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第一书记·故事|清华学子李茂林:携笔从戎,实干脱贫

澎湃新闻记者 邓雅菲
2019-07-12 17:2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明年中国将消除绝对贫困。

6月1日,《求是》刊载的习近平署名文章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驻村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支点。去年六七月间,澎湃新闻推出“90后第一书记”专题,聚焦这一年轻群体。今年,澎湃新闻联合新浪微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更多的90后驻村第一书记,如果您就是或者您身边就有,欢迎发邮箱到:diyishuji@thepaper.cn。

人物档案

姓名:李茂林

出生年月:1990年7月

驻村前职务: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主任科员

驻村职务: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香卜路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出任第一书记时间:2017年8月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香卜路村第一书记李茂林。本文图片、视频均由受访者提供

“今天是地里‘服役’的第68天。天刚微微亮,就被余支书叫醒,就着茶水吃下两块馍馍,他便拉我去村西头。牛路湾的包家,这是今天干农活的地方。包家的地里种了两垧黄芪,近来雨水多,杂草长得快,我今天的任务就是除草。两小时农活,有一个半小时弯着腰,虽是阴天,汗水也很快浸湿了衣服。”

2018年6月23日,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香卜路村第一书记李茂林在他的驻村日记中这样写道。

下地“服役”,是香卜路村的村“两委”对李茂林干农活的戏称。

2017年8月,时年27岁的李茂林来到渭源县田家河乡香卜路村担任第一书记。在村里的一次产业扶贫座谈会上,因为没有务农经验,李茂林话还没说完,村民就都在笑。在那之后,李茂林主动提出利用清晨时间帮村民下地干活,每次一户,一户干两小时。

李茂林在帮村民干活。

香卜路村共有村民266户,驻村近两年来,李茂林共去到了全村约一半的农户家中帮忙干农活。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李茂林理解到农业之苦、农民之辛;在日复一日啃馍馍就罐罐茶,吃咸菜就白面片后,李茂林感悟到生活之酸、身体之涩。他说,只有和村民们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说到一起、想到一起。

驻村工作两年间,李茂林扎根一线挑起大梁,共协调财政和捐赠资金750余万元。他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一户一策,全村脱贫目标完成率达95%;他瞄准扶志与扶智短板,创新思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发力产业扶贫,提升原有6个产业,新建10个产业。

如今,香卜路村全村将于今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在李茂林的带领下,全村贫困面下降了30%,人均年均纯收入提高了80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年均纯收入提高了1000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5万元。

6月27日,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初评候选人公示,李茂林是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35名初评候选人中唯一一名90后。

清华毕业,携笔从戎,直扑贫困村

这个干起农活来已经娴熟得和当地农民没两样的第一书记李茂林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他放弃企业优渥待遇,投身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在清华大学就读时的李茂林。

1990年出生的李茂林是重庆奉节县人。2008年,李茂林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12月,李茂林应征入伍。

“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受父亲影响,我从小有一个军旅梦。我是重庆奉节人,经历过1998年洪水和2008年汶川地震,亲眼目睹了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一线的英勇故事,我被他们深深地震撼了。”李茂林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选择入伍的原由,他笑称,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正是那段当兵的经历磨练了李茂林坚强的意志,让他在后来的驻村工作中更加不畏艰苦。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李茂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炮兵的一名战士。

退伍不褪色,2015年11月,李茂林得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他立志成为脱贫攻坚战上的先锋,从硝烟弥漫的保家卫国战场辗转至脱贫攻坚的时代战场。

2016年8月,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硕士毕业后,他考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受家庭的影响,我认为成为人民的公仆就是要深入到基层去奉献自己。”李茂林说,他身为警察的父亲常常连续三四天在外办案,很少有时间回家,他的母亲是一名乡镇干部,一个女子经常下到村里给群众办事,每天回家都一脚泥,脸也晒得红通通。李茂林的父母常常教诲他“工作要干实事”。

父母的言传身教带给李茂林很大的影响。在入职国务院扶贫办仅一年后,李茂林便主动请缨希望能冲锋一线,2017年8月,他被派往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香卜路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李茂林任第一书记的香卜路村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渭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香卜路村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村。香卜路村位于渭源县西南部,距离县城50公里,平均海拔2563米,为高寒阴湿气候,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全村传统产业包括种植当归、黄芪、马铃薯,林业育苗和养殖肉羊、肉牛等。

