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欧洲电影海报,手绘美学的巅峰

2019-07-17 08:11
浙江

近期,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在7月13~14日举办了的“德国电影大师展”,展映德国在短暂的共和政府时期,也就是史称“德国魏玛共和国”(1918—1933年)时期德国电影史中涌现出的朗格、茂瑙、刘别谦等大师的作品。许多影迷在看到相关推文及查阅信息时纷纷感叹,不光是电影水平高,连海报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蓝天使》和《迷失少女日记》。
F·W·茂瑙《浮士德》 (1926) 与G·W·帕布斯特《迷失少女日记》(1929)海报

实际上在这一段时期,手绘创作的海报其实大范围的出现在整个欧洲,也蔓延到了其他地区。海报作为电影的门面,也在那个电影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彼此互相竞争。

优秀的海报设计师也凭借个人的创作能力让自己名留青史,正如这一次“德国电影大师展”中的《蓝天使》,剧中由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 饰演的劳拉是剧场里的万人迷,而她所代表的俏丽、性感、诱惑的金发美女不光是电影导演喜爱使用的电影人物,更是从那个年代直到现在的大部分设计师的一贯创作方向,毕竟在抓人眼球方面,这一招几乎不会落空。
德国女演员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由于出演1930年《蓝天使》大获成功,合作过比利·怀尔德、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恩斯特·刘别谦、法斯宾德等多位宗师级导演

当时的这一批海报的设计方式确实也是无法跳出时代的审美窠臼,在《蓝天使》当时超过多个国家地区的不同版本的海报设计中,大多数都沿用并保持了美丽女郎的设计路线,但是德国艺术家Dorothea Fischer-Nosbich在1964年的,《蓝天使》上映近30年以后,凭借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独特的理解绘制了这一幅与众不同的作品。

约瑟夫·冯·斯登堡《蓝天使》 Der blaue Engel (1930) 德国版海报,设计师:Dorothea Fischer-Nosbich

《蓝天使》中的女主在那个年代颠覆传统意义的不同女人,片中也多次出现了鸽子、海鸥这样“鸟“的形象,于是Dorothea Fischer-Nosbich用深蓝色的涂鸦型笔触描绘出劳拉的白皙与勾人,搭配羽毛远远看去确实好似一只正要展翅飞翔的鸟儿。而女性面部精致的五官也被重新塑造,昂起的头颅以及眼妆和唇妆的细节部分更是呈现出一种妖艳之感。

躲在女主羽翼之下的男主只占海报的很小一角,甚至不到四分之一,艾玛拉斯教授是由规规矩矩的素描作底,虽然头像和手的露出部分都是与女主一致的蓝色,可是学究的发型和代表身份的西装都是深黑色,也暗合他在剧情中沉重道德枷锁下压抑的欲望。(左下角的德语片名Der blaue Engel以及上半部分两位演员埃米尔·雅宁斯与玛琳·黛德丽的德语名字分别使用了与其余部分一致的深蓝色还有黑色。)

Dorothea Fischer-Nosbich在不同年份创作的电影海报

这张海报拥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吸引力,整张海报的所有空间都被利用起来,人物的形态被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被扭曲并充斥着整个框架几欲撑出。

虽然图形、文字、色彩的作为电影海报三种基本的创作元素经常被人们拿来评判一张海报到底有多优秀,可真正有视觉冲击力、艺术震撼力的作品依然是具有独树一帜的的统一或矛盾特性的。

在此依然要强调的是,这种海报的设计者Dorothea Fischer-Nosbich与其丈夫Fritz Fischer都是1919年和1921年出生,许多创作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其实放到现在,许多的海报设计师与平面工作室依然会为一些电影制作重映海报或者二次甚至多次创作,包含主海报、人物海报、概念海报等一系列的相关作品。

导筒以下将会带广大影迷再次回到20世纪20~30年代,看看那段时期的海报设计师们喜爱运用的颜色、线条和设计方法。

首先将要聚焦的就是以Eric Rohman为代表的一批插画家,Eric Rohman是瑞典海报设计师,也会当电影演员。他在1915 - 1916年左右开始设计电影海报,同时在哥本哈根工作。1920年左右,他创立自己的工作室,旗下好几名员工。到了20世纪4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他制作了大约7000部电影的海报,可以说是非常高产。

