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参加了南极科考队

2019-06-28 15:34
上海

水镜霞菲

坐标:上海

职业:大学教师

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把求学经历、求职经历、工作经历、家庭故事写成一个剧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剧情丰富。

水镜霞菲是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的一名队员,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南极洲度过了18天后在短故事学院里记录下了这个故事,其中不仅仅关乎这段不同寻常的科考体验,也讲述了身为一名女性在广阔的世界前面临的艰难选择:“作为人妻,我应该考虑爱人的感受;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觉得我义不容辞地需要照顾好我的孩子们;作为儿媳,我能体会得到婆婆已经70多岁,的确力不从心。但是作为一名从事科研的女性,我真的非常想做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很多时候我都感谢我有一份我自己喜欢的工作,能让我从无止无休的家庭琐事中抽离出来,使自己在每一天有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2019年第109篇中国人的故事

文|水镜霞菲

编辑|胖粒

向南

夜里?不,仍然是白昼,突然被苹果屋外面巨大的声响所惊醒。像是风裹挟着石头撞击苹果屋外壁的声音,也像固定苹果屋的钢丝绳头儿快速打击苹果屋的声响。苹果屋不规律地摇晃着,我担心某一下它会被连根拔起,然后被风吹走,滚入只有不到一百米远的罗斯海。

由于苹果屋空间狭小,也为保持和男队友的距离,我每次都把我的防潮垫和睡袋放在紧靠苹果屋圆壁的一侧。轻轻地翻过身,很小心地坐起,戴上高度近视镜,想看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苹果屋内门上的一个小窗户被黑色垃圾袋封住了,一片漆黑。

苹果屋

旁边两个男队友的鼾声此起彼伏,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野外作业,让他们很疲惫,他们睡得很沉,丝毫不被外面的声响所动。我突然想到鲁滨逊漂流记,想到小钢球漂浮在海洋上,他俩惊慌地爬起,头挤在一起趴着窗子求救,眼里尽是无助……

人就是这样,越怕什么就会来什么。我睡不着,想上厕所。于是站起来,戴上帽子,不自觉地戳了戳手,将每个脚上贴的两个暖宝宝拿掉,穿上鞋子,由于穿着厚厚的企鹅服睡觉,所以刚从睡袋里爬出来觉得很冷。

我是一名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员,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019年1月6日——1月24日,我在南极洲难言岛上度过了18天。

将黑色垃圾袋掀起一个小角,强光立刻射进来,很刺眼,闭了会儿眼睛再睁开。声响依然在,屋子依然晃,但地上的石头没动,可能石头太大了。天依然那么蓝,远处的云很厚,仿佛镶嵌在蓝色的布上,尽管很明显外面吹着大风,而且是特级大风,但厚厚的云层就是静静地停留在那里。忽然想立马出去看看不远处小企鹅湾的企鹅是怎么躲避这大风的,它们不会仍然趴在岸边吧,肯定会被吹走的,我猜它们会下海躲避。苹果屋的门我自己是打不开的,就是打开了,我也不敢出去,我这么瘦弱的女生,一出去肯定能被吹到几公里外。曾听队友讲过,一个日本的南极科考队员夜里上厕所,结果第二天在3公里外发现了冻僵的尸体。

千万不能出去……

艰难选择

我来自国内一所知名大学,2018年6月3日,我接到了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的电话。负责人简要介绍了中国要在南极难言岛上建立第5个科考站,并成立第一个阿德雷企鹅聚居区的背景。他们需要一名环境工作者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开展环境调研分析。她说打电话之前在网上搜索了我的研究背景,同时也和业内人士了解了我的研究领域,切合他们的需求。

能够到南极科考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通过查阅,我发现南极的科学研究非常热门。从科研的角度,从自己的科研兴趣出发,我觉得去南极科考有利于自己的学术方向发展,但其实我对南极、对南极科考本身是知之甚少。晚上回家和家人聊到了要去南极的想法。我的家人反应不一。爱人从我的身体情况出发,南极冰天雪地,我生完二宝后2个月就上班了,晚上带孩子睡觉经常一晚上起来几次,身体一直没休养好,去南极身体能吃得消吗?婆婆听了我要去南极,虽然不知道南极是何地,但一听说要去几个月,立马非常担忧,表示当前两个孩子都很小,老大8岁,老二18个月,都需要妈妈照顾,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把两个孩子养好,事业能够说得过去就行了。

