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死骨重生:建治疗股骨头坏死关键技术,写入国际治疗指南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9-07-02 10:47
来源:澎湃新闻

“骨头”,这是张长青的微信名,这不仅代表了他专注的学科领域,更代表了他一生的职业追求方向。

张长青,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早在1981年,他怀着对医学的懵懂,考入兰州医学院,硕士毕业后在当地从医数年。1991年,张长青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和第二医科大学,连续攻读博士与博士后。

近30年来,张长青一直致力于骨科疑难疾病和骨科生物材料的研究,解决了大批股骨头坏死病人的疾苦,还在国内首先引入PRP技术。这一技术即通过由自体全血制备而成的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的血浆凝胶,可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破解了慢性骨髓炎病症难度大、周期长的难题,因此成为在上海骨科医学领域第一个转化成产品的项目。

从刚入医门至今,他的人生步伐越来越坚定。“病人的需求是支持我在医学上不断学习与创新的最大动力。”张长青说,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与医学发展保持同步,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张长青。本文图均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供图

在他眼里,医学研究永无止境

为何选择医学?为何又选择骨科作为研究方向?

张长青回忆说,他于1981年考入兰州医学院,最初他对专业的选择并没有很深的概念,觉得从医只是单纯的谋生之道。

从兰州医学院毕业后,张长青最初选择在当地医院做一名骨科医生。

但细心的他在临床中发现,中国的骨科受到材料和技术的局限,医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基本靠石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病人一旦骨折,就必须被固定在床上不能动弹,而且石膏要在患肢上保留相当长时间,但静卧平躺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褥疮等。”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张长青开始了深入的骨科学研究。

他渴望自己能够更进一步学习深造,提升医学技术,去解除患者的痛苦。1993年,他来到了上海医科大学师从顾玉东院士,攻读博士,后来又到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师从侯春林,攻读博士后。

在他眼里,医学研究永无止境,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病人可以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张长青说,“传统的技术可以解决病人的疼痛,但传统技术由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引进和改良新的技术。”

从疑难杂症中尝试创新研究,让死骨重生

随着多年医学经验的积累,2000年后,张长青渐渐把工作重点聚焦在股骨头坏死这一疑难病的诊疗上。

“股骨就是人体里那根最长的大腿骨,人的站立、行走、运动都依靠股骨的支撑,股骨头部位也成为非常容易受伤的关节。”张长青说,股骨头坏死,就是因为股骨头供血中断或受损,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等疾病,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具有高致残率。

张长青坦言:“股骨头坏死多发生在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对于很多年轻患者来说,他们的骨骼还在生长,最好是帮他们保住股骨头,恢复正常功能。”

他进一步说,以往,以终末期人工髋关节置换为主要治疗手段,但这个方式对中早期患者“束手无策”,同时这手术价格昂贵,很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张长青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想到可以为他们开展“腓骨移植术”。

他说,这种技术最初由美国医生Dr. Urbannic首创,美国杜克大学将之推广成美国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规范。他尝试在此技术上,截取人体自身腓骨(小腿里长着两根骨头,能在体表摸到的、较粗的叫胫骨,位于胫骨外后方、较为细长的叫腓骨)的一小段带血管的,去移植“填充”并“激活”坏死的股骨头。“人体每块骨头都很重要,但相对于股骨头,腓骨不起承重作用,切除腓骨的影响要小得多。”

历时15年临床研究,他建立了一系列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外科技术,通过手术的改良、实施、评价及推广等工作,证实了其保髋疗效,并将其创新性地应用到股骨颈骨折骨不连的处理并取得成功,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当美国杜克大学同行观摩他手术过程时,都对此大为惊叹:不仅手术创伤少,同时手术时间平均缩短了一个小时左右。如今,他的技术也已经被写入“国际股骨头坏死疾病治疗指南”。

张长青正在为一名患者进行手术。
打破医学瓶颈,持续开展临床创新研究

张长青创新研究的步伐从未停止,而他关注的往往是医疗的瓶颈、患者的痛点所在。

拿慢性骨髓炎来说,其治疗难度大、周期长,一直是骨科创伤治疗中一块难啃的“石疙瘩”。

“慢性骨髓炎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对传统抗生素有较广泛耐药性,不仅较难治愈而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治疗费用也较高,患者往往苦不堪言。”张长青领衔的研究团队证实,由自体全血制备而成的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的血浆凝胶可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

他指出,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凝胶是通过离心的方法从自体血中提取出来的浓缩物,具有制备简便、价格低廉、自体、无毒、无免疫原性的优点。

从2000年初至今,他和他的团队已做了上千例病患,80%-90%的复杂创面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极大地缩短了疗程,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如今,这一技术经国家审批通过,已在全国一半省份推广应用,可用于外伤修复、关节退化等诸多治疗。

从2017年开始,为帮助股骨头坏死的年轻患者进行关节创面修复,他还在全球首创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技术。

“在临床中,80%以上的股骨头2年内会发生塌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张长青说,坏死的股骨头一旦塌陷开始形成,变扁形态不可能恢复,进而会发生退行性病变,不能自愈只能逐渐加重,直至形成骨关节炎。

如何修复重建股骨头坏死病变软骨面?

“由于肋软骨是透明软骨,其组织形态与关节软骨接近,因此可以成为移植修复损伤软骨面的一个可靠自体软骨来源。”张长青说,肋软骨移植已常规被应用整形外科领域,但应用在大关节大面积软骨损伤的修复与重建上,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相关文献报道。

一名19岁患者就因这项技术而得益。去年一场车祸,他股骨颈骨折,腿部呈现45度弯曲,后又因股骨头病变引发关节脱臼,最终通过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重建手术,术后第2天即可扶双拐下地。

总结多年从医经验,张长青感慨,当下医学发展突飞猛进,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需要保持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相较最初选择专业时的懵懂,如今他更加坚定这份职业追求,以创新为动力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

他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包括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等,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