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写不好?

2019-07-03 08:05
浙江

原创:叶伟民

文 | 叶伟民

我时常收到很多咨询,有些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吐槽,例如这个——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写不好?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人点头如捣蒜了?小学作文不是都写过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个问题,看似关系很大,实则还是两件事,好比一个人问“为什么我听了那么多歌,依然唱不好”一样。“读好”和“写好”之间,独立性大于关联性。

所以写作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写作,巴金说得既谦虚又贴心:“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按字面解,与其羡慕一个人有文学才华,不如羡慕他有感情。才华学不了,天赋、环境、个性、遭遇,全都不可复制,但感情可以,我认为“感情”有三:态度,热情和怜悯之心。正因为它们,才华才有航道,不会轻易落入虚佞、炫耀的歧途。

先抛开道德层面的怜悯,态度和热情又从哪里来呢?斯蒂芬·金在《写作是什么》一文开篇就写道:“当然是心灵感应。”他在里面,谈的正是读与写的关系。

我在能读书的地方都读,但我有个最喜欢的阅读地点——你很可能也有这么个去处,那里灯光明亮,心电感应的信号特别强……我们跨越时空,还要跨越时间,才能完成这次精神交流……我们在开心灵大会。

——斯蒂芬·金,《写作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读书呢?为了在饭桌上引经据典?或者情信里诗意横溢?都有吧,但最重要的是和历史上伟大的头脑对话。你“感应”到了不起的东西,希望也能创造点什么让他人“感应”,于是你提起了笔。

你可以怀着各种不同的情绪开始写作,也许是紧张不安,兴奋不已,满怀希望,或充满绝望——对自己永远无法把内心和头脑里的东西全部写在纸上而绝望。你动手写作时可能双拳紧握,目光如炬,准备迎头痛击,报仇雪恨。你动手写作,可能是为了让某个姑娘答应嫁给你。你写作,也有可能想以此改变世界。

——斯蒂芬·金,《写作是什么》

斯蒂芬·金

是的,无论是为了得到姑娘,还是改变世界,都那么合情合理,里面有写作永恒的动力:影响和改变。

说到底,写作者是一群具有强烈表达欲,并期望以文字承载思想,触达人,影响人,获得认同和更多反馈的家伙。

为什么这么难?

写作是一种技能,所谓技能就是要通过长期训练而习得,低水平的机械反复,再大的量变也实现不了质变。天天徒步10公里买菜,大几率不会成为竞走冠军,整天哼哼唧唧,也不太会唱成阎维文。

我们常说“多读多写”,这个“写”一直语焉不详。写什么呢?怎样写呢?大多数人缺乏认知和方法,陷入低水平重复,基本就只有文字而没有作品了。

既然是专业能力,就一定不同于吃饭喝水这样的本能,它一定要有创造性,就一定会有难度。对写作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各式行云流水、洋洋洒洒的传奇。

其实,作家远比你想象的要灰头土脸。19世纪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这样描述过作家的小秘密——

大部分作家——尤其是诗人——都宁愿让读者把他们的创作过程理解为是某种美妙的癫狂,即一种狂喜的直觉。他们很害怕读者窥视到其背后的情况:他们构思时的弹精竭虑和优柔寡断的过程。

也就是说,写作困难是必然的,不困难那叫闲扯。写作的过程,是将思想系统化和逻辑化,通过抽象符号(文字)表达,从而唤起某种情感的一系列步骤。

视觉也能引起情感,而且更容易,那为什么还要写作呢?好比一个人江边踏浪,壮丽黄昏,美不胜收,内心澎湃不已,不禁感叹:“卧槽。”诗人王勃也看见了,也澎湃不已,却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百年后,“卧槽”之叹已让人不明所以,烟消云散,而王勃的千古绝句,却让那惊鸿一瞥不朽。景致如此,勿论更复杂的思想文明了。

总之,写作技能不会与生俱来,是通过长期训练和积累而得。纵使胸藏万卷书,输出能力不足,只会如淤塞的水库,再着急,也取不出半瓢。

该怎样看书?

尽管有诸多困难,多读多写仍是写作的不二真理。但书不能死读,逐个字过目然后放起来那不叫读书,只能叫打卡。

没有产生联系的知识是死的,看再多也只会浪费时间。所以一定要带着问题看书,没有就要去找。在其他分享里,我聊过“问题倒推写作法”,即到问答社区回答擅长的问题,以此为索,让零散但相关的知识产生联系,最终有序,日后再写到类似主题,就能信手拈来了。

而在翻书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标记也很重要。任何读书笔记都不如直接记在书上。我喜欢用小便签做“路标”,上面写上关键词句,除了找资料的时候方便,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温一本书。

小标签做“路标”

就像为了写本文,我请出了老舍、劳伦斯·布洛克、斯蒂芬·金、叶圣陶、夏丏尊、唐弢等作家的书,原本他们在我书架上并不为邻,现在凑一块儿了。

不好,老舍的《我怎样写小说》被压在最下面了,我得帮帮它,因为书的最后一句非常适合做今天文章的结尾——“各位要是打算学学文学,请记住多读多写多生活这三位一体的东西。”

是的,不懂生活,不看看世界,是宅不出好文笔的。

|END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