面对焦虑的婆婆、关心自己的爱人与顽劣的儿子,步履蹒跚的女儿,我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曾经看过姚晨和马伊利主演的电影《找到你》,其中两个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背景的女人心酸的经历让我久久难忘。作为人妻,我应该考虑爱人的感受;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觉得我义不容辞地需要照顾好我的孩子们;作为儿媳,我能体会得到婆婆已经70多岁,的确力不从心。但是作为一名从事科研的女性,我真的非常想做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很多时候我都感谢我有一份我自己喜欢的工作,能让我从无止无休的家庭琐事中抽离出来使自己在每一天有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没有停止对南极的搜索,在我的脑海里,两股力量在斗争,南极那些珍贵的样品吸引着我,而家人期盼的眼光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我陷入了纠结中。

我很矛盾,但我还是选择去往南极。我的爱人特别清楚,我一定会选择去南极。他虽然话不多,但是他了解我,关心我的生活,也关注我的工作,他在我查阅大量南极资料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搜索关于南极、关于南极科考的讯息,同时也在思量着怎么给我最强而有力的支持。他下载了大型南极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帮我先熟悉南极环境,同时也拉儿子一起看,让他了解妈妈即将做的事情。至今还记得那晚我们三人挤在一起看了第一集,1985年中国在南极建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的经历。

既然已经确定去参加科考,我就开始了各项物资的准备阶段。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原计划有三批队员,第一批队员将于2018年11月2日搭乘雪龙船经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口至中山站,而后再到新西兰基督城的利特尔顿港口接第二批队员到新站,而后海上作业,再到新站接队员到澳大利亚霍巴特送第二批队员,同时接第三批队员上船。我是第二批队员,要12月28日坐飞机到新西兰基督城。但由于科考的仪器、材料、装备等都需要在11月2日之前上船,以随船先走。留给我的时间并不多,我必须把设备和材料准备充分,因为南极可没有淘宝。

在行前培训的会议上我认识了一名大概有50几岁的大姐,来自南极越冬队员集训单位。她在2013年曾经去过南极,持续在南极工作5个多月,这次她又将再次登船,也要5个多月,我心生敬畏。想起极地中心单位的一个工作人员说,他们同事中还有直接从北极飞到南极的。我猜他们一定真正热爱这份职业,才能一直在这里坚守。像我们新站的领队,我觉得他是执行力特别强的牛人,黝黑的面颊,眼睛里透着的尽是刚毅,这样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会是中坚力量。能和这样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幸运。

2018年12月28日是我出发到南极的日子。人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明明非常向往,但是越接近出发的日子,越担心这个日子的到来。婆婆早早把饺子包好,老人家一直遵守着“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老传统,也是希望我此次南极之行能够顺顺利利地回来。看到桌上的饺子,我差点落泪,尽力憋回去了。虽然为婆婆找了个帮手,但我不在家的日子里,最辛苦的还是婆婆。离别总是很痛苦的。婆婆说把女儿叫醒,我说不用了,醒了之后肯定又粘着我不让走,到时可能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虽然还很早,先生和儿子把我送了出来。

临近岁末,天阴沉沉的,寒风夹着潮气,刺骨的寒冷。我身穿着大一尺码的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的队服,在小区门口紧紧地拉着儿子的手,静静地看着先生把行李放到后备箱,然后非常快速地上车,没能敢再直视窗外的先生和儿子,拉上车门的瞬间嘱咐他们快点回家。当车已驶离居住的小区时,我才鼓起勇气回望远处仍然向我招手的先生和儿子。

难熬晕船路

新西兰时间12月29日的下午5点多,我平生第一次登上了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

我的宿舍是两人间,舍友是老极地队员,南极北极都去过几次。船上设施非常完备,生活物品、科研实验室都一应俱全。大洋队的队员可以在船上做一些样品的处理。

2018年12月30日22点,雪龙船准时启航,真正开启了我科考的路程,也开始了难熬的晕船路。没敢再和家人联系,只是给我爱人发了一条微信,让他照顾好两个宝贝。船有点晃悠,我很晕。希望一觉醒来可以度过魔鬼西风带,到达浮冰区。船驶离港口后不久,就明显感觉到了剧烈的颠簸。晚上睡觉时一直能感受到船一上一下在大海中漂泊。纵然这艘雪龙号装载了万吨货物,但在大海中仍然像一片叶子一样渺小。早上起床时特别恶心,稍微一动就吐了出来。我很幸运有一个非常会照顾人的舍友,她帮助我在食堂打了早饭,又拿了一片晕船药。我一直躺着,没有气力,但很饿。老队员告诉我,尽管会吐,但也要吃饭,否则会吐出黄水,到时就要吊水了。于是中午时我坚持着去了二楼餐厅,新站领队坐在远处一直在等着大家,看见我去了一直说我很棒,这时我才知道,好多人都躺下来了,包括很多男队员,我能起来吃饭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雪龙号