香卜路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66户1085人,有劳动力672人,耕地面积4587.4亩,人均4.23亩,有低保户38户90人,特困供养人员15户17人,残疾人28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366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2户68人。

年轻的李茂林就是挑起了这样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整村脱贫的重担。

村民对他好奇、期待又不信任

“好奇、期待又不信任”是李茂林初来香卜路村时村民对他的态度。

李茂林说,一方面村民们很好奇这个名校毕业、在北京任职的干部怎么会大老远跑来这个穷乡僻壤,觉得是件稀奇事。另一方面,大家认为他会和当地干部不一样,期待着他能给村子带来钱和资源。而面对着这个说着普通话、完全不了解村子情况的“外来人”,村民们又对他很不信任,不愿意告诉他家里的实际情况,不配合他的工作。

村民汪江涛几年前查出了慢性肾炎,他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常年在外打工,一直没享受到医疗扶贫政策,吃药看病都是自掏腰包,每个月得2000多元。

2018年6月,李茂林得知汪江涛回了村,提出带他去补办个手续,也想借此机会和汪江涛聊聊,帮他做做谋划。由于是大病,乡卫生院和县医院条件有限,医生建议去兰州的大医院确诊后,再回来办理慢性大病门诊卡,确诊至少得去兰州的医院住院一周,李茂林觉得病情等不得,建议汪江涛第二天就起程,而汪江涛坚持先去外地务工,回来再说。李茂林劝了好久,他也不为所动,甚至有点不耐烦,至于为何急着去务工,他也不愿透露。

那天回到村部,李茂林感到很失落。“其实,换位思考也能理解,毕竟才第一次见面,对我缺少信任也很正常。但如何才能和贫困户建立起充分的信任?目前还没有答案,但我能做的是,在需要我时不让他们失望而归。”李茂林在他的驻村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怀着“需要我时不让他们失望而归”的想法,李茂林继续入户走访,试着打破和当地村民的隔阂。

李茂林在入户走访。

入户村民白文科家时,李茂林吃了好几个闭门羹。户主白文科患精神失常,白文科的妻子是一级残疾,失去语言能力,他们的女儿白霞当时正读高三,由于家里条件差,她成绩也不好,白霞很不自信,也不和李茂林说话。每次李茂林来白家,这户人就要撵他出去。

李茂林不死心,一次不让进就去第二次、第三次,终于和白家人熟悉后,他给白文科送去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又安排他们进行红笋产业的种植工作。最让白家人感到高兴的是,在白霞高考落榜后,李茂林主动给她对接了北京百年职业学校就读,学校为白霞免去了全部学费。

李茂林为白家办的一件又一件实事终于打动了这户人,现在他再去白家入户,女主人总是热情地给他端茶倒水。2019 年1月11日,李茂林收到了白霞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都说人生有很多“不同名”的老师,在我心里,您就是指明我前行方向的老师,让我的前行道路更加宽广……作为一个受助者,我也会像您关心我一样,去关心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

白霞写给李茂林的感谢信。

读完这封信,李茂林的眼睛湿了。他和香卜路村村民的心,渐渐走近了……

遭遇冰雹、山洪,他说这都没啥

驻村工作的难,难在和村民的沟通,也难在驻村路途的艰险。

为了下乡方便,李茂林买了一辆二手汽车,工作两年来,驾车途中大大小小的事故也遭遇过不少。

每年夏季,渭源的雨水特别多,李茂林驾驶汽车上山看项目时经常遇到山体滑坡,所幸都没出过事。

2018年4月,渭源县香卜路村下起了冰雹,李茂林得知有两户贫困户的房子当时还是危房,怕出问题,他和村两委立即赶往那户查看情况。途中,经过一处水塘,由于冰雹下得又大又急,原本很浅的水塘突然淹了起来,汽车发动机失灵,李茂林的车困在了水塘里,巨大的冰雹砸了下来。

在被困车里两小时后,冰雹渐渐小了,水位也退了下去,李茂林和村两委下车把冰雹刨开,又叫了人来维修汽车,这才最后脱险。

冰雪中的李茂林。

说起这些恐怖的经历,李茂林的语气却很轻松,他说:“我当兵时参加过抗洪抢险、实战演练,都比我驻村时遇到的突发情况来得危险,我觉得这些不算啥。”

