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罗德学院院长:中国获奖学金人数将增一倍,鼓励学生尝试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宋欣
2019-07-12 15:18
来源:澎湃新闻

罗德学院院长伊丽莎白·基斯博士(柯理思博士)。 本文图片受访者提供。

有“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也是最负盛名的国际研究生奖学金项目。罗德奖学金每年在全球只招收100人,其中在中国仅招收4人,因此也被称为“最难申请的奖学金”。

7月1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对罗德学院院长伊丽莎白·基斯博士 (另一中文译名是:柯理思博士)进行了专访,她揭开了“最牛奖学金”的神秘面纱,并透露了来自复旦大学等院校的罗德学者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

2015年,罗德基金会宣布推出罗德中国奖学金,2016年第一批中国罗德学者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目前已有16位来自中国的罗德学者。基斯博士表示,他们打算在2025年之前,将罗德奖学金在中国的录取人数从4名扩招至8名。

尽管名额增加了一倍,但罗德奖学金的竞争过程仍然非常激烈,同时基金会对于罗德学者的选拔标准不会降低。“中国拥有非常多优秀的学生。我们认为需要增加一定的招生人数,更好地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匹配。”基斯博士说。

除了中国,罗德基金还希望继续扩大在全球范围的招生,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地区等。近期的计划是将罗德学者的人数从每年100人增加到125人。

【对话基斯博士】

澎湃新闻:作为罗德学院院长,并且从事多年罗德学者选拨工作,您认为罗德学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中您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您希望他们以后有哪些建树?

基斯博士:我们的选拨标准是非常独特的。首先他必须在学术上有很强的能力,充满活力,时常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其次,这个人需要敢于做一个领导者,并且希望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带来改变,让周围的人过得更好,时刻为别人考虑,不能自私自利。这样的标准是1903年罗德奖学金创始时,塞西尔·罗兹先生制定的,我们也一直遵从这样的标准。这些品质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了达到标准去故意编造的。

罗德学院有一个座右铭,通往领袖的道路不止一条,所以在各个领域工作的人都可以成为领袖,都可以为世界带来改变。在罗德学者当中诞生过首相、总统、还有诺贝尔奖得主,当然也有许多作家、艺术家、记者等,他们都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我们希望罗德学者们能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去改变我们的世界。

澎湃新闻:对于之前选拨出的罗德学者,有没有对他们进行回访?罗德奖学金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基斯博士:我的一部分工作职责就是去全世界各地拜访罗德学者,我去到了很多地方,比如赞比亚、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包括这一次来中国,我也见到了一些罗德学者和校友,他们正在组建中国的罗德学院校友组织。

一些已经毕业的罗德学者会帮助还在读书的罗德学者创业或者就业。比如有一位已经毕业的罗德学者去年出资组织了一次硅谷行,带领一些罗德学者到硅谷去学习和参观企业,其中有几个学生毕业之后就被硅谷的公司招录。这种学者之间的相互推荐,或者是年长学者对年轻学者的指导,都成为了罗德学者们很好的资源。

还有一位已经毕业的罗德学者在波士顿创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专门解决大城市的贫困问题。这位学者做这个项目已经20年了,并扩展到美国的多个城市,每个城市都会聘请一位罗德学者作为该城市的主管,帮助城市里的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我认为这是非常美好和高尚的事情,这也是罗德学者正在为社会和世界带来改变的印证。

澎湃新闻:中国罗德学者在牛津大学的罗德团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基斯博士:中国学者扮演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角色。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录取了四届学生,今年将迎来第五届中国罗德学者。他们每年会组织春节庆祝活动和一次中国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非常愿意分享对中国的见解,让其他国家的学生通过他们了解中国。

伊丽莎白·基斯博士和部分罗德学者在一起。

罗德学院每年都会有一场年终晚宴,学者们通过比赛获得晚宴上发言的名额。今年是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中国罗德学者江熹霖获得了这个名额,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熹霖和我在一次中英峰会中,共同作为教育和创新议题的发言嘉宾,他提到牛津大学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帮他拓展了对于领导力的认知,开阔了眼界。他也从中发现成为领袖的不同方式,其中他非常欣赏的就是谦恭式的领导模式。据我所知,他本人也在不断帮助其他中国学者。他现在正在攻读生物信息技术的博士学位,除了学习之外,他还热爱跑步,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令我印象深刻。

获得第一届中国罗德奖学金的巩辰卓,他也来自复旦大学,曾在坦桑尼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并以志愿者身份连续三年到中国一个偏远乡村支教。毕业回到中国后,他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我们可以看到,罗德学者既有人文主义精神为国际组织服务也具备商业头脑。

我还发现中国的罗德学者间交流密切,愿意相互帮助。黄钦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罗德学者,在牛津大学,他申请上了美国的一个博士项目。其他中国学者知道这个消息后,一起为他做了一桌丰盛的中国美食来庆祝。这个举动也令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中国学者之间这种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精神非常温暖。

澎湃新闻:中国奖学金的筹资工作后续将如何展开?准备寻找怎样的合作伙伴?

基斯博士:我们在中国找到了一些慈善家,他们都非常关心教育,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做更多投资,我们也在进一步沟通中。当然我们的募资方向也包括在北美地区的华裔和其他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

澎湃新闻:目前罗德基金在中国的推进面临哪些发展和挑战?

基斯博士:第一个挑战是增加罗德奖学金在中国的知名度。虽然罗德奖学金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但是我们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没有被很多中国人知道和了解。我们会继续传播罗德奖学金的特色,让更多人知道,也为更多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人加入罗德学者全球网络创造机会。因此我们也经常拜访中国的大学,以宣讲等形式鼓励学生们了解罗德奖学金,并希望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去推广。

另外一个挑战是,有些学生觉得这个项目竞争非常激烈,因而产生一些畏难情绪,不愿意去尝试。其实,不只是中国学生,全球各地的学生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无论输赢,无论是否能够获得罗德奖学金,申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年轻人能够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自己想做什么。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