下午2点钟有总领队和首席的动员大会,当我准备起身的时候,又一阵呕吐,没办法只能缺席会议。舍友开会回来传达了会议精神,是动员大会,布置第二阶段任务,并且说之后有逃生演习。果然不一会儿就有七声短的汽笛声和一声长的汽笛声传来。舍友说要穿上厚的连体防水服,外加救生衣。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穿上了笨重的衣服跑到三楼甲板集合,结果发现大家都只穿了救生衣,觉得我们俩像个怪物一样好笑。晚上吃饭时又吐了一次,越是晕船就越发觉得船晃得厉害。想起看中国南极记忆纪录片的时候总结的坐船感受,我真算是亲身经历了。“一言不发,二目紧闭,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难受”。

2019年1月1日,是我在船上帮厨的日子。中午等大家都吃好的时候,我坚持帮着擦了桌子,拖了地。通知我下午3点到食堂帮厨,晚上吃好饭再帮整理。食堂的大厨安排我刮黄瓜皮,剥玉米叶子,还有包饺子,因为刚从新西兰得到补给,伙食很丰盛,才知道元旦这一天全体人员要聚餐,要让科考队员在船上过一个难忘的新年。

元旦的夜晚6点开饭。第35次科考的总领队和首席都致辞了。男队员们非常有战斗力,看着他们吃得好香,而我只是可怜兮兮地吃了三个饺子和一点凉拌黄瓜。因为依旧晕船,想着应该大家都吃完再收拾,我就先回了宿舍,但不一会儿食堂管事就来找我帮厨了。我的好舍友看我不舒服又主动先去了。我赶紧坚持着爬起来又过去擦了桌子拖了地,总算完成第一次帮厨任务。

我听我们领队说,他其实也晕,但是来的次数多了,似乎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晕船的感觉。所以就在我晕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其实船上大洋队的队员都坚持着开始了科考工作。大洋队的队员杨老师同时也在操纵吊机采集海水中浮游生物,有几个男队员和他配合。科学考察真是一个团体的活动,必须团结才能完成任务。虽然在船上我也见到了几位女同志,但我深深地感觉到科考中女性科学家的确有非常多的限制。晚上朱老师召集我们企鹅保护区的几个队员又开了一次会,说明了船到新站卸货期间的任务,越来越感觉到新站越来越近,任务越来越紧。

经过了6天的航行,2019年1月5日,随着雪龙船即将靠近新站,我们大家都在为下船到新站作业做着越来越多的准备。我们大部分日常用品就留在船上,只需要把科考相关的物品带下船。由于新站没有港口,队员和货物都需要直升飞机吊运。一个队友告诉我,我会站在一个笼子里,然后直升机把我吊起来。我很恐高,不敢想象这一幕,我说到时我一直闭着眼睛蹲在笼子里。

因为南极是极昼,阳光直接照到船上,马上要下船真正开始科考工作了,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广播通知第一批队员将在8点开始登机。虽然我是第二批队员,但是我早早跑到停机坪等着,亲眼目睹了直升机起飞的过程。觉得很不可思议,我竟然可以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是第二个上飞机的,前面人拽了我一把。我上去后一直搞安全带,但队友说已经要到了。很惊讶,直升机原来这样稳当,我都没感受到起飞就要到了。原来队友是在吓唬我,哪有把我关在笼子里啊。

到了新站,没有想象的那样寒冷,但风的确很大,企鹅服很给力,我没感觉到很寒冷。到了现场,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铲雪,装机,真的是电视中见到的以前大包干时的繁忙场景。吊装机被冰冻住了,大家都集中在吊装机这里铲冰。队长经常过来抡大刨子。有一阵子肖机械师说,吊装机的吊臂不能移动,可能是冻坏了。胡机械师和他弄了很长时间,后来又打电话出去求救了才弄好。雪龙船那边等吊装机弄好后才用直升机把第一批集装箱吊过来。

