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音乐节|千位观众雨中看戏,大雨也浇不灭太鼓的燃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7-13 09:50
来源:澎湃新闻

千位观众雨中看戏。

雨中看戏一直是夏季音乐节的“保留项目”,不在雨中看一场音乐会,你的夏季音乐节一定不够疯狂、不够特别、不够完整。

今年的这场雨落在7月12日,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鼓童表演团带来了日本太鼓表演专场,这台演出由日本国宝级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执导,11段风格各异的击鼓尽现了太鼓的千姿百态。

演出当晚,雨势不断,从开场一路下到落幕。16位鼓手赤脚打鼓,时而婉约如静水流深,时而激烈如狂风过境,鼓手们有顶棚遮雨,但时不时仍有雨滴迎面,然而,再大的雨也浇不灭太鼓的燃。

音乐节组委会为每位观众发放了雨衣,或披雨衣,或打雨伞,一千多人坚持在现场看完了整场演出。

坂东玉三郎的粉,外加鼓童的粉,这台演出未演先热,备受关注。临行前,69岁的坂东玉三郎为鼓童打气,“你们要努力,一定要让中国粉丝开心快乐。”从谢幕时台下的热烈回应看,他们让中国粉丝快乐的目的,达到了。

1971年,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远离繁华都市,来到位于日本海的佐渡岛,开始了太鼓的表演和研究,旨在为日本这一流传至今的表演艺术开辟新的天地。

经过十年严格训练,1981,鼓童表演团正式成立。在日语里,“鼓童”(KODO)为心脏鼓动的日语拟音,指胎儿在母腹中听到第一声,“童”为赤子之意,即以赤子之心擂鼓,给人以震撼。

成立当年,鼓童便开始了全球巡演计划。1981年在柏林艺术节,鼓童技惊四座,从此声名远扬,至今已在五十个国家举办了超过六千场演出。

鼓童每年有2/3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巡演,此番道上海,来了16位鼓手,年龄最长的40岁,最小的20岁。

每个人学鼓的时间因人而异,有些人是高中开始,就像参加社团,是课余的兴趣爱好,如果对鼓童有兴趣,他们可在高中毕业后去应考,考上后,要经历两年训练,再考,考过了才能成为职业鼓手。

要加入鼓童,他们就必须在佐渡岛训练,训练内容都有哪些呢?29岁的女鼓手三浦友惠介绍,除了太鼓,他们还会训练跳舞、唱歌、吹笛,并做茶道、能等古典文化的训练。

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有耕田训练,也就是种粮食,让腰部、脚部等通过劳动得到一定的锻炼。

为什么要经受这些和打鼓无关的训练?29岁的男鼓手池永遼太郎解释,日本是农耕民族,太鼓是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演变而来的,不算特别古老的艺术,所以他们要从日常生活里吸取营养、能量和经验,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为了打出想要的声音,他们会自己做太鼓,直到满意为止。至于鼓棒,前人多是用木制的棒,他们可能会用竹、磬等来做,改良以后的鼓棒比较多。不断地改良,是鼓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2012年至2016年,坂东玉三郎受邀担任鼓童的艺术总监。

之所以会请这位大腕,池永遼太郎解释,他们以前练太鼓时都是全封闭式的训练,没有接收过外界的信息和意见,为了让表演形式更丰富,他们请来了舞台经验丰富的坂东玉三郎进行艺术指导。

“我们以前打鼓习惯穿传统服饰、头上绑头巾,坂东先生会问,你们为什么不打破常规,为什么不尝试加一些西洋元素、西洋乐器?不管是打鼓还是舞台艺术,他会给我们一些比较新颖、比较独特的意见,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观念。”于是在夏季音乐节,你可以看到鼓手们穿着白色无袖紧身衣打鼓,外形上确实更洋气了。

很多中国人是通过“太鼓达人”(打击类游戏)知道太鼓的,这款游戏需要玩家配合屏幕上流动的音符,以太鼓为媒介,打出正确的节奏。如今的日本年轻人,和太鼓的关系亲密吗?

池永遼太郎说,“太鼓达人”和真正的太鼓是两回事,不管有没有这个游戏,日本人都对太鼓情有独钟。就算以后离开鼓童了,他本人也会继续打太鼓。

三浦友惠泽则说,太鼓在日本随处可见,比如庙会里会有太鼓表演,很多人则将太鼓作为兴趣爱好,“作为太鼓鼓手,我们也不知道日本有多少职业鼓手,只能说,日本有很多人喜欢打太鼓,喜欢太鼓文化。”

    责任编辑: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