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惯的养成|率先垃圾分类,我还是挺自豪的

澎湃特约评论员 禾吉
2019-07-14 08:2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暑假刚到家,我以为妈妈要问我成绩怎么样,结果她开口就是:“你知道现在要垃圾分类了吗?”7月1日前,她就开始充当家里的垃圾分类“监督员”。每次我刚把扔垃圾扔进桶里,她就冲过来瞥一眼,要是分类错了,免不了一番唠叨,“7月1日后扔垃圾不分类可是要被罚的哦。”这段时间下来,家里老小在妈妈的监督下,逐渐形成养成扔垃圾前“想一想”的习惯。这大概是很多像我这样的上海学生这个暑假的必备课。

之前,我从身边一些到国外交换学习的同学口中,也了解到一些国外垃圾分类的事。尤其是在日本交换的同学说,纸牛奶盒要洗干净、剪开了才能扔进垃圾桶,洋快餐店里可乐的杯身与杯盖要分开扔。这样细致的分类让我印象深刻,也深感敬佩。现在,我的家乡上海也要这样做了。

上海正式实行垃圾分类已经快两周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改变才刚刚开始,但已经足够深刻,足够覆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地铁上,总能听到有乘客在讨论干湿垃圾;很多人家里垃圾桶的数量变多了;我家小区的物业送来标签,让给家里的垃圾桶贴上“干垃圾”和“湿垃圾”,督促更好地做好分类。以前我们把所有垃圾一股脑地投进垃圾箱,现在扔进去之前要先想一想手中的是哪一类垃圾,再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

要改变积习确实困难,这也是为何垃圾分类的倡议其实在很多城市早就有,却直到现在上海才真正落实。改变人们脑中的观念是很难的,政府和媒体对此做了大量的科普与宣传工作,为老百姓解释垃圾分类的紧迫性,以及具体的分类知识。我几乎每天都浏览相关的政策和新闻,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和图片,城市边缘大片的垃圾场,肆虐的蚊虫,焚烧的浓烟,严重的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对我造成巨大的冲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和鼓励身边人将垃圾分类贯彻到底的决心。

在我的周围,虽然一些人在初期有一些困惑和窘态,但大家都在很努力地学习,很认真地做好每一次分类。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而我们能以实际行动为美化家园做点事,也让我和朋友们感到自豪;在网上,也总能听到外地网友的正能量声音,很多人都表达了对上海的支持,希望垃圾分类能早点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实行。

在公共舆论空间中,人们不仅就事论事地谈论垃圾分类对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好处,还脑洞大开,从饮食结构、消费观念、经济结构和生活哲学等诸多方面审视现代人的生活。这样看来,垃圾分类既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