯曼在1913年的时候被邻国打败了,这样它国力进一步衰弱。当时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重要的军事要地,还有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的海上要道,俄国非常想获得这些重要的军事要地。他们期待一场欧洲大战,加速奥斯曼的衰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反对俄国的入侵,为了防止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等军事战略要地,奥斯曼帝国当时就剩下了唯一的一个盟友,那就是德国。为什么选择德国?因为德国当时不想吞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也没有在中东有殖民地,而且跟奥斯曼有非常长久的友谊的关系。此外,德国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科技力量非常先进,经济也非常发达。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奥斯曼帝国选择德国的绝佳的理由,抵御俄国和英法等协约国的进犯。

当奥斯曼帝国跟德国签署了同盟协议以后,自然而然地就要派遣自己的军队去参加战斗。奥斯曼帝国当时倾全社会之力为战斗做准备。结果它的人民开始感到非常担心、非常愤怒,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政府要去参加的这场战争似乎是跟他们国家的利益毫无关系。于是奥斯曼帝国内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的阿拉伯人非常担心,也非常愤怒。因为奥斯曼帝国加入的这个战团是不可能胜利的,当时俄国和其他协约国似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些阿拉伯人被奥斯曼帝国征召入伍,他们主要来自西亚。同时,法国在北非有大片的殖民地,他们在北非的殖民地开始也是招募当地的阿拉伯人加入法国军队同德国打仗。当时法国招募的阿拉伯人来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西非、马里等殖民地,他们加入战团当中帮助法国军队打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月,本来发生在巴尔干地区、仅限于欧洲国家的战斗,把北非、埃及、西非、土耳其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人都卷入当中。这一切都是因为在1914年的夏天,奥斯曼帝国加入战团所导致的结果。

当然,法国并不是唯一在北非和其他地区有殖民地的国家,英国也有大片的殖民地。英国也从整个联邦招募兵源加入战团,其中包括来自加拿大、南非的士兵。具体到中东,战场上有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印度人,他们派了几十万军队加入战团当中。其中印度尤其如此。在印度,几乎各个种族、各个民族的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被招募的新兵,经由苏伊士运河运到埃及进行培训,然后登上战舰,但是并没有把他们送到法国前线同德国人打仗,而是送到了中东。我们可以看到奥斯曼帝国加入战争后,这场战争变得多么“国际化”,有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印度人。

在奥斯曼帝国加入战争后的第一次战役,也就是从海上征服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加里波利战役,你可以看到,参战士兵是非常非常多样化的,看上去就像联合国的多国部队一样,里面包括西亚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北非人、库尔德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这么多人,各个人种都说着不同的语言,奥斯曼帝国指挥战斗的时候,如何以一种通用的语言发布命令,并且形成协调统一的指挥,在我看来是非常神奇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一场欧洲的战争变成了世界性的战争,把世界各地的兵源带到欧洲,而这个过程几乎波及了现代中东的每个角落。

整个中东的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西亚、北非,无一幸免。在北非,来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的士兵都加入战团当中,埃及既提供了兵源也提供了劳工,同时还是战场之一。

从南部的也门到北部的阿拉伯的国家,到叙利亚、巴勒斯坦,从黎巴嫩穿过伊拉克再到伊朗——伊朗当时受到俄国和英国其他的一部分土耳其人的入侵,所以在整个中东地区,很难找到一片净土没有被战争所影响。

以上讲了一战如何从欧洲扩展到了世界。第二部分来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使老的中东地区演化成现代中东地区的。

2.战后英国:奥斯曼领土觊觎者

俄国政府一直觊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特别是博斯普鲁斯海峡还有伊斯坦布尔重要的军事位置。1915年初,俄国向奥斯曼帝国提出领土要求的时候,英国和法国也在思考,他们要获得奥斯曼帝国的哪一片地区。

俄国、法国和英国政府达成的第一个协议,并不是很为人知,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把它收入当中。这个协议被称为《君士坦丁堡协定》,是在1915年3月份签署的,它的结果就是英国和法国接受俄罗斯分走伊斯坦布尔,并由俄罗斯来接管黑海与地中海交界处的海峡。作为交换条件,法国要占领两个地区,一个是奥斯曼帝国的叙利亚地区,另一个就是奇里乞亚地区,也就是现在位于土耳其东南部阿达纳和亚历山大勒塔周围的区域。

