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里奇的钢琴碰撞张军的昆曲,东西方艺术的世界级对话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9-06-28 13:09
来源:澎湃新闻

今年5月,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在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轰动一时,几乎震动了整个古典音乐界。就在那一次演出闲暇,这位蜚声世界乐坛的钢琴“女祭司”来到上海古镇朱家角,和中国的“昆曲王子”张军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艺术会晤。一个多月后,两人重逢在汉堡“玛塔·阿格里奇艺术节”(“Martha Argerich Festival”)上,共同上演了一场极为特别的艺术演出。

音乐会现场

当地时间6月27日19:30,“阿格里奇&张军—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话昆曲《牡丹亭》”音乐会在德国汉堡莱斯音乐厅的大音乐厅上演。舞台上,阿格里奇与张军,以及著名钢琴家谢尔盖·巴巴杨(Sergei Babayan)同台,将普罗科菲耶夫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古老的中国昆曲《牡丹亭》进行同台展示。东西方最经典的两部艺术作品,通过西方音乐与中国戏曲音乐的对话碰撞,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演出下半场,当张军在舞台上表演“拾画叫画”片段时,阿格里奇拿着柳枝上台,台上的柳梦梅打开画轴,看着杜丽娘的画像,又看着阿格里奇上台,用昆曲的念白说道“啊,我想起来了。”观众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演出节目单

这一演出是这个艺术节的组成部分,艺术节由汉堡交响乐团主办,以当代最杰出的女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命名,今年是第二届。从6月20日-30日,历时10天的艺术节共有11台演出,分别在汉堡莱斯音乐厅和易北音乐厅举行,阿格里奇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艺术家朋友们参与其中,张军也受邀其间,和她完成了一个特别的专场,这也是阿格里奇与中国戏曲艺术家的首次合作。

张军与阿格里奇

张军和阿格里奇的合作,源于汉堡交响乐团总裁丹尼尔·屈内尔(Daniel Kuhnel)的“牵线”。早在10年前,张军就曾经在上海舞台和汉堡交响乐团有过艺术合作,在汉堡演出过《牡丹亭》,最近几年仍然进行着艺术交流,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了解。今年阿格里奇的艺术节举办至第二届,她本人希望和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有所对话,丹尼尔于是在第一时间向阿格里奇推荐了张军和中国的昆曲艺术。

阿格里奇在欣赏了张军的演出资料之后十分喜欢。在上海演出的间隙,她特地去了一次朱家角,看了张军主演的园林版《牡丹亭》。演出之后,阿格里奇再度表示了对昆曲艺术和张军的欣赏,并对朱家角“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十分倾心。在那一次深入的交流会晤中,她当即提出,希望把专场的下半场完全地留给张军和昆曲《牡丹亭》。

作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女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她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演奏技巧过人,在当代钢琴家中几乎无人企及。在这个专场中,她和另一位闻名世界的钢琴家巴巴杨同台演奏《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组曲,这部组曲也是谢尔盖·巴巴杨于2013年由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而来,共12首。作品采用了抒情而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和声,多样化的节奏,把舞剧音乐的戏剧性、交响性、抒情性的艺术特征通过钢琴表现。

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张军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古老的中国昆曲与世界音乐、戏剧的相互发现、相互融合,不断尝试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这一次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中,张军以东方伟大的戏剧艺术作品《牡丹亭》回应钢琴家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论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这两部作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标杆。

阿格里奇、张军和巴巴杨

整场演出一小时左右。舞台上,两架钢琴相依,在古琴与笛箫声中,张军饰演的柳梦梅款款而出,以序幕“寻觅”登场。上半场35分钟,在两位钢琴家演奏钢琴曲间隙,张军在笛箫伴奏下,表演了昆曲《牡丹亭》的部分片段。

而下半场大约30分钟,张军一个人表演昆曲片段。其间,阿格里奇拿着柳枝上台,则以注视者的身份出现在台上,同时也表现一种女性角色。当阿格里奇成为柳梦梅画中的杜丽娘时,全场爆发出如雷的掌声。

舞台上的钢琴

张军在演出后表示:“我想,在那个时刻,这个表演是非常圆满的时刻,真的是这样,在一个表演里面,在一个对话里面,穿越东西方,穿越古代和现代、穿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穿越《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我们都看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画中人,阿格里奇既是演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朱丽叶,也可以是杜丽娘,所以那个时候的掌声我觉得是对我们今天演出的最好的褒奖,这个演出和对话非常成功”。

谢幕

以下是对张军的采访:

澎湃新闻:能不能说说这次和玛塔·阿格里奇合作的缘起?