船上的货物还没运过来,但幸好去年还剩很多余粮,大厨就都找出来。大厨弄了凉的牛筋,雪菜,腊肠,鸡爪,看上去还蛮好看的,但其实都是过期食品,而且碟子碗都是用雪洗的。

晚上和海洋报的记者约着爬了新站附近的小山坡,没敢走远。南极的山好奇怪,连绵不断。我爬上了这个山坡,前面却又出现另一个山坡,都是布满了大石头。心里想着要走这样的路,走上3公里,还是比较艰难的。但站在山坡上,旁边是雪山,下面海天一色,真的很美很美,雪龙船仍然停靠在不远处,可能世界上来这里的人寥寥无几,作为一名女性,我能来到这里真是太幸运了。

我们是住在集装箱里,比我想象好很多。我住的是六人间的另一侧三人间,对面是新站领队和另一位大学教授。晚上有两个极地办的女调研员住在我的三人间。我觉得很开心,因为其实这个六人间隔开的两个三人间只是用布帘子隔开的,对面是男士,还真是有点不习惯。我干什么都是小心翼翼,心总好像提着。

我住在新站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上厕所,厕所距离我住的集装箱有点远,但还好南极是极昼。由于新站队只有我一个女同志,我每次都鼓足勇气敲门,如果里面有人回应,每次我都撒腿就跑,而我在里面的时候,又特别担心外面有人拉门。厕所是很简单的旱厕,还好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蹲过这种坑。由于我们穿的企鹅服是连体的,每次上厕所其实是个大工程。

科考苦与乐

2018年1月8日,我们企鹅保护区的成员终于要出发了。临行前,新站管理员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我突然感觉有点像敢死队。因为来之前,朱老师一直给我打预防针,说路特别难走,3公里的路要走3个小时,所以我很担心走不下来。但其实今年的路况要好很多,地面基本没多少雪,我跟着他们四个人很轻松地走到了我们34次苹果屋放置的位置。我用手机记录了轨迹,3.3公里,走了1小时20分钟。

到了之后,朱老师和夏老师去35次苹果屋放置位置了,距离34次苹果屋营地还有3.5公里。因为朱老师的电池被直升机吊到那边了,放置时间长就会没电,他要抓紧飞拍一次。我们3个留下来负责卸三联箱里的物资。王老师应该快60岁了,还有一个研二的学生。我先把所有的防潮垫,睡袋都晒在了石头上,有的潮了,有些发霉的味道,又把苹果屋的东西归了类。王老师是国内知名的教授,经常在野外出差,他的几个箱子都是学生给他准备的。箱子拆得特别费劲儿,因为估计是国内快递公司给封的箱子,外面木板连着里面木撑,都用非常多的小钉子固定。第一个箱子王老师把外面板子全卸了,然后露出了木撑箱子,里面都是泡沫垫子,泡沫垫子里面是纸壳箱子,纸壳箱子里面又是泡沫,泡沫里面只是一个装电锯的盒子,其实这个盒子没多大,单独拿过来就行了。王老师很环保,生怕泡沫被风吹走,每一步都很小心,最后还利用拆下来的板子,自己用胶带和绳子做了个垃圾箱。

晚上睡在了苹果屋,另外两个比我年纪小的男队友和我一起睡。我下面垫了几层,但还是觉得有点冷,就每个脚上粘了两个暖宝宝,肚脐和后腰都粘了暖宝宝,但就这样还是觉得寒冷。两个队友凌晨3点多才从35次苹果屋那里回来,他们一个晚上没怎么睡,一直翻来覆去,可能太冷了。折腾到早上8点我起来上厕所。保护区就是大野地,还不如新站有旱厕,至少是个集装箱,有个遮挡。我们队员来南极都特别环保,遵循着不给南极留下垃圾的纪律,我们把厕所搭在了一个大石头的后面,用一个矮矮的箱子里套上几个袋子,一个队友提议,如果上厕所就在有点距离的大石头上放个大石头作为暗号。我特意拍了照片留念,一个队友看到照片后特神秘地问我这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其实我应该在照片上插一朵玫瑰做个特效。