干字当头,两年协调资金750余万元

“能否在这两年里干出成绩,不能光讲感情和辛苦,实现整村脱贫,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的。”李茂林说。

驻村两年多,李茂林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多方协调社会力量,先后引进帮扶资金750余万元。

如何用好这些资金呢?——“发展产业扶贫是根本。”李茂林对澎湃新闻说。

为促进增收脱贫,他创建了属于村集体的5个经营主体,覆盖所有贫困户,同时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扶贫升级创新。例如,为贫困户引进价值18万元的牛羊蜂,逐步实现户户有主导产业;打通销售渠道,促成村内合作社成为东部药企供应商定向销售中药材和蜂蜜;与企业开展马铃薯育种回收合作,带动6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改善公牛品种,提高繁殖效率,全村新增肉牛30余头;改造老式蜂箱100箱,全村增产蜂蜜500斤;新建集中式和分布式蜜园100亩;提升保险扶贫,投保10类农业保险,覆盖69户贫困户。

李茂林和村民在牛场。

在香卜路村,这些产业从无到有,并实现长短搭配,给村民们带来了实际的效益。

李茂林先后组织世界银行六期养殖项目,带动91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元;建设鹌鹑养殖厂,带动92贫困户年均增收200元,并建设容纳45人就业的扶贫车间;推动“光伏+农业”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完成,光伏板下开展特色养殖,综合增收3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改建农家乐2个,新建民宿7套、红歌大本营1个、乡村陈列馆1个,先后接待2000余人到村学习休闲,综合营收超过10万元;开展劳务转移就业,先后输送18名村民前往北京和福州就业,人均月工资突破4000元;组建香卜路村电商平台,配套新建烘干房和加工车间;建成鲜切花基地20亩,带动60余户贫困户增收;新建饲草基地100亩,发展饲草加工;新建30亩高原夏菜基地,户均增收4000元。

除了产业扶贫,“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也是李茂林驻村工作的重点。

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李茂林为92户贫困户分户制定脱贫措施,其中11户依靠社会保障兜底脱贫,5户依靠生态补偿脱贫,13户依靠教育脱贫,31户发展种植业脱贫,20户发展养殖业脱贫,12户依靠务工脱贫。目前,64户贫困户已按照脱贫路径实现稳定脱贫。

“不脱贫,不走人”

2019年2月,离挂职到期还有半年,面临年底脱贫摘帽的关键时点,李茂林向组织申请再驻一年。

“不脱贫不走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李茂林说,自己在今年2月向组织口头提出申请希望继续担任香卜路村驻村第一书记,4月份又提交了正式的书面申请,但他在6月底接到通知,挂职到期后还是需撤回单位工作,另有工作任务安排。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离任了,现在要抓紧最后的工作。香卜路村是今年的预脱贫村,10月份定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来核验。”李茂林说。

李茂林虽然即将离任,但有一支“永不走的扶贫队”会继续在香卜路村发挥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作用。

香卜路村党支部会议。

在驻村工作期间,李茂林和村干们制定了《香卜路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形成支部工作的会议、学习、群众、监督、组织等五大制度,在支部内部成立涉及集体事业的养殖、种植、乡村旅游、公益事业、精神文明等5个小组,吸纳10余党员和贫困户代表参与负责,形成村两委后备梯队,还引导村两委主要成员在3个合作社担任理事长抓生产培能力搞带动,吸收一名大学生为预备党员并担任扶贫专干,确保驻村工作队的各项工作继续有序开展下去。

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第一书记李茂林成为了香卜路村村民的伴路人、领路人,在融入群众的700多个日夜中,李茂林始终把使命记在心里、责任扛在肩上。

李茂林和村民在地里,他常说“农忙时,与农户干在一起;农闲时,与农户聊在一起”。

说起自己驻村前后的变化,李茂林笑称,“最大的变化就是发际线迅速后移了。”而谈到希望香卜路村的村民们如何评价他这个第一书记,李茂林说:“我希望在我走的时候,村民们能说一句,小李是个干事的人,这就是对我的最高评价了。”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