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惯的养成|互联网+助力垃圾分类进入自觉时代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默城
2019-07-15 07:56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已经半个月了。隔壁的杭州紧随其后,通过了修订版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不少小区已经贴出了垃圾分类的通知。

 一个现实是,各地对于垃圾的分类标准有些不同,比如上海的湿垃圾和干垃圾,在杭州则被称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有人难免担心,如果一个上海人掌握了上海的分类规则,去到杭州旅游,很可能不适应杭州的分类规则,反之亦然。怎么办?

 这时候,就该硬核技术派上用场了。其实,上海早已明确提出,鼓励利用新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提高垃圾管理水平。互联网+的助攻,有助于降低垃圾分类的难度和成本,让分类更简单易行。

 比如,对于各地标准不一的问题,某互联网应用推出的“垃圾分类指南”小程序里,同时收录了“干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种称呼,用户在查询干垃圾(或其他垃圾)时,结果会将两种称呼都显示出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处城市的分类标准,决定扔进哪个垃圾桶。

 还有,在垃圾回收方面,上海最先破局,首创了“两网融合”的在线垃圾分类回收平台,而且还提供废旧家具、家电以及生活废品的上门回收服务。至于“代收垃圾网约工”等新职业,想必大家已经都知道了。 

现在,这股“互联网+”的垃圾回收风,也刮到了杭州,我隔壁小区就是试点之一。将来,还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垃圾装置——当然,在这方面,上海也先走了一步,很多小区都出现了各种智能装置、分类“神器”。

 这些依托互联网的新事物,提高了垃圾分类回收率,降低了市民操作的难度,有利于促进分类习惯的早日养成。

 此外,互联网+也给刚性的垃圾分类政策,添了智慧化和人性化色彩,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变革。尤其对于热爱新事物、技术流的年轻人来说,更能激发他们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的兴趣和热情。

    责任编辑:文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