苹果屋内部

期盼已久的采样正式开始了。拿了水桶和取水装置,顶着寒风和队友小夏、小许心里特没底地上路了。我不知道南极的湖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国内采样的时候都要几个人配合。走南极大陆的路其实就是左一个右一个地翻石头。南极的石头又大又多,一眼望去看不到边际。当我看到了一个水洼的地方,就让另外两个队友先走了。采完样品后,我拎了拎,太重了,检测仪器加上采样器,有60斤,我背上后站不起来,于是我把样品就放在了采样点,等待队友帮助。因为出来时只带了4个采样桶,只能采一个点,没办法我又折回营地,又拿了八个桶,绑在了包的后面,感觉像是拾荒者,也像在逃难。我回去时顺便又就着咸菜吃了罐八宝粥,觉得非常不错,之后又满血复活地向着企鹅聚居的地方继续找提前标好的采样点。哇,真长了见识,开了眼了,密密麻麻,全是企鹅,大大小小,也见到了传说中的企鹅幼儿园,就是几只大企鹅中间围着好多只毛绒绒的小企鹅。这时有几只贼鸥一直在我头顶盘旋,它们俯冲下来攻击我,我怕极了,不停地用手套轰他们,同时赶紧用对讲机和队友联系求助。小夏是学鸟的,他告诉我在原地不要动,继续用手摇,他马上过来接我。我因为害怕,之前又走了很多石头路,感觉腿都软了,冰冷的天,我全身都湿透了。等小夏到的时候,我一屁股坐了下来。他说附近肯定有贼鸥的窝,大贼鸥是为了保护小贼鸥才攻击我的。他告诉我以后遇到贼鸥攻击让我帮他定位,这是他研究的一个内容。小夏帮我把样品都归到一起。这时朱老师也用对讲机联系我,来接我了。

晚上回去的时候,我几乎是一步步挨到营地的。我们弄了自加热米饭,第一次吃这种神奇的米饭。但由于米粒冻过了,加热完之后仍然非常硬,小夏抢了过去,说他喜欢吃硬的,很耐饿,他晚上还要出去作业。第二次我把米粒拿出来一部分,又用筷子捣了捣,这次很成功,饭软了,吃得很饱,很满足。我是女的,我感觉每天吃饭的问题,我应该给大家安排好。虽然保护区的饭食只有三种,八宝粥,自加热米饭,方便面,我安排一天三顿都不重样。大家在冰冷的小屋中聚在一起吃饭,聊天,觉得特别开心,这是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在南极可能是由于极昼的原因,感觉24小时中只睡最多5个小时就足够了。是个工作狂来的好地方!在南极还有个好处,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天气好,不崴脚,永远不会担心遇到坏人!现在连贼鸥也不怕了。我觉得我到南极真的是劳动锻炼了,回家后一定不会经常再喊累,因为不会有比南极更难走的路,不会有比南极更艰苦的工作环境,不会有比南极更简陋的生活环境。当然也很少会有在南极这里纯粹的友谊和发自内心的快乐!

接下来的几天,天气都很好,我们趁着天好加班加点地取样、作业。南极通常是夜里起风,一般都在八级以上,第二天上午开始变弱。这个晚上的风格外得大,估计十级以上了。我盼着朱老师和夏老师能快点醒来……

早上等到他们醒来的时候,风稍微小了,但仍有八级,吹得人脸很疼。朱老师发现我装耗材和一些仪器的大木箱子盖子被风吹开了,让我清点下是否东西被风吹跑了。明明是木箱子盖上我放了几块大石头压着的。我的一套抽滤器和一个水质检测仪的外套大盒子没了。队友们赶紧沿着风向帮我找。抽滤器在不远处看到了,已经碎了。大盒子在小企鹅湾的角落里被发现,距离罗斯海只有几米了。这次大风让我们之后更加注意要把东西都放好,压好。

连续在保护区工作几天了,领队要我们回去补给,新站的海水淡化系统恢复了,可以洗脸了。下船有一周多了,我还没洗过脸,刷过牙,不舍得用水,带过来的水是喝的。带的防晒也都没用,脸已经完全变成古铜色。

回到了新站,队友们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原来是我们保护区的王老师过生日,他们准备了火锅聚餐。虽然能涮的东西有限,也没蔬菜,但大家不一会儿就开始嗨起来。队友中有很多是当过兵的,他们搂在一起唱“咱当兵的人”,我当时感觉很融入不进去,因为我不喝酒,也不抽烟。听队友说,他们喝到很晚,而且我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在往雪龙船装货的时候都带了酒,一方面南极很冷,为了取暖生热,另一方面这似乎是种文化,一种在南极休闲的方式。

