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被修缮成“小鲜肉”?景区:网传图片或经处理过

吴晓彤/川报观察客户端
2019-07-04 16:05

自媒体近期疯传的一张被称为“小鲜肉”般的乐山大佛  

最近,各种关于“乐山大佛修成‘小鲜肉’”的文章由多家自媒体传播,这也引发当地关注。7月4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负责人彭学艺,他表示网传图片应该是经过电脑处理的图像,和现实中的大佛差距较大,修缮后的大佛保留了庄严感和沧桑感。

据悉,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至今已超过13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只是,屹立千年的大佛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在经历175天体检修缮后于今年3月底全面完成并拆除脚手架,4月26日乐山大佛正式“出关”。

3月底,完成修缮工作后,正在为乐山大佛拆去脚手架。 川报观察记者 何海洋 摄

但此后,不断有自媒体发文称,修缮后的乐山大佛“美白加高光”,变成了“小鲜肉”,并配上大佛修缮前后的对比照,引发网友留言称,大佛“文化沧桑感都没了”“修旧如新是件很可怕的事”。

“相关说法不实。”对于自媒体的这些评价,彭学艺经过观察网传图片后表示,这些应是电脑处理过的图像,尤其是脸部、胸部非常“白嫩、光滑”,这和现实中的大佛差距较大,“修缮后的乐山大佛它是保持了庄严感,沧桑感也保留了。”

此外,还有网友表示,修复去掉了大佛表面的“包浆”,让大佛失去了千年沧桑感。但是,这些网友真知道这些“包浆”是什么吗?

5月15日,记者在乐山大佛景区拍摄的大佛   

此次“体检”项目负责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介绍过,地处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大佛无任何遮蔽物,常年暴露在外,加上气候潮湿、植被侵害,佛身多处都风化渗水,所以这些所谓的“包浆”都是伤口、病害。

“大佛胸腹部由于渗水的原因,产生了气鼓,气鼓从很小的气缝鼓出,逐渐崩裂。”彭学艺表示石质文物保护至今仍是世界难题,石窟渗水更被公认为石窟文物的“癌症”,根据近年来的监测,乐山大佛本体出现风化渗水、胸腹部气鼓崩裂、危岩体发育等严重病害,这些破损部位随时有坠落可能,不仅危及大佛本体还危及下方游客游览安全,为此才启动了修缮工作。

彭学艺解释,修缮大佛的相关方案经过了多道专家评议审查,该过程有严格的审查程序,此外还有报批程序,最终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才进行的,修缮工作也是严格按照文物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进行的。

此次修缮前的乐山大佛,可以看到佛体有较为严重的“黑斑”

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过此次修缮工作,在这过去的175天时间,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修复专家所做的,可不是这些文章中简单所说的“拉皮、擦粉底、抹高光”,他们所做的工作专业、复杂、严谨。

(本文原题为《乐山大佛修缮成“小鲜肉”? 景区:网传图片或被处理过》)

    责任编辑:周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