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凯红:用影像探索人与水的关系|中国美院优秀毕业作品专访

2019-07-07 17:44
福建
《川》,视频,©裴凯红(01:25)
这是极光photo【江河影像】系列第76篇推送。

《川》是今年中国美术学院的优秀毕业作品,作者裴凯红以菌类作喻体,通过影像、录音与装置,探索河流与草木、人群之间的微妙关系。

图文/ 裴凯红

川,©裴凯红

我从小在钱塘江边长大,它从我出生起就在我生命里划下了生长的开口,以至于说到浙江我最想了解的就是她的水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万条或深或浅、或窄或宽、或清或浊的江河边生长的草木、人群有着不一样的特质。《川》即是河流,我用菌类隐喻生长在不同水系边的万物,使菌类在拍摄的河流画面上重新生长出来,以此表现这种微妙的关系。

川,©裴凯红
川,©裴凯红
川,©裴凯红
川,©裴凯红
川,©裴凯红
川,©裴凯红
川,©裴凯红

与裴凯红的对谈

—————————

采访/章文

章:您拍摄了钱塘江、甌江、椒江等众多水系,等于涵盖了整个浙江省,而最终展出的作品大多是钱塘江的。能谈谈您对于拍摄水域和展出照片的选择吗?

裴:我们毕业设计的主题是浙江文化研究,我的作品研究的是浙江省的八大水系。最后展出的照片是经过筛选的,因为这几张风格较统一,适合作为一个系列展出。其中钱塘江的照片居多,因为我家就在钱塘江边上。

浙江水域图

章:完成这组作品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裴:4个月左右,也就是一个学期的时间,因为这个学期主要在做毕业创作和写论文。

章:菌类的运用很有意思,既是生命发展的象征,又有一种衰败和废弃的隐喻意味。当初是怎么想到使用菌类来创作的?

裴:我以前居住的房子地下室会长出一种很长的菌,当我看到这种菌时,正好在做毕业设计,便觉得这种方式挺适合我的作品。在做毕设之前我们要查找一些相关艺术家的作品,我看到很多通过菌类来创作的艺术作品,大多数是关于菌类本身的,比如菌的形态和图案等。而我想把菌和水结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想法,用菌类隐喻在水边生长的人。

菌群图
艺术家MicheleBanks作品

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菌类的培养上,试过很多材质和方法,比如毛豆腐和蛋糕纸,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选择了拍摄同一地点的不同场景的照片,分别打在两张菲林片上,叠合而成。

菌群培养裝置草图
长出菌类的照片

章:毕业展现场放置了一些盛着水的盒子,布满菌类的菲林片平铺其中,拓展了观看方式和照片材质。能谈谈您的布展思路吗?

裴:展览现场的盒子里放着菲林片,也是照片原件,里面盛着各个水域的水,有钱塘江、瓯江和丽水某条小溪的水,前方放着各条江河所在地的方言音频,人们用各自的方言唱着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空气、阳光都是有差异的,拍出来的照片也不一样。而我拍的这些照片虽有差异,但场景很类似,就算是住在江边的人看来也不会有太多感触,所以我用音频、河水来辅助照片的表达。展览期间有人看到盒子里不同的河水便理解了我的用意,这时我就觉得已经传达到位了。

毕业展现场

章:展览现场还放置了一个视频,能稍微介绍一下这个视频作品吗?

裴:视频里有八个小景,是关于不同地方水边的人的生活场景。场景里不一定都是居民或渔民,有时只是一阵风吹过或一艘船划过。接着是不同地方的人用各自的方言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声音,同时也出现了菌类生长的画面。

摄影师简介

裴凯红,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本科学位,目前研究生在读。呲水枪摄影工作室主理人,曾获中国美术学院年度人物、摄氏创想度十度创想人、夏鹏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林风眠创作金奖等荣誉。

极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选国内外优秀摄影师们关于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极光视觉将要推出的“江河影像•个人记忆”影像征集与资助计划,激发和资助年轻摄影师关注身边的“江河”。如果你也有关于江河的影像作品,欢迎投稿!(请把作品图和文字发送到邮箱:914127901@qq.com,并附上联系方式。)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