张军:阿格里奇艺术节是由汉堡交响乐团主办的,在德国、在汉堡,是一个很重要的、独特的艺术节,除了玛塔自己的音乐之外,她也会邀请到很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当然目前为止大多都是古典音乐界的。

汉堡交响乐团是我很重要的国际合作的伙伴,10年前我就曾经在汉堡和他们的交响乐团一起演出了《牡丹亭》,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上也一起演出过阿汤沐海指挥的谭盾音乐作品,我们友谊非常深厚。去年在莎士比亚生日那天,我在大英博物馆演的《哈姆雷特》,这个欧洲音乐艺术节也是汉堡交响乐团和德国主办的活动,所以我跟汉堡的友谊确实深厚,他们CEO丹尼尔先生也是一直帮助我和我的昆曲推向世界的很重要的伙伴。

也因此,这个艺术节办到第二届的时候,丹尼尔马上就想到了,提前好几个月就跟我联络。而且当时玛塔已经决定要弹奏这个巴巴杨改的双钢琴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因为我曾经在汉堡演过《牡丹亭》,他们都很喜欢,艺术节方面就提出希望能拿《牡丹亭》来对话,一个是1598年的作品,一个是1594年的作品,差不多是同时代的,都是关于生死的、关于爱情的,都是大家很熟悉的经典作品。

当然,这个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澎湃新闻:据说阿格里奇5月来看你的昆曲表演很喜欢?你们当时谈了什么?

张军:阿格里奇在上海的时候,我跟她见面,带她去了朱家角,为她准备了《牡丹亭》的表演,她非常非常喜欢。而且我带她朱家角半日游,她觉得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觉得年复一年地弹音乐会好辛苦的。

当然,当时也是因为已经收到了她艺术节的邀请,我想给她更多关于昆曲的感受,建立一种我们可以彼此合作的基础吧。因为她对昆曲完全不了解,但我对她的钢琴是很了解的。我在上海也去上交听她的音乐会。叹为观止,我觉得她对音乐非常非常的驾轻就熟了,炉火纯青。当时就基本确定了演出的大致内容和形式。

澎湃新闻:这场演出在艺术上是个怎样的设想?具体如何让钢琴和昆曲对话?

张军:我觉得西洋古典音乐作品,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贝多芬、莫扎特,你在听那个古典作品的时候,肯定是要原封不动的来呈现原作,巴巴杨在21世纪改的这个双钢琴版,在古典音乐界也很著名。所以我认为演出第一个前提是,钢琴组曲是不能动的,就是说12首曲子,35分钟左右的演奏是不能动的。那我我一直很努力在思考《牡丹亭》该如何去对话。

对话的主旨是,爱情和生死。我觉得《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爱情终结在生死上面的,而《牡丹亭》里的爱情是穿越生死的,死才是生的开始。生者可以,死者可以生。我觉得从爱情和生死来对话,蛮有意思的。让西方观众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穿越生死的力量,我觉得跟这个作品的对话就是一个基础吧。

那最终,我希望昆曲是一个线条,是一个带领大家进入这个音乐旅行和探究生命旅行的一个开始。

澎湃新闻:具体的演出形式是怎样的呢?

张军:序幕是我的,我会有一个大约三分钟的序幕,是昆曲的《游园》,我在笛箫的伴奏之下演唱,然后把两个钢琴家引出来之后,他们会演奏前四个曲子。然后我又进入到柳梦梅的一个片段,三分钟,他们再演奏4曲。然后我会把柳梦梅跟杜丽娘的情感再用昆曲表达三分钟。

然后双钢琴演奏第9、第10曲,到第11曲的时候,我的昆曲的身段动作就和钢琴曲就并行了。如果说之前都是我方唱罢他登场,有衔接但是互不干扰,但了第11首的时候,我们就融合到一起了,然后12首,我表演完了以后退场,他们12首结束,他们整个音乐会的钢琴部分就结束了,就中场休息。

中场休息了以后,两个钢琴之间有了表演空间,下半场基本就是我穿越其中,创造一个“拾画叫画”的场景,融合了“游园惊梦”、“寻梦”,我一个人表演约30分钟。我们把阿格里奇请到台上,让她既作为一个演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个钢琴家,也作为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把她塑造成一个女性的杜丽娘的角色,她不参与表演,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们表演。

澎湃新闻:排练下来感受如何? 钢琴和昆曲的对话效果是否满意?

张军:现在是我这里凌晨01:20,我们排得死去活来,非常累。这个艺术节非常疯狂,每天晚上都有音乐会,艺术家们都非常疯狂,阿格里奇也非常忙。我们等到上一场音乐会结束才能进场地合成。合成的过程发现了很多问题。

我这一次请来了几位常年合作的伙伴,包括导演李小平,上海音乐学院的笛箫演奏家毛宇龙、还有古琴演奏家陆笑姿,都是多年的老朋友,年轻的音乐家。因为这个演出形式也是全新的,所以需要反复调整,包括声音的呈现。

这个音乐厅大概1500或者2000个人的观众席,非常大,但是没有麦克风,全靠一个人唱,真的是一个挑战。

我们这次演的既是传统的昆曲,也是互相融合的昆曲,我觉得很穿越,很有意思。

我非常自豪,我觉得可以在这样大师级的音乐家面前艺术对话,在这么棒的一个艺术节平台上为大家表演昆曲,特别自豪。

澎湃新闻:这个演出有可能回到上海吗?

张军:这次台湾演艺界特别重要的人物、新象文化的创始人许博允先生也来了。他当年推动了世界三大男高音亚洲巡演,也是把昆曲带到台湾地区的第一人。他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把这个,既是世界级的音乐家参与也是昆曲合作的项目,可以带到亚洲更多的地方来做巡演,所以我们也正在努力当中。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