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英国在1915年3月签署这项协议、划分奥斯曼帝国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想要这个区域。在俄国和法国争夺各自区域的时候,英国还没有想好。他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也需要同等重要的区域,也就是在军事上具有相同重要性的区域。但是我现在没有想好,等将来想好了再告诉你们。英军在进入奥斯曼帝国的过程当中,行进得越深入,就越发现奥斯曼帝国这些区域重要的价值。作为历史学者,我们要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的时候,英国并没有吞并奥斯曼帝国大部分区域的野心,但是在英国离开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时候,它占有的区域是最多的。

但英国在中东的战斗过程确实比较艰难,不是那么容易取胜的。因为英国一开始低估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实力,认为奥斯曼帝国很快就会崩溃,就会被占领。但出人意料的是,奥斯曼帝国拖住了英国和法国的军队,让他们的进展没有那么快,而且把战争引向更深入的一些区域。

奥斯曼帝国在加利波利获得第一次胜利之后,紧接着就获得了第二次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胜利。第二次胜利怎么获得呢?英国进攻巴士拉的时候,他们想在占领巴士拉之后进一步进军巴格达,但是在巴格达遇到奥斯曼帝国守卫者强烈的抵抗,把他们打回了库特。在库特地区,英军被围困了四个月,最终向奥斯曼帝国的战士投降。这个是英国当时非常惨痛的失败。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英国军队进展并不顺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西线进展也不是很顺利。英军在西线和德国打仗,把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了西线,根本无力分身对付奥斯曼帝国。

所以在1915年年末和1916年年初的时候,英国想找一个新的盟友,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当时他们想利用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者麦加的领导人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鼓动他发动起义。英国当时希望通过分化社会,让阿拉伯人对抗土耳其人,以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

在与麦加首领谢里夫谈判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如果他在奥斯曼帝国发动起义,英国要答应什么样的条件。当时在埃及的英国政府和谢里夫进行了通信,信里面英国政府承诺,允许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阿拉伯王国,领土范围从阿拉伯海、红海,直到到波斯湾,这样就能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力。但在划定阿拉伯王国范围的时候,英国已经在《君士坦丁堡协议》中,同意法国划分走叙利亚地区和奇里乞亚地区地区,而阿拉伯王国的范围也包括了这个区域。英国试图说服麦加谢里夫,只要把叙利亚这部分排除出去,战后就能建立自己的阿拉伯国家,希望借此让阿拉伯人的首领谢里夫马上加入英国,反对奥斯曼帝国。

当时英国同时签署了两个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协议,第一个协议是和俄国、法国签署的《君士坦丁堡协议》,第二个是和麦加谢里夫签署的。

出现领土争议后,英国人知道他们必须回头同法国人沟通。法国想占领的是叙利亚和奇里乞亚,但是当时奇里乞亚和叙利亚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线,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英国人知道,只有得到法国同意,这个协议才能推行下去,于是他们又重新说服法国人同意边界,这就促成了《赛克斯—皮克特协定》。

3.中东乱局:英法俄协议瓜分奥斯曼

现在《赛克斯—皮克特协定》常被严厉批评为造成中东的乱局。我们都知道,英国和法国在过去一直都是宿敌,他们打了很多年的仗。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是盟友,但他们都觉得这样的盟友关系一定是临时的。他们希望在划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时能够确保公平,以保证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之后英国和法国之间长久的和平和稳定。

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和法国的谈判把阿拉伯地区划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给麦加的阿拉伯人;叙利亚则被划分给法国,英国占的是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巴士拉、巴格达这些地区。但是在划分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巴勒斯坦。双方未能对巴勒斯坦达成协议,于是他们把巴勒斯坦划分给了第三方来维持双方力量的平衡。

英国和法国之间的《赛克斯—皮克特协定》是秘密的,英国跟麦加首领之间的协议也是秘密的。但在这个时候,俄国发生了布尔什维克革命,苏维埃政府公布了这个协定借以抨击旧沙俄和正当化革命,这使得外界知道了英法之间秘密达成的约定。1917年11月的时候,英国公开支持把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地区划给犹太人建造定居点。英国的阿拉伯盟友此时才从报纸上读到,原来英国人不只是已经秘密地把巴勒斯坦和相关区域划给了犹太人,还把叙利亚和奇里乞亚划给了法国人,之前阿拉伯人毫不知情。当时奥斯曼帝国正在镇压国内的阿拉伯人起义,要求他们对帝国的忠诚。而协约国将针对同盟国采取怎样的措施还并不十分明朗。