我们准备再次出发到保护区时,大厨给我们带了一大乐扣饭盒的牛肉辣椒酱,一大袋子卤好的牛肉。我们又拿了更多的红牛。总之我们背了好多东西,打算在保护区大干一场。新站的管理员看到那一大盒子辣椒酱的时候说,如果你们都吃了,估计要向随队医生要马应龙了。但其实我们几个战斗力实在太强了,基本1天3顿饭下来就全没了。出发的时候管理员提醒我们,在1月14号以后会变天,可能会下雪。我们见识过几次大风了,已经停工几次,如果下雪,估计路会更难走,科考会更艰难。

30公里外的韩国站的天气预报还是很准,自14号以来,天就一直阴沉沉的,雪终于在1月18日飘下来。真的是瞬间,周围全变白了。因为没有任何地标,如果没有导航是肯定迷路的。石头都被雪盖住了,特别容易崴脚和扭腰。队长通知我们呆在原地,不要出去作业。大风呼啸了两天,大雪飘了两天后终于停了。就在我们决定去采样执行科考任务的时候,队长突然通知让我们集体回站区。我很忐忑,担心是不是新站队员在安装风机或者铺设管道作业时出了什么问题。朱老师凭着多次来南极的经验猜测有可能是雪龙船出事故了。

快到站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在挖掘机旁边指挥的吴副队长。他可是南极科考的活化石,他来南极估计有30次了,曾是雪龙船上的水手长,我看过电视,他曾经受过习总书记的接见。他已年近六十,高高的个子,非常挺拔,鼻梁也很高,被晒得非常黑。他穿着企鹅服正在指挥大家安装风机。从他身上没看出有什么异样。我们很急切地问,“为什么队长这么着急召唤我们回来?”老头儿望着旁边的罗斯海,浅笑,很不严肃地说,“雪龙船就在附近啦,我们要提前撤离啦”。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我们也搞不清楚状况。

直到等到晚饭后,队长非常轻描淡写地说了以下会议内容:

“1月19号15:47分,雪龙船撞到冰山。应急预案启动。雪龙船不能来难言岛接我们了。各位的任务要做调整。野外考察由于雪龙船不能接我们,样品很可能不能带回去。现在岛上物资充足,足够支撑3-4个月,而且意大利站已经派直升机过来询问是否需要物资救援。”

一片沉寂。在那个时候,估计大家都不知道表达什么是最恰当的。撞冰山!看过泰坦尼克,撞冰山太可怕了。保佑船上人员都安全平安。我的舍友!我们下船时把大部分的东西都放在了船上,我的电脑、钱包、家里的钥匙全部留在船上。现在它不能接我们了,我们怎么办?怎么办?进入2月份海就结冰了,就没有船能过来了,难道要在这里呆上一整年等下一次科考吗?

领队最后说,已经和国内通过电话,正积极联系国际救援。会后,大家迟迟不肯散去,科考活化石吴头儿给我们大家讲了很多科考上发生的大事故,听了真的很揪心。他也说,这次雪龙撞冰山,恐怕是最大的事故了。目前不知道船怎么样?人员是否安全。消息都处于封锁状态。我在心里默念,希望雪龙安全。

图片来源网络

就在接近南极深夜的时候,吴头儿的爱人不知道怎么打通了我们的铱星电话,哭得稀里哗啦,问吴头儿是否好着呢?说国内已经报道雪龙船撞冰山的消息了,船的桅杆撞断了,但是人员都是安全的,但雪龙船需要评估。大家终于松了口气。由于我们是新建临站,各种设施不完善,雪龙船直接奔向长城站进行维修了。我们这24人怎么办,还是未知数。

不管如何安排我们,队长说我们要随时做好撤离的准备。虽然是深夜,我们立刻返回保护区对样品及物品进行整理。大概到凌晨5点多,我们终于把所有的物资整理完毕,垃圾装箱,粪尿也都打包准备抬回新站。要离开的时候,我突然抑制不住自己,落下了眼泪。也许这样的苹果屋我一辈子再也不会来了,但在这里我们共同度过了半个月的苦中有乐的科考生活。现在我们因为雪龙船的意外就这样匆匆离开这里,心里的感觉真的很奇怪。但其实我们保护区的队员由于前期趁着天气好加班加点,每个人的任务都已经基本完成了。

