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日记 | 过金沙江的人

2019-07-15 20:11
上海

原创:凉山之光

        

《一生最美的阅读笔记·凉山日记》

文 | 北 来

联合主编 | 何万敏

我第一次过金沙江是在1975年初中三年级初夏,坐成昆铁路的火车去渡口那一次。以后才知道,一个人过金沙江,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是划时代的事件。比如第一个过金沙江的外国人马可·波罗,第一个到金沙江的中国旅行家徐霞客,第一个过金沙江的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这些人过江,不仅时间早,而且记下发现,成为财富世代流传,不像普通人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马可·波罗(1254—1324)是元初从凉山过的金沙江,只不过那时候尚无凉山一词,金沙江也依然叫丽江、绳水、马湖江。而且,从《马可·波罗行纪》来看,也看不出他是哪年哪月过的江。阅读这部书时,我寻找着可能藏在字里行间的旅行时间线索,甚至放大范围依次寻觅,但没找到。倒是看出翻译家、注释家随时都在旁征博引也在寻找,似乎比读者更着急,同样没找到。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另有一位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1972年发表过《看不见的城市》,写的正是马可·波罗旅行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之间的一些事,我于是找出来重读。令人诧异的是,当年那种初读时被震撼的感受,已丝毫不复存在,只感到卡尔维诺写的忽必烈的城市,不管是从作家视角还是从马可·波罗的讲述,两者都离题万里。

马可·波罗是否真到过中国,国内外一直有争议,但我仅看游记中过江之前部分就相信来过。这部分译文不到千字,标题《建都州》,对我而言,重要的就是这个标题和译注家对标题的解释。就是说,《元史·地理志》并无建都,更不用说建都州了,但朝廷行文中屡屡使用过建都一词。而我多年前曾在元代著述中遇到建都一词时,就已感觉异样却又找不到出处,对照游记标题才算遇到旁证:今凉山在元代除了别的名称,也叫过土名:建都州。不仅如此,似乎还遇到一个寻找旅行日期的角度。再考虑各种因素,便可推测马可·波罗到建都州的时间约在1278年。也就可能倒推此前,马可·波罗依次路经西安、经汉中、广元、成都等地的时间。

至于金沙江,时年25岁的马可·波罗在建都骑马奔波10日,记下近千言见闻,最后这样说:“骑行此十日程毕,见一大河,名称不里郁思,建都州境止。河中有金沙甚饶,两岸亦有肉桂树,此河流入海洋。此河别无他事足述。”翻译家认为,河名不里郁思“应是西藏语之译音,乃西藏语指扬子江上流之称也。蒙古语则名此段江流曰木鲁乌苏。汉名金沙江,乃指巴塘叙州间扬子江之称。”马可·波罗过了金沙江,这一年是他1271年离开意大利威尼斯家乡,途经4年长途跋涉抵达中国后的第三年。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包括凉山之行,影响之大超乎想象。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说,中世纪欧亚大陆的统一,主要是靠商人,他们在地中海到中国和东南亚这一路线上来回旅行。但最早来到忽必烈新朝廷的欧洲人并非外交使节,而是两个威尼斯商人:尼克拉·波罗和马费奥·波罗。忽必烈表示热烈欢迎,并让他们传信,请求教皇为他的朝廷派100名传教士……因为他刚征服中国,不敢冒险在上层机构中起用太多的中国人,他确实雇佣了大批外国人任职。当父亲和叔叔第二次旅行去中国时,马可·波罗也一同前往,于1275年到达忽必烈的朝廷。他给忽必烈留下良好的印象,并以各种身份服务17年,游历各地。作为一个官员,途经之处特别注意观察当地的居民和资源。实际上,他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向16世纪中叶的欧洲人提供了有关中国最为全面可靠的资料,使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范围突然扩大了一倍,既让西方知道了中国,又让中国和中东了解了西方。

马可·波罗过江360年之后,徐霞客(1586—1641)走到金沙江边。

那时候已是明朝末年,崇桢十一年(1638)十一月初八日,徐霞客游到云南省山中筇竹寺,本想继续前行,却为方丈与赶来告别的友人挽留。他在当天详实的日记中提到一件未能实现的憾事,译为今文如下:

“因为当初我打算从金沙江前往雅州(今四川雅安),参拜峨眉山。云南省的朋友都说这条路长期不通,不能走,一定还得返回省会,借道贵州省,从遵义去,我不相信。临到出发时,与吴方生告别,方生拉着我的衣襟,神色暗淡地说:‘您走了,我什么时候能回去!我们什么时候再相见?为什么不从贵州省进四川省,再有一次愉快的见面?’我嘴里没有回答而心中不能自已。到此时看到体空情意真切,于是转过来有了不从金沙江走的想法。筑居、公趾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法师才允许我告别出发。”

徐霞客的旅行路线被挽留所改变,否则,盘算好的入川之路自应过金沙江入凉山境,再经凉山往峨眉山,他自己也会多活一些年。不过,他在后面的旅行中转来转去,依然念念不忘金沙江,十一月十一日,从昆明方向抵达武定府(今武定县),靠近了金沙江。在《徐霞客游记》中,此为《滇游日记四》部分,从十一月初一日写起,每天都有记录,一直写到当月十一日,最后一句为“十一日,自小甸堡至武定府歇”。我在一个深夜读到此处时,已随着旅行家一路艰辛的脚步兴奋起来。但此日后,游记缺失19天的日记,正好是徐霞客走向金沙江,即将如同传说的那样“穷金沙江”,亲眼见到金沙江的重要部分。

看到此,我把书来回翻看查找,既失望又不甘,十分懊恼。

书中注解说,据从游的仆人回忆,徐霞客在武定游了狮子山,在元谋登了雷应山,考察了金沙江。好在缺失19天日记后,终于出现了金沙江的日记:十二月初一至初五,徐霞客已在元谋县官庄茶房,名叫顾仆的随行仆人病刚好,虚弱不能行走。初五当天的游记,字里行间夹带着前不久,徐霞客身在金沙江岸边的生动观察细节。尽管对金沙江的记录已是徐霞客的回忆,但仍可证他到了金沙江边,可能过了江。由此可知,徐霞客到达金沙江的日期在崇桢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初一之间,若换算成公历,应推后一个多月。

世人永远也看不到徐霞客初见金沙江时刻的精彩文字了。他留给后世的日记体《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个旅行家的游记,而且堪称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的巨著。从首篇日记到末篇日记,记录了徐霞客自27岁旅行,旅行生涯共27年,途中三次遇盗,四次断粮,最后“两足俱废”。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他被护送返回乡,途经150日回到江阴(今属江苏),病中托付整理游记手稿,仅半年去世。死后三年已是清朝,家乡被清兵攻破,滇游首册散失。又历经传抄删改,多非本来面目,后由族孙再次整理。从徐霞客逝世到游记正式付梓,中间经历了150年。

作者简介

北来

北京人,曾在大凉山学习、生活、工作28年,现居成都。出版诗集《墙上的夜》《夜游人》、专著《百年火车》、长篇小说《大凉山往事》,另著有长篇小说《大凉山秘境》、散文随笔集《蜀旅》等。

《一生最美的阅读笔记》 出品 | 头号地标

领衔主编 | 李辉 朱大可

人文指导 | 叶开 出品顾问 | 单占生

投稿以及合作加小秘书shhxixi,或邮件至2243154929@qq.com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