英国跟多方同时签署协议的行为遭到学界和学者的批评,但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试图把英国的决定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因为英国正在战争当中,它的首要目标是赢得战争,所以当时做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盟友,从而赢得战争最终的胜利。所以,不论是谁的利益,英国都可以牺牲,只要能帮英国打赢。我觉得大部分人也是认同当时英国的这种策略的,因为只有在欢欣鼓舞战胜时,才需要解决协议间的冲突。如果英国输掉了战争,输给了德国人,那么什么样的协议都是无效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批评英国,说英国背叛了阿拉伯的盟友,站在了犹太复国主义者一方。但我认为,英国从来没有支持过阿拉伯民族主义,也不支持犹太人复国主义,它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英国的帝国主义。英国认为巴勒斯坦是一个领土(territory),而不是一个国家,这是因为英国在西奈的战役中发现了巴勒斯坦地区具有军事上的战略重要性,所以想将巴勒斯坦纳入英国的控制范围。但根据《赛克斯—皮克特协定》,巴勒斯坦应该有国际共管。英国因此想利用犹太人复国运动,一方面有正当的理由修订与法国的协定,将巴勒斯坦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使犹太人复国主义者成为英国在阿拉伯世界的盟友,让英国日后可以一直控制巴勒斯坦地区。

1918年10月,英国跟它的盟友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之前,他们在奥斯曼帝国进行了4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但是从历史上来说,奥斯曼帝国非常令人吃惊的一点,就是它实际上打得非常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奥斯曼帝国一定是第一个被打败的,很快就会被打垮。但实际上,奥斯曼帝国坚持到了最后,直到德国停战前11天,奥斯曼帝国才宣布停火,所以奥斯曼帝国的仗打得非常不错。在这本书当中,我花了大量的篇幅,利用土耳其士兵的回忆录,从个人的视角来描述当时战争的过程,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讲述方式比通过外交的方式或者政治的方式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有趣。

在战争末期,获胜的这些协约国国家齐聚巴黎,与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还有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停战协议。这个停战协议对于战败国非常不利,而且涉及对奥斯曼帝国很多区域的瓜分。这个划分方案与法国和英国之前的协议有重合,进一步保证欧洲强国之间的利益的均衡。

所以,现代中东的情况,是100年前英军和法军留下来的局面已经奠定的基础。到现在,这些因边界划分而产生的国家,基本上100年来情况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现在看来,当时和平缔造者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们给中东现在的局面埋下了祸根。现在中东被认为是全世界战争最多的区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是如此。但是我要说,其实它的根本问题是在于英国和法国在中东地区划定的界限。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和法国的主要考量是平衡他们在非洲大陆的力量,而不是征得中东当地人民的同意,确保和平和稳定的局面,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英国和法国自身的利益。所以说,现在中东边界地区的人们所面临的糟糕结果是英国和法国当时就埋下的祸根。

4.回到“一带一路”,中国的位置很像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可能还有相关的问题。我觉得不是由于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这不是关键因素。所以,我想问的是,您是否知道为什么在1914年7月13日的时候,当时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转变了立场,从局部动员转变成了全面动员,这是为什么?

尤金·罗根:非常好的问题,我不是俄国问题的专家,但是我可以试着回答一下。

1914年夏天的时候,全世界都有这样一个常规做法,就是通过军队的移动或者是调动向敌人示威,就是我已经准备好打你了,你要小心。在1914年夏天的时候,大家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就是很多人都是很快就加入了战团当中,当时在军事威胁下,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外交的斡旋。这种情况下,战争很快就开始了,而且是非常非常快速就加入到了战争当中。

提问:我的问题是现在美国已经从中东撤了大部分部队,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避免犯当时英国和法国所犯下的错误吗?