在这么庞大以及高强度的工作要求下,他也在不断的突破着自己的创作方法。 比如Eric Rohman在1925年左右设计的一些海报,会打破常规地在海报本身的框架属性下再加上一个框架,并且将粗糙的线条与柔和的草图一同放入。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导演《可爱的女人》 A Lady to Love (1930) 瑞典版海报

Eric Rohman的一些其他的电影海报也同样在努力尝试各种不同的搭配效果,尤其是他引以为傲的人物造型勾勒水平,寥寥几笔与阴影就可以凸显人物形象。

在这里不得不说明一点,瑞典对于电影海报的保存收藏工作水平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许多的佳作都能被很好的留存下来。

如果Eric Rohman的个人风格还不够明显,那么瑞典艺术大师GOSTA ABERG的作品可以说是令人过目不忘。GOSTA ABERG曾在年轻时前往意大利,丹麦和挪威进行学习培训,并且成为了一名广告设计师,逐渐开始为电影绘制海报。1935年至1965年这30年的时间,他制作了近一千部电影的海报。不过许多杰作不幸在一场大火中消失,他的许多作品现在市场价值稳步上升,被许多的著名鉴赏家所珍藏。

The Playboy of Paris (1930)的瑞典版海报

20世纪20年代唯一的荷兰女性海报设计师,DOLLY RUDEMAN。可以说是电影海报设计行业的“萧红”了。她的父亲出生于荷属东印度群岛(现为印度尼西亚),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而当她的母亲十几岁时,她的母亲带着家人回到了荷兰。RUDEMAN从小就学习艺术和绘画,并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从事设计事业。由于担心艺术创作所能带来的收入可能时少时多,她转向了海报设计的媒介。Rudeman的一位同学后来回忆说,大多数班级女同学“或多或少都不知道去干什么”或者“成为家庭主妇”,而当时二十多岁的Rudeman“已经骑着摩托车”了。

DOLLY RUDEMAN

在二十年代,她是唯一一位为电影界设计海报的女性,并且负责荷兰电影信托基金会海报和印刷项目。 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作不得不暂停,因为她勇敢地站出来帮助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躲避那些占领他们家园的纳粹分子,她在战争结束后又平静地回到了海报设计行业。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她的“黄金时代”,在这十年中,她开始接触其他的设计领域,比如明信片、巧克力盒与陶瓷。然而,她缺从未在战前获得过与她才华相符的名气,并于1980年在阿姆斯特丹相对默默无闻地离世。

Rudeman在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令人难以置信。她的海报使用红色,橙色和黄色,并且充满了阴影。这是她的摩洛哥海报。右边这一副是她第一副成名之作,为谢尔盖·爱森斯坦1925年《战舰波将金号》绘制的海报,在荷兰被印刷了超过7500份。

关于DOLLY RUDEMAN的生涯导筒会在之后的文章中继续为影迷们详解,回到海报设计本身,可以看出红色、黄色、蓝色、黑色都是从电影海报被印刷出来的那天起设计师们尤其爱用的颜色,这其中更是可以搭配出万千变化。

 

 

马塞尔·莱尔比埃《黄房间的秘密》 Le Mystère de la chambre jaune (1930) 法国版海报,设计师:Roger Vacher
Richard Eichberg《爱之火》 The Flame of Love (1930) 瑞典版海报,封面女子为主演黄柳霜。
John Cromwell《机遇街道》 Street of Chance (1930) 美国版海报,可以看出设计者非常喜欢男主角威廉鲍威尔的双眼,并在海报设计方面做了强化。

 

当然如果不得不从1930年那些海报中选出一个具有超越时代的作品,那可能就是设计师Joseph Koutachy为塞西尔·B·戴米尔1930年导演作品《撒旦夫人》创作的法国版海报。先看一下这部作品的剧照和两张横版海报,以及漫画感十足的竖版海报。

 

 

接下来要放出的这个海报就是那张手绘的法国版电影海报,这张海报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风格非常鲜明突出的一件作品,因为就好像猫女几十年前的老海报一样,巨大的面具与头像,辨识度极高的颜色,与现在很多商业类型的电影海报有异曲同工之妙。
导筒将继续为广大影迷继续持续推出更多的老电影海报设计讲解系列文章。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