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800年来的“好奇柜”里原来藏着这些?

2019-07-17 19:45
北京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它是无知的产物,也是知识之母。

                                                                         ——哲学家维科(Giambattista Vico) 

​「跟探险家一起出发!」

不管几岁,最重要的是对世界保有好奇

人类始终对未知的世界和新奇的物种充满好奇。当你po出某种不知名的植物或动物图片,@博物博主求识别的时候,是否想过几百年前的人类第一次发现它、收集它、记录它的时候是什么情形呢?

轻轻翻开探险家们的笔记资料,就能看见这些中世纪er的神奇见闻和稀奇古怪的脑洞。

 

1694年,皮埃尔·贝隆对 “现存的”独角兽种类作了总结

从美洲、非洲到亚洲,从陆地到海洋,从剥制标本、活体动植物到人类展,还有传世博物画、鹦鹉螺金盏、雕刻鸵鸟蛋、一角鲸长牙、鲸鱼骨架、食人叉、狮鹫爪子甚至“龙”的标本……

这些真的或“假”的奇珍,都是百年前收藏家所追捧的“时尚单品”。

为什么会收藏异域物品呢?

大概是因为自然的想象力更胜于人类,所以我们总是会为自然奇观所着迷。

否则我们如何解释诸如“国家地理”和“发现频道”之类的电视频道如此大受欢迎的原因?博物节目不就是胶片上的异域物品吗?

对一些人来说,观赏已经足够,而探险家和奇珍收藏家们则试图比自然做得更进一步。

 

伦敦维克多·温德博物馆收藏的21世纪珍奇室

他们将标本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好奇柜”(或称“珍奇柜”“奇趣柜”)里。

甚至有人将物品改造得更加稀奇古怪,比如把象牙雕成精巧的塑像,把椰子做成一件大师级艺术品的底座等等。

 

一枚贵到咋舌的鹦鹉螺壳,加工之后更受收藏家的青睐

《探险家的异域之旅:800年以来的奇珍发现与收藏》正是一段书写在纸上的无畏征途,展示了遥远的文明及那里的奇花异草。

让我们一起跟随探险家的脚步,了解800年以来的奇珍、发现与收藏。

中世纪以来

保证你闻所未闻的「异域奇珍宝典」

在欧洲,收藏这一行为正式开始于中世纪时期。那时候的西方贵族们开始参与到涉及香料和其他东方产品的艰苦旅行中来。早在第一次远航启程之前——正是这些远航预示了中世纪的落幕——商人们就到达过波斯和印度。

到了13世纪,已经有一些尊贵的珍宝采用了异域物品为原料。但直到世纪末期至16世纪早期,“珍奇室”才真正成为一种文化附属品,尤其是在王子、高级教士和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参观荷兰收藏家莱文内斯·文森特位于哈勒姆的自然博物馆的访客们,安德里斯·凡·拜森(1706年)

而收藏作为世界观逐步变化的一种表达,在当时还是个新鲜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认为收藏是一种让世界触手可及的方式——无论是从修辞的角度还是语意的角度看均是如此。

收藏时尤其必要的一点,是及时获取地理知识的新闻,因为那时候每一次航行都扩展了人们对于世界的定义。

 

《无敌舰队》(Livro das Armadas)中描绘的葡萄牙第二次印度探险的第一船队,由达·伽马于1502年率领

随着探险家们发现的那些新大陆归属于资助他们的皇室,欧洲逐渐丧失了其作为唯一存在的文明的全能地位。与此同时,地理新发现也激发了所有人的商业本能。从小范围看,这导致了“珍奇室”的诞生;而放眼全世界,其后果就是殖民。

如同其他收藏品一样,异域物品收藏也有风潮。

 

安了底座的珊瑚:装饰性强,奇特而充满异域风情

起初,异域物品收藏受限于开拓疆域的远航船只带回来的东西,人们经常能从中发现新鲜的异域物品。16世纪时,独角兽的角,即一角鲸的长牙被誉为收藏家的圣物。

 

喜马拉雅地区用菌菇做的面具,用来恐吓驱赶邪恶的灵魂

随着探险航程的发展,世纪时来自东方的物品大量出现在市场上。到了19世纪,海藻、海葵、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令植物迷疯狂。19世纪中叶盛行将异域及本地动物制作成标本。20世纪早期则流行来自非洲、大洋洲和极地圈的部落艺术。

「灵魂发问」

宇宙最伟大的艺术家究竟是自然还是人类?

经典的“珍奇室”指16和17世纪的收藏,包括了大量无法分类的物品。异域物品当然榜上有名,此外还有古玩和展示了杰出工艺的物品。

从鸵鸟蛋到一角鲸的长牙,这些异域奇珍收藏展现了大自然最为优秀而美丽的一面,也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怒放的生命,依据德·洪德库特画作而制》,填充动物标本装置,荷兰艺术标本剥制组合制作

举个例子,人们可以对动物的毛皮进行制备、填塞再组装起来,标本栩栩如生的效果让人无法将自然的杰作和人类的手艺区分开来。

另一个例子是将未知的花朵整理为植物标本。

植物学家不仅记录并收集已有的草木品种,还尝试着进行不同物种间的杂交。他们在培育植物的过程中扮演上帝的角色,有时候能获得令人惊异的连锁反应,比如横扫17世纪荷兰共和国的郁金香狂热。投机商们将那些稀有花苞标上天价,一直到市场突然崩盘,这是最早的泡沫经济案例。 

 

阿根廷当代艺术家圣地亚哥·卡鲁索(Santiago Caruso)绘制的“珍奇室”

这是经验主义与自然的对抗赛。

一种植物如果不曾被科学命名,如何证明它存在过?

