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坤策展作品赏析 ·《 罗克:离天最近的地方 》

2019-07-12 19:53
天津

        

《 离 天 最 近 的 地 方 》

文/李伟坤 图/罗克

罗克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朴实、正直、很艺术范的西北汉子。

八十年代中,我们同期来到珠海,我在特区报社当摄影记者,他在市文化局工作,后来当上了副局长。我从内心佩服从事文化工作的人,觉得他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人,何况他还是文化局的头儿。的确,罗克全身充满艺术细胞,他是音乐科班出身,在西安干的是专业文艺剧团的圆号演奏员,后来又喜欢上口哨艺术,吹到了全国闻名。早在九十年代他就拿起相机,一拍就是二十多年,可以说他算得上是个又能“吹”又能“拍”的多重艺术家,我想一个人在官场上又能“吹”又能“拍”,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我热衷纪实人文摄影,西藏是我创作向往的一个地方,但我因为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对高原产生了恐惧心理,记得20年前我第一次去甘肃的拉卜楞寺,呆了三天,因为缺氧而中途折返,后来就再没有胆量踏上青藏高原的这块土地,这是我终身的遗憾。我很羡慕去过青藏高原的每一个人,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当我知道罗克从2003年就进入青藏高原创作,特别是去年罗克已是古来稀的年纪,还又一次进藏,真让我肃然起敬,15年21次记录着他遍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藏区的足迹,罗克正是青藏高原这种文化与精神内涵中寻找到自我,寻找到了摄影艺术的生命。他的行动让我一次次的动情,他的一幅幅作品让我震撼,我萌生为罗克举办一个展览和编辑摄影专集的想法,为他的青藏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阅读了罗克在青藏高原创作的超万幅作品,跟随着罗克的镜头,我感悟到青藏高原的魅力,品味到罗克的艺术情怀和他的艰辛。西藏是地球上最接近天的地方,独特的地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文化符号。罗克倾注他对藏区的全部情感,用摄影体现他的艺术价值,他带着个人艺术风格和特点,带着自己的观看方式和音乐的节奏感、旋律感和情感去精心描绘每一个画面,他用相机不如说是用心在叙述和表达对青藏高原的崇敬,对天界子民的敬仰,对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壮丽河山的赞美,他按动每一次快门都凝结着汗水或经历了险境,他追求摄影艺术的精神感动了我,我相信一定也会感动大家。

 

 

 

一幅漫天飞雪,牦牛、羊群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牧民、雪山、狗、帐篷、飘雪形成了一幅奇妙的景观,瞬间晴空万里,一只雄鹰在蓝天中翱翔搏击……

 

 

 

 

 

 

 

当我们还在展厅或在作品集里欣赏罗克在青藏高原作品的时候,他又开启记录城中村改造的快门,我们衷心祝愿罗克的艺术生命长青!

后 记

我第一次进入藏区,是在2003年10月中旬,到位于长江黄河源头的青海玉树。

在这里,看到的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视觉的盛宴使我眼界大开。我不禁为那神秘莫测、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壮美的风光所倾倒,更为那淳朴的民风、旷达的性格、顽强的生命所震撼。基于这些,缺氧产生的各种反应,随时可能碰上的自然灾害,甚或冒有生命危险等等,不仅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藏区的向往之情,反而使我更加着魔痴迷。以致此后15年来,共21次赴青海的玉树、果洛、黄南、海北,甘肃的甘南,四川的甘孜、阿坝,西藏的山南、日喀则、昌都和云南的迪庆、梅里等藏区拍摄。

这个影集所收入的,就是这15年来所摄其中的部分作品。

今年5月的一天,我去拜访同住一个小区的中国摄影家协会李伟坤副主席。交谈中,他建议我把这么多年去藏区拍的片子,好好整理一下,出本专集,做个总结。对他的建议,我欣然接受,并诚请他帮助策划。

李主席当即慨然应允,并谈了一些具体设想,之后又在紧张繁忙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余,帮我选片,并为专集撰写了序言。正是因他大力促成,才有了这本专集的问世。在此,对他所付出的辛劳和心血,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向对专集全部照片进行处理、编辑和图书装帧设计的吴旗先生;对在专集印刷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珠海豪迈印务公司的周海胜总经理,也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因为摄影,使青藏高原成为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地方。那里的天、地、人,给了我摄影创作无限的灵感和遐思,而摄影又使我得到极大的快乐和精神享受。

我愿以这本不成熟的集子,献给藏区人民,算是一个小小的回报吧。

罗克 2018.10.17.农历重阳节

罗克

2003年开始自学摄影

2005-2006年参加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学习

2007年加入珠海市摄影家协会

2011年加入广东省摄影家协会

2014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