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与小脚:最后帝国的市井写真

2019-07-15 18:01
北京

韩炜炜,河南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从事文博研究近二十年。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参与十余本专著编写,主持《河南境内史前彩陶文化》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得河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

相信不少人都像我一样有着深深的老北京情结,老北京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那一排排普通老百姓一度进不去的红墙黄瓦,不仅仅是皇家园林里秋虫的悲鸣,不仅仅是那些我们触摸不到的锦衣玉食、无价珍宝,更多的是市井中那一幕幕鲜活的生活场景,和那一声声充满京味儿的大吆小喝。

卖耍货

卖毛猴

送果盒

长长的大茶壶嘴儿中腾起的热气和那倒茶的伙计百变灵活的身手,那一头板凳,一头煤炉的剃头挑子,甚至是街上过来的衙役耀武扬威地横扫一鞭,都能带给我们一些回味。可惜,那个年代没有相机也没有录影,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文字中寻找那些特殊的带着回忆的气息。

报马

马兵

回忆,承载着多数人的情怀,相信没有哪个人不留恋自己的美好记忆。普希金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所幸,法国这个不知名的画家,把我们祖宗的生活给鲜活地记载了下来。士农工商,他们的吃穿住行,在这里样样得到了展现。打八角鼓、数来宝、打十不闲儿、提猴儿、耍坛子,种种市井场景一应俱全。

 

提猴儿

耍罐子

踏铜绳

划旱船

这本书中,还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小吃,有的流传到了现在,像河捞、桂花糕、豌豆黄、五香豆、卤煮,有的则很少见了,像鸡头、秋食儿等。

卖莲蓬藕

卖螃蟹

相信现在多数年轻人已经不会使用杆秤,“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你就是定盘的星”。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叫做“定盘星”,是秤砣与秤杆平衡的基点。其他刻度称为秤星,秤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因为做生意不能黑心。

事实上秤杆的每颗星都象征天上的星宿,而秤杆的尾端名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少一两无福,短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古人的文化,一杆秤就够我们学习几日了。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几乎都要忘了什么叫“平升三级”(瓶生三戟),就是二郎神的那个方天画戟,三个插在一个瓶中,寓意平升三级。何况它还被做成风筝,又多了一层飞得更高的意思。

卖风筝

博物如果仅仅限于对物的追索,而不研究其背后的风俗和人情,就失去了其一大半的意义。这些图画的意义不止于表物,味儿可以通过物什传达,生活礼俗却要靠人物活动来体现。

像丧礼,这本书中,丧礼的细节十分丰富,从报丧到男女服饰,还有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几乎没有机会见到的哭丧棒和灵幡。

穿孝妇人

汉人孝子

这本书中的图画还表现了很多在京喇嘛,以及苦行僧,化缘僧人的形象,我们都知道,清朝是十分崇尚佛教的,喇嘛官职化也是清朝的一大特色,通过他们的服饰和行动,我们可以窥见这一体制之一斑。

古人是缘物寄情的高手,不管是丧礼中的哭丧棒,还是去庙里烧的大小物件,无不在以物传达着人情世故。

 

卖纸元宝

送湖的

可能因为画者是外国人,所以,他对这一切都报以好奇的眼光,因此才能观察入微,画出他所看到的一切。甚至包括了拣穷、拾大粪。这对我们来说算是幸运,如果是本土的画者,可能会因为司空见惯,而不去表现这些琐屑小事,致使错失很多对后人来说有意义的东西。

 

缝穷

捡穷

世俗生活在博物研究中是比较薄弱的,而这恰恰是与我们的生活最相关的。

塞万提斯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就让这本书带领我们,去追寻那些我们即将或已经遗忘的遗闻旧事吧!

阅 读 推 荐

《辫子与小脚:清都风物志》

235帧精工彩绘,烟霞满纸。

看古人穿衣吃饭,知岁时迁变;观市井日常琐屑,识人情往来。

古人是缘物寄情的高手,画里的一衣一物,礼仪行当,无不传达着人们的人情世故,亦可窥见晚清社会体制之一斑。

著名文化学者赵珩推荐:陌生视角下的社会百态,最后帝国的市井写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