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官方电影总导演顾筠:人物的张力,藏在生活点滴

2019-06-30 13:22
广东

GZDOC

【金红棉纪实研究室】出品 | 幕后电台 1

本文共2604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关于幕后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纪录片里的某一个画面、某一句话所打动。那些看起来怪异荒诞的事情,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没有办法接触到的人,原来跟我们一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观影和消费这些影像作品,但没有机会了解导演幕后的真实境况。《幕后电台》栏目因此而诞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导演、制片等纪录片幕后工作者,讲述他们的创作、摄制的过程中的点滴。

关于广州

广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是直入云霄、炫彩斑斓的“小蛮腰”?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黄埔大道?是昂首远眺、栩栩如生的五羊石像?

不,广州不只有这些。

广州是拥有千年文化的商都,广州是拥有人情味的地方,广州是拥有包容多样的城市。它的背后有许多深沉而感动的故事。

图片来源:影片截图

上周日在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广州故事》导演嘉宾专场交流放映活动顺利开展,总导演顾筠与嘉宾陈伟蓉与观众进行交流,分享影片拍摄过程中的感受和对广州的看法。

映后交流专场现场

 

《广州故事》总导演顾筠 回答观众提问

《广州故事》总导演,顾筠,从2010年拍摄亚运会历史上第一部官方电影《缘聚羊城》开始,与广州结缘十年。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映后与总导演顾筠进行了一场专访,深入了解顾筠导演独特的纪录片拍摄方式,聊聊对未来纪录片的看法。

GZDOC:广州是粤语方言区,在拍摄广州相关纪录片的过程中,会出现语言交流问题吗?

顾筠:当然会出现一些语言问题,但我现在是“识听唔识讲”,从2009年亚运会(官方电影)的《缘聚羊城》,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语言障碍问题会出现在一开始为纪录片做素材调研的阶段,如果我是广州人,就不需要带翻译了,可以自己直接深入采访人物。语言其实是纪录片筹备前期的重要保障。

GZDOC:您的作品中经常有着宏大的立点,但您似乎会避免宏大叙事,而选择聚焦人物和细节来表达思想。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影片表达的方式?

顾筠:担任国际奥委会官方电影(第29届奥运会官方电影)总导演,需要强调的是,这部影片不是我们国家官方授权的,而是我受到国际奥委会官方委托和授权,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版权属于国际奥委会。

我拍的是一部纪录片,它的内容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立足点是挺宏大的,但我选择的是通过几个国家的运动员在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故事,来展现奥林匹克精神,同时这几个人物来自五大洲,通过他们的故事还能够将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文化展示给观众。

所以我选取人物作为切入点,让观众通过人物故事认识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图片来源:豆瓣

GZDOC:您觉得城市题材的纪录片需要具备哪些必备元素呢?

顾筠:首先提一下宣传片、专题片、纪录片的区别。城市宣传片基本上与广告片雷同,一般会采取搬演、再现等手法,专题片锁定主题思想,由解说词引领画面,贯穿始终,一般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

而纪录片是以“真”为“真”,探索处于真实状态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实的奥秘。三者区别显而易见。

对于城市纪录片来说,我个人偏向于刚刚说的,以人物故事来展现城市特点的纪录方式,因为人物是最具张力的,通过人物故事去认识一座城市是最有力量的表达方式。

GZDOC:在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您看到中国的纪录片发生了什么转变吗?您认为纪录片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顾筠:我觉得这应该要从时间来做一个划分。在九十年代以前,比较多的是一些专题片,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比较少。这个时候的片子是以旁白为主的,画面是比较碎片化的,观众要结合旁白讲解才看得懂画面的意义。

到了九十年代,也就是我开始工作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候要求大家解放思想,我们开始学习国际的纪录片拍摄手法技巧,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纪录片。

比如央视导演孙增田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神鹿啊,神鹿》等纪录片都很优秀,同时也有一些展示伟人的纪录片与过去的拍摄手法完全不同,如傅红星导演的《周恩来外交风云录》在创作理念和叙述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

在九十年代末,韩君倩用了五年时间拍摄了纪录电影《钢琴梦》就是观察式的记录。而我在2001-2008年拍摄的《筑梦2008》也是观察、调查类纪录片。

以作者视点,通过七年时间,对五组人物故事进行观察式记录,来展示北京奥运会的准备。没有宏大叙事,没有从头至尾的旁白。其中非常少的旁白是我,作为作者自己配音的,只是提供背景信息,而我同时也是这七年历史的见证人。

图片来源:豆瓣

GZDOC:国内与国外的纪录片和纪录片市场,有哪些不同?

顾筠:国外一些成本较高的纪录片都会由大公司来投资,而我们国内的大型纪录片是国家投资的。

国外大公司投资制作的纪录片,他们有商业回报的需求,像《我们诞生在中国》这个纪录片,是中国、美国、英国联合投资的,其中有迪士尼影业,他们期待着这部影片在中国大陆、北美等区域的都能取得较高票房。

另外国外较多见是独立纪录片人,独立纪录片,一般关注社会问题,批判现实类题材居多。像我之前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教授马克赫拉斯,今年79岁,三次得奥斯卡奖。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他之前在芝加哥,是从事刑事犯罪类题材报道的记者,之后开始拍摄的纪录片,他的纪录片关注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青少年犯罪、寄养家庭等等。

但独立纪录片人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他后来到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担任教授,一边讲课保证基本的经济来源,一边继续拍摄纪录片。

他现在已经近八十岁了,但仍然在拍纪录片,他刚刚完成了一部关于儿童寄养问题的纪录片《foster》。现在国内的小公司制作的独立纪录片也越来越多了。

GZDOC:对今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举行有哪些期待呢?

顾筠: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小成本制作的原生态纪录片。因为现在拍摄纪录片的门槛很低,手机就可以录视频,拿起手机,随时就可以捕捉到你最熟悉的人的最有意义的故事,这样捕捉到的画面也是最真实的。

所以我想在这里做个呼吁,拿起你的手机或相机随时捕捉生活中最生动的细节。

编辑:林曼婷

摄影:尹金麒

推荐阅读:

三秒钟找到我们!

喜欢纪录片的人,都在看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