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更强的破冰能力,自主制造的“雪龙2”号还有这些亮点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2019-07-11 15:54
来源:澎湃新闻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摄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我国首艘自主制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在这一天正式交付。

与以运输为主的老“雪龙”不同,“雪龙2”号强化了科考和破冰双重功能,拥有双向破冰、360°原地回转、防气泡下沉式龙骨专利设计、模块化作业甲板、冰区月池、DP2动力定位、全船防冬化设计、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等不少亮点设计,可实现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装载多项国际一流水准的科考设备。

1993年,我国从乌克兰购买了一艘前苏联北冰洋运输补给船,经多次改造,该船成为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但“雪龙”号的破冰能力不足1米,往往无法驶近被冰层“包围”的中山站。功能上的“半路出家”,加之船龄上的“老骥伏枥”,老“雪龙”已然不能满足我国极地科考的艰巨任务。

最大改进就是破冰能力增强

“‘雪龙2’号最大的改进就是破冰能力的增强。”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0.2米积雪的能力,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为保证能穿透数米厚的冰层,船体使用了特殊钢材,外壳最厚的地方达100毫米,比常规船舶板材厚三至五成。

驾驶舱内景。
“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双向破冰采用的是全回转吊舱电力推进系统,在遇到很难“拱”的冰脊时,推进部转动180°,同时把船尾变船首,尾部的螺旋桨能在海面下削冰,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

科考作业条件实现质的飞跃

破冰是功能,科考才是目的。船的底部,有一个深约10米、可直通海底的方形大井——月池,井的上下方有两个底盖,水密性能良好。简单说就是在船中“挖一个”从船舱贯穿到船底的“井”。从井口到井底,约有几十米深,打开“井底”的水密盖子,就可以直通海洋。“有了这个月池系统,即使科考船被厚厚的冰层包围,也不影响科研人员投放科考设备,采集海洋样本。”吴刚介绍,“雪龙2”号上建造的月池是世界上第一个“水密月池”,即月池实现完全水密封,即便完成沉入水中也不会漏水。

月池车间。

除了月池,各型吊车的实用配置,艉部木铺板及甲板固定件一体化设计……相较于老“雪龙”,“雪龙2”号的科考作业条件、设备性能、空间布置等都有了质的飞跃。

2015年,吴刚曾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参加科考任务。他注意到,不少科考队员在极地登船后,会在甲板上“踉跄”一下。这是因为人在室外低温活动能力降低,加上甲板结冰造成的,“所以在设计‘雪龙2’号时,我们结合了蒸汽加热和不冻液加热等防寒措施,让甲板,特别是逃生路线的甲板能达到3℃,防止结冰。”

此外,房间还设置了加热设施、窗户双层保温、淡水的充足供给等,“雪龙2”号还实现了WiFi覆盖,也让船上跟岸上联系更加便捷,可快速地传输图像和声音。

直升机仓。

同时,“雪龙 2”号还配备有深水和中浅水多波束系统、深海浅地层剖面仪、生物储量评估回声积分仪系统、水下全方位声呐、超短基线、万米测深仪等声学设备,满足海底精细化测量和渔业资源探测需求。

此外,船内的第一、第二通用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低温实验室等 580 余平米实验空间可根据航次任务进行灵活布置。

“雪龙”号与“雪龙2”号如何分工?

那么,现有的“雪龙”号与“雪龙2”号如何分工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介绍,“雪龙”号的后勤补给能力强大,将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兼顾科学考察。而“雪龙2”号科学调查能力突出,将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还可为部分南极考察站提供适量的物资和油料。同时,“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和冰区操纵性能,也可为极地考察船舶提供作业支持和救援。秦为稼还透露,“雪龙2”号明年还将与德国、俄罗斯科考船共同参与国际漂流冰站计划。

    责任编辑: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