尤金·罗根: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我觉得对中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我是英国大学的教授,但是我本身是美国人。我认为美国应该从中东撤军,但是我觉得美国不应该就这样撤出。因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是负有责任的,对中东地区和整个中东的人是负有责任的,他应该在走之前给中东留下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系统,然后才能离开。

要想从中东撤出而不留下任何问题,首先要先在中东建立外交渠道的解决方案,使其他的国家能够帮助受战争折磨的区域重新建立家园。

提问:我对您书里“亚美尼亚大屠杀”一章比较感兴趣,您可以解释一下从您的角度来看,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直接原因以及对后续的影响是什么吗?

尤金·罗根: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亚美尼亚大屠杀是很难写的,因为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亚美尼亚人要求他们的历史得到公平对待,同时土耳其方面认为当时并不是种族灭绝,也不是屠杀。所以作为历史学者来说,写这本书非常难。因为我要确保我写的史实不受政治的影响,要保证它的反映了客观事实。所以我的办法就是客观记录亚美尼亚大屠杀,我给大家提供了当时的背景。当然,这么写并不是为了给大屠杀开脱,我只是解释了当时大屠杀发生的情况。我在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论述这个情况,其他章节也有讨论亚美尼亚人问题。

我想说的是,奥斯曼帝国的亚美尼亚人是因为俄国的支持被牺牲的。因为这使他们看上去成了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中的潜在威胁。于是奥斯曼帝国做出的反应就是把亚美尼亚在人口中的比例减少到5%-10%。

提问:谢谢。我想请教一个问题,现在中东出的问题当时是因为英法两个国家没有想到,还是说这两个国家是故意在这个地方制造混乱,从而更有利于他们控制这个区域?现在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的方案,有很多人关注这些区域,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中国要远离是非。您怎么评价中国是否要介入中东地区,中国面临的危险是什么?

尤金·罗根: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英法故意制造混乱这种可能是完全可以排除的。因为是英法两个国家在管理这个区域,治理混乱的成本也是它们负担,所以这些地方出现混乱是这两个国家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所以我认为,不论英法有怎样的期待,他们都认为,在数十年的帝国管理之后,他们在管理这些区域方面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也有很多经验。比如法国在非洲有很多殖民地,英国也在印度积累了经验,他们觉得一定能管理好中东地区,但事实上他们没能做到。

回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我觉得中国的位置很像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美国当时并没有帝国的经验,长期实行孤立主义战略,更多关心自己国内的经济的发展。当然,世界很多的战斗力量都卷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实际美国当时还是更加注重自己内部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现在中国的情况,20年前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都是一样,中国20年来一直都在努力发展自己内部的经济,它并不想跟任何的国家有战争,也是想通过推进世界的经济从而推进自己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就跟美国一样,美国是想通过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美国经济的大发展。中国也是一样,也在这么做,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我觉得在将来,除了在中东,中国还会在世界其他地方有更多的投资、更多的利益。

提问:一战战败的国家战后普遍都进出现了共产主义运动,比如在匈牙利、在德国,同时这些国家在大萧条之后进行了法西斯化或者极权化,您觉得是什么让土耳其免受这样的命运,享受了一个世纪的和平?

尤金·罗根:土耳其在中东区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它有自己的帝国管理经验,而且它是能够控制自己的国土。它在战后通过自己的军事行动确定了自己国家的边境线,还是战败国中唯一一个国家,能够重新跟战胜国谈判,签署新的、符合土耳其自己利益的和平协议。我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政治开端,使其能够多年保持这样的稳定和繁荣。其次,它还有一个非常有魅力、受欢迎的领导,这个领导是获得大部分公众的支持。虽然土耳其保持稳定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国内可控的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广受欢迎的睿智领导人是其能够免疫各种意识形态侵袭的主要原因。

提问:美国参战是导致一战迅速结束的决定性因素,犹太人是否唆使美国参战?使英国人放松在巴勒斯坦的管制,让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这也就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他们觉得犹太人从背后捅了我一刀。

尤金·罗根: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国当时的工业非常发达,人力资源也非常充裕,还有剩余的人力。而当时的欧洲经济已经受到了重创,工业受到损害,人员由于战争大量减损,所以有美国这样强大的力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1917、1918年的时候,真的能够改变整个战局,对最终的胜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于犹太人大屠杀,当时纳粹德国的宣传鼓吹犹太人都是邪恶的,认为是犹太人在背后导致德国人在一战后所遭受的困难局面,所以他对犹太人进行了清洗,这是非常罪恶的。

提问:以色列和伊朗关系这么差,就像死敌一样,近期也没有关系缓和的迹象。我想了解一下,其他中东国家,像埃及等国,跟以色列的关系好像都有所缓和,为什么伊朗跟以色列关系这么解不开呢?是因为有历史的原因还是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政治上的考虑?因为我感觉伊朗和以色列边界并不挨着,为什么他们仇恨这么深?