如果匠人将一枚罕见的贝壳打造为一件优雅的餐具,那么究竟谁是这件物品最终的艺术家?

如果我们喝水的杯子是一个有着黄金顶盖和杯足的鹦鹉螺, 那这个杯子是人类在对自然顶礼膜拜吗?

这是我们在歌颂大自然的创造力,还是人类在试图用自己的心灵手巧模仿甚至超越自然?

隐藏在这些奇珍收藏品后的竞争关系就在这里:宇宙最伟大的艺术家究竟是自然还是人类?谁在模仿谁?谁让另一方看起来像个笑话?

「人类动物园」

不要让无知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异域珍品反映出我们是如何看待热带自然环境,以及其间的“异邦人”的,如此我们才能进行比较,从而区分“我们”和“他们”。

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异邦人”一般会被视作奇观,值得人们仔细端详。这也正是大家对待北美洲和南美洲土著的方式。

 

20世纪30年代,德国动物园主及马戏团主卡尔·哈根贝克举办的“人类动物园”展览

人们将土著运到欧洲,将他们关在笼子里或者安置在模拟村庄环境中,目的只是娱乐观赏,如同观看动物园中的野生动物或者植物园温室中的奇花异草一般。“异邦人”会被送到动物园、集市或者世界博览会上进行展览。有些展览甚至起名为“人类动物园”。

对于当时的人类学者来说,这种展示方式非常理想,他们可以对这些“土著”进行拍照、测量、制作石膏模型,且无须承担远航考察的风险。这种研究所宣称的“科学”理由是要发现哪些人种能代表介于猴子和人类之间“缺失”的物种。

 

约翰·雅各布·佘赫泽在其著作《圣经地理铜版画集》一书中将神学和博物学结合了起来,耐人寻味

对大多数欧洲人而言,“人类动物园”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来自非洲、大洋洲或者美洲的人,虽然现在看来这种展览令人触目惊心,但在当时这不过是一种正常方式。

「珍奇柜里的世界观」

和朋友聊天时尽显非凡品位的超酷话题

异域品不只是好看而已,它们还隐含了欧洲收藏家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多种层面来欣赏异域品收藏。

异域品收藏不仅汇聚了来自远方大陆和文明的物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将好奇心和支配地位结合在了一起。

 

贝壳橱柜,约1690年

珍奇柜展示的是一种二元世界观:一边是我们,一边是他们,即西方文明与异域文化的对立。

有时候地理产地不过是个细枝末节的问题,人们并不关心一件物品究竟是来自非洲、美洲还是大洋洲。一件被随意贴上来自 “印度群岛”标签的物品,说不定其实来自日本或者非洲。

人们将异域物品从其原产地剥离开来,从而达到强化欧洲自身形象的目的,与之类似的做法就是古罗马在角斗场里屠杀 “野蛮”动物,用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来取悦观众。

 

1581年的苜蓿叶式地图,世界中心为耶路撒冷

中世纪地图中,耶路撒冷被置于中心地位,所有怪异的动物和人种则被放逐到世界边缘,这并不是偶然为之的。他们是否存在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心代表了常规,而地域的边缘则代表了异常。

我们觉得地图边缘那些未知的野兽和人种很有意思,因为从中反映出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从中衍生的恐惧)。这种 “外来”因素会打乱世界秩序,但同时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一方面是贸易和领土扩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是脑洞大开的传奇故事的可能性。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美人鱼伪造品

或者将二者合而为一:开拓来自未知之域神话收藏品的市场的可能性。早期收藏家的许愿清单大都由博物学和旅行日志中的内容决定,书中的信息哪怕是虚假的,也能够创造出对于某种物品或者生物的市场需求,比如独角兽的角、格里芬(狮鹫)的爪子等。

跃然纸上的「异域收藏博物志」

持续800年横跨三大洲的探索收藏之旅

《探险家的异域之旅:800年以来的奇珍发现与收藏》不仅是以亲身经历为猎人和收藏家们奉上的惊险故事,也是一本关于发现、关于奇珍和冒险、关于探索和新贸易路线的书。

 

▲探险家、植物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菲利普·冯·马修斯(1794-1868年)在著作《棕榈博物学》中描绘他在巴西和秘鲁的探险

八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对异域探险的狂热缔造了一段非凡的人类历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明财富。

这是一部跃然纸上的异域收藏博物志,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视觉形式引领读者踏上无畏的征途,并享受一场视觉文化探索之旅。

 

沃雷·沃尔姆的私人博物馆里满是各色自然和外来物品

它讲述了从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到近现代,欧洲人对奇异的美洲、富饶的非洲和古老亚洲的探索发现历程,并追溯了异域奇珍收藏的起源和历史。

书中展示了上百件稀世珍品的照片和精美的博物画,不仅包含精湛的动物标本艺术、丰富的贝壳收藏、雕刻鸵鸟蛋、一角鲸长牙、食人叉等奇珍,还包括先人们的幻想和虚构作品。

 

1636年,艺术家弗兰斯·波斯特 (Frans Post,1612—1680年)来到巴西,游历了新荷兰殖民地,并绘制了其间各种动物、风光和植物

这个故事适合有耐心的读者,因为你无法在一夜之间搜罗到所有的奇异物品。

收藏来自持续一生的积累。而这场持续了八个世纪的收藏之旅只有一个目的:用自己的知识或财富打动同时代的人们。

部分内容摘编自《探险家的异域之旅:800年以来的奇珍发现与收藏》

[比] 蒂杰斯·德梅勒麦斯特
2019年7月
有书至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