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三地文学联动,将给当下中国城市文学带来何种新的阐释

2019-07-16 22:18
上海

本文原标题:《当粤港澳三地文学联动,将给当下中国城市文学带来何种新的阐释?》

原创:何晶

7月6日,以“大湾区大融合,新时代新经典”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开幕。开幕式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正式成立。

1

该文学联盟常务委员会由广东省作协、中国香港作家联会、中国澳门笔会组成,旨在通过发挥粤港澳语言相通、文脉相亲的优势,推动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发展,营造团结和谐、合作共赢的大湾区文学生态,推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弘扬中国精神、体现粤港澳特色的扛鼎之作。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白洁,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澳门笔会理事长汤梅笑等相关领导、作协代表、全国文学界嘉宾约100多人出席仪式。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的成立,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文学发展七十年的必然成果。正如蒋述卓所说:

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大振兴,必将蕴含源源不断、弥足珍贵的生活源泉和思想财富,这给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并提供丰富的文学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掀起南方大地上新一轮的史诗般实践,时代呼唤文学工作者书写新篇章的凌云壮志。

在邱华栋看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需要主动找准定位——

对内要构筑湾区精神、凝魂聚气,创作生产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增强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外要讲好湾区故事、塑造湾区形象,面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准确阐释中国精神,主动塑造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形象。“处于中外文化的交汇点、撞击点、融合点,粤港澳文学长期以来与外国文学、海外文学、海外华文文学都有着深厚渊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走出去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事实上,如何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点,在文明、文化的传承中汲取艺术创作主题和母题,锻造富于个性的文学;如何以湾区故事折射出中国故事,为解读全球性“中国热”、经济性“中国方案”提供文化参考,树立中华文化形象,成为大湾区全体文学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在随后举行的“粤港澳文学发展峰会”上,粤港澳三地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这些问题。

2

如评论家王干所言,从纵向的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大湾区文学,它是对新时代文学探索的一个开始。中国文学七十年发展至当下,进入新时代文学阶段,“它的主题是中国梦,中国梦一个重要的思想是中国如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大湾区文学可能成为新时代文学最好的试验田。”

这块“试验田”天然地与城市文学有一种关系,大湾区是城市化程度最发达的地区,这样的城市群在经济和科技上的活力也必然会激发文化上和思想上的创新欲望。评论家陈晓明认为,大湾区文化和文学创新的可能性,可以从它和未来城市发展相关的意义上来构想新型文学的未来形态。

“新的城市空间的建构形成新的心理意识,尤其是港澳元素的介入,新的多元性的空间交换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感觉方式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新的未来性人群、科技新人类的生长,必然给文学书写带来时代感和未来想象性的人物塑造;城市空间里多样性的空间活动对生活打开无限想象空间,尤其是科幻和网络,构成了大湾区城市文学新的维度;大湾区多种语言的混杂,对新的文学感觉、新的语言生成,甚至新的文体生成都可以积极预期。”

评论家丁帆表示,大湾区文学某种意义上可以形成一个城市文学的流派,“整合它的共性向它的个性迈进,这是一条理论,共通的语言、相同的文化风俗、存在差异又相似的城市风景,将会在这里形成城市文学的一个高地”。评论家贺绍俊甚至认为它将促成超都市文学的诞生:“大湾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承载起更多现代文明的内涵,这个特殊的城镇群,将修正和改变对城市、大都市的认识,作家们如果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介入到这种观念和现实的改变之中,就一定能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新文学样式,我将其称为超都市文学,这是面向未来的文学。”

评论家梁鸿鹰将大湾区文学未来的发展看作是历史文化传统面向未来的一种设想。“大湾区文学为未来城市群的发展,为非农业文明的推进提出了一些可能,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科技文明这些土壤的充分培育对文学创作必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大机器工业所联系起来的人的命运联系、共同体意识的重构,成为今后大湾区文学的一个题材点。”

3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如何参与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重新构建?探讨这个问题,一定意义上是在探讨身处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如何为文学贡献出自己的定义,如何以自己的书写回应人类共同面对的境遇。

评论家张燕玲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重新建构文学体系,需要挖掘与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脉,找到它的精神谱系。“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激荡、生长和融合,这种空间的转移、身份的转移,以及家庭的融入中,人们的欢欣和苦痛、奋斗和挣扎、卑微和自尊等,形成了一个可书写的庞大的文学群体。”

在作家徐则臣看来,大湾区文学的优势更在于是“向前的文学”。

大湾区的当下大概是中国最火热的当下,最新鲜的经验、最迫切的问题在这里层出不穷,如果作家能够及物、有效地将之呈现出来,应该能够写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故事。因为三地文学融合,它可以从单一的中国经验与写作框架里跳出来,书写更具全球视野的世界文学。

其中对移民的书写,一度被命名为“打工文学”的文学类型,在这个意义上也远远超出了打工的范畴,抓住现实生活的重大表征,从底层叙事的局限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式的移民问题,做出更具开阔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移民书写。

大湾区文学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内涵和外延,评论家杨庆祥提出建议:“如果不借助文化的书写和复兴,大湾区作为一个全新的空间,也许无法得到充分的落实和呈现。因此大湾区作为一个全新空间的概念,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经济体和国家行政规划的结果,更应该是现代空间的一个重新开启。”这个空间是一个并置式的空间,是陆地、海洋、天空并置的现代线性发展空间,这是大湾区的时代性,它试图融合不同的文化形态的超空间结构,需要有新的想象方式和书写形态,在文字书写形态上塑造出大湾区的文化产业体系。

大湾区文学包含的一个深刻而艰难的价值命题,在评论家陈培浩看来,是文学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担负起建设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任务。

“大湾区具有多种文化类型,跨越多个不同的地区,甚至是社会制度,文学如何建构起一种共同体,是大湾区文学的题中之意。”

李朝全、丘树宏、欧阳友权、贺仲明、黄维樑、罗光萍、朱寿桐、龚刚、杨黎光、林岗、廖琪、杨克、陈剑晖、李兰妮、王十月等作家、评论家参与峰会研讨。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成立后,将推动一系列“工程”促进大湾区文学发展,从文学名家造就、文学精品工程、文学互动工程、文学传播工程四个方面全面推进,建立起结构合理、体裁齐全的文学队伍,重点扶持大湾区题材创作,出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双年选》,开展文学互访活动,加快文学与科技、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作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作协主办,除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成立签约仪式、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以外,还举办了“粤港澳作家进校园、进企业、进图书馆”、组织粤港澳三地作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风等活动。

今日新媒体编辑 何晶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长按左边二维码进微店

如果您不想错过每日我们推送的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学报”,转载请至我们的微信后台联系。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