我们从保护区回去的路上就接到了领队的电话,说韩国科考船会来接我们到新西兰基督城。韩国船已经离开这个海域两天了,经过与韩国国家海洋局联系,他们愿意救援我们,但有一个要求,就是他们要进行报道,救援了中国24名南极科考队员。得知韩国队会很快来救援我们,队友们的反应很不一致。我是非常兴奋,但有些多次来南极的队员,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觉得无所谓,在这里再越冬也不错。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得到韩国肯定的救援通知,新站队员也都开始做最后撤离准备,比如把所有生活物资埋在雪里保藏,所有机械设备进行拆卸等。我们是1月24日上韩国船的,但其实我们1月22日早上就做好了所有准备。由于外面只留了方便面,所以我们22日、23日都吃的方便面,随时等待上船。在22日晚上的时候,海上的浪特别高,我觉得有7、8米,第二天早上在海边上出现了两个小冰山。我的心都要凉了,我觉得韩国救援船也要考虑自身的安全,海浪这么大,怎么救援?不过可能是老天眷顾我们这些队员们,24日早上的时候海上又恢复了平静,让我们得以上船。

韩国船比雪龙船小很多,只能承载7000多吨物资,所以摇晃地更厉害,晕船更严重。上了船才知道,其实他们只有8个床位是闲置的,为了给我们安排,他们很多房间的队员都打地铺了。上船以后他们特意为我们24位队员安排了每顿半个小时的就餐时间。为了保证食物能够供应到新西兰,他们取消了原来的夜宵。据队友说,我们的雪龙船也救援过他们韩国科考队员。由于到难言岛作业时带的都是厚的科考服装,但韩国船上温度30度,所以韩国的队员们主动借给我们衣服,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南极科考上的国际协助。

在韩国船上,令我非常吃惊的是,他们船上科考的首席是个小女生,非常得秀气,看上去也就30几岁的样子。我们上船后的所有关于科考的事务都是由她管理。虽然船上还是男队员比例多,但是女队员的占比远比我们的雪龙船上高得多。而且他们船上的随队女医生据说曾经越过冬。韩国,在我的印象中,应该女性结婚后就留在家里相夫教子了,怎么也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科考?

2019年2月4日,除夕的夜晚,与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事实上,按照原来科考计划,这一天,应该是雪龙船到难言岛来接我们上船回程的日子。由于过年的时候都是大鱼大肉,婆婆特意准备了一些韩国的小泡菜拼盘。看着这韩国泡菜,很多在船上的场景又浮现在我眼前,因为当时在船上很多队员都晕船,韩国船上顿顿有泡菜,发酵时间长了,非常酸,所以我们队员每次都非常怕见到泡菜。明明是刚下船了才两天,明明下定决定,一年内肯定不吃泡菜,但此时却觉得泡菜很亲切。

“你看这个泡菜和你们船上吃的比较是不是正宗的?”爱人问我。“当然是咱家的好吃”!我给他们分享了科考中我们保护区最小的队员登上韩国船后说的话,“上了雪龙船才知道家里、学校有多好,上了新站才知道雪龙船的好,去了保护区才知道新站的好,上了韩国船顿顿吃泡菜后才知道保护区的好。

“妈妈,下次再去南极,能带上我吗?我最喜欢吃方便面加火腿肠,还有八宝粥!”可爱的儿子说。

听了儿子的话,我不禁自问,如果还有机会去南极参加科考,你还去不去呢?南极科考路途遥远,作业艰辛,但科考中我们苦中作乐,队友们互帮互助,感受到的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别处无可寻到的。队友们经常会说“一次来南极,终生南极梦!”

作者后记

把南极科考的经历写成了一个短故事的过程,仿佛让我又重新进行了一次科考,苹果屋、雪龙船、集装箱、石头路、队友们熟悉的笑脸又都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些画面特别清晰。

正像我在短故事中所描述的,参加科考前我曾经犹豫过,但经历过了科考之后,我为我自己的坚持而骄傲,因为人的一生中真的要做几件值得记录、值得回忆的事情,作为一名女性参加科考将是我一生中最为珍贵的经历。

南极科考中其实一直是男性文化为主流,但随着世界上参加科考女性的增多,现在这种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虽然在科考中女性面临着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但随着科考后勤保障的完善,女性科学家一定会在科考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加南极科考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学习、认识中国极地建设事业的过程。我有幸结识了一批一直奋斗在极地建设中的勇士们,他们大多默默无闻,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才让中国在南极事务中具有话语权,也仅以这篇短故事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