尤金·罗根:首先,伊朗确实是跟以色列最近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它是始于伊斯兰革命,伊斯兰革命在1979年开始的,那之后两国关系比较糟糕了。在那之前,两国关系还可以,两国还是互设外交大使馆的。

现在确实伊朗跟以色列的关系比较差,最近关系更差。我觉得背后有这样的原因,首先伊朗是伊斯兰国家,宣传的是伊斯兰教义,以色列跟它的价值观有一些冲突。另外伊朗认为批评以色列是非常容易获得国内民粹主义者的支持的,随便拿出以色列批评一下,很多人就支持。对于以色列来说也一样,虽然它确实跟伊朗没有边境线的接触,但它经常把伊朗作为公开批评对象,这样也能够获得国内的支持。

至于两国真正开战的话,我觉得可能性就不大了,两国一定会避免这样公开的战斗,因为两国确实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没有共同的边境线。伊朗和以色列都一样,把对方作为比较容易的一个攻击对象从而赢得国内的支持。

提问:您从领土占领和地缘政治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一战的起源和结果。亨廷顿教授有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做文明冲突论。我想请您从文明冲突的角度从一个新的视角给我们讲一下一战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和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尤金·罗根:实际上我不想这么粗鲁,但实际上我跟亨廷顿教授我们争论了很多年,一直互相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我在争论当中并不是很成功,因为伊斯兰国家和西方世界之间的冲突——亨廷顿以一种冷战的思维描述的,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确实发生了。中东很多人都相信亨廷顿教授的论断,就是文明之间是存在根本的冲突的,这会造成战争,美国应该保持警惕。

但我觉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由于文明的冲突造成的。各国不是出于文明的冲突而加入战争。我觉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个联盟之间的争斗,把不同国家卷入战争。奥斯曼帝国与它的敌人俄国有很多共同点和共通之处,它们都是幅员辽阔的帝国。两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种。但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样的帝国不可维系了。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文明冲突的问题,而是国家间的冲突,大国无力继续维系自己的边界。

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导火索就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当时很多国家马上就加入了战争。百年以后,现在的世界很多地区局部摩擦不断,但是并没有演化成这样大规模的世界大战,而是通过外交的渠道解决问题。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尤金·罗根:我们现在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百年前有很多不同。现在为什么没有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全世界范围的战争,最可能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联合国的作用非常大,可能有些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还有另外一些国际组织,他们让这些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避免战争,转向合作。当然,有很多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能是相互并不认同,但他们都十分清楚战争的危险。所以我说的两个原因:

第一,国际组织促成了和平。

第二,战争所带来的危险比以前要大得多。比如现在我们有核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工业战争,用的是机枪、大炮,战争的范围是前所未有的,把整个的战场变成了绞肉机,当时是非常可怕的。但是现在的危险要远超出当时,现在我们有原子弹。二战时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威力是非常可怕的。国家现在一旦有冲突,大多数我们不得不采取外交的手段而避免战争,这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大国之间非常清楚,现在打仗的后果是非常非常严重的,现在用战争解决问题是非常不明智的。

当然了,我们在世界上有很多区域,有一些中型的国家和小型国家之间还有摩擦和冲突,也有一些国家有内战。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看到在欧洲,可能有一些紧张的态势,但是我觉得,这种紧张的态势不会引发战争,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作者介绍】

尤金·罗根(Eugene Rogan),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现代中东史教授,圣安东尼学院中东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东历史、阿拉伯问题研究。他的作品《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国家边界》获得了阿尔伯特•胡拉尼奖(Albert Hourani Prize),代表作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相关图书】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

[英] 尤金·罗根

本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描写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中东是地缘政治的关键,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的支持,向英法俄军队开战。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达米亚和加沙,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然而战局逆转。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战后胜利者瓜分奥斯曼帝国,种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永无止境的冲突根源。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