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卷铃到通知书⑦: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

2019-06-24 12:27
江苏

全文共2357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又到凤凰花朵开放的时候,6月9日,全国各地的2019年高考都陆续结束,伴随着骄阳和骤雨,又一批少年迎来了或许是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个夏天。5月29日,《北大青年》发布了征稿启示,面向全体读者征集从收卷铃到通知书之间的故事。推送发出后,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回应,我们在后台和公邮收到了许多来件,或长或短的文字间,书写的是不同的青春,流露出的是相似的怀念。我们希望尽可能完整地呈现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故从6月9日起,《北大青年》将陆续推出《从收卷铃到通知书》系列,与大家共同分享有关青春、告别、等待和选择的故事。

只要向前走,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叮!”高考结束,尘埃落定,我回到了教室。

电影中与同学狂欢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疲惫感。备考时积累的疲惫都在此刻彻底释放,我无力、虚弱地趴在桌子上。一宿不眠,几天的奋战,精力早已消耗殆尽。此刻的我,无喜亦无悲,甚至无暇顾虑所谓的结果。那一刻,除了累,还是累。

疲惫感很快随着时光的流逝消散。我复苏了,睁开眼睛,笔筒上中山大学的照片扑入眼帘。中山大学,是我自小的梦想。我双手合十,向上天祈祷:请上天赐予我上中山大学的机会。

回想高考、回想这三年的高中生涯,我倾尽全力付出了。我想,我还是有希望考上的。拿起许久没碰的手机,我打开微信朋友圈,发了2018年来的第一条动态:“得知我幸,失之我命。”

不知是谁给的自信,我和好友们都觉自己得考得不错。若干天后,恰逢中山大学开放日,我们便一同前往,打算提前踩点。

中大南校园内,郁郁葱葱环绕红色的老房子,开放日涌来的人山人海也掩盖不住它的古朴与宁静。我和好友们一路询问着各类专业信息,一路编织我们的中大梦。我似乎看到,我们在中大红楼下重逢,携手接受知识的洗礼。

6月22日,放榜。我和好友们的中大梦被击得粉碎。

所幸,我的分数还能上一个211,结局不算太糟。但是,我内心仍旧是不甘的,不免感到三年的努力有些白费。魂牵梦绕的中大,在本科期间永远地离我而去。

然而,填报志愿非儿戏。即便忘不了中大,我和家长还是拼尽全力地填完了志愿申请表。8月15日,我收到了A校的录取通知书,即便这是我的第一志愿,但我还是陷入了无边的失落当中。我和中大,终究是错过了。

但我知道,只要向前走,路就会在脚下延伸。我要在A校邂逅一个更好的自己。

后来,我逐渐地习惯了大学生活,也发现了A校的闪光点,但我的中大情结还在。在这四年里,我将不断地向前奔跑,希望研究生生涯可以在中山大学度过。

——2018级考生 浅月

学校与专业之间,我选择了学校

2018年6月24日,下午五点。“全省高考前一千名名单”映入眼帘,我盯着屏幕飞速地浏览,陆续看到了同学的名字却找不到自己,顿时心急如焚。

终于……找到了!身在尖子班却成绩不好的我感到一丝幸运——真的实现了对自己的突破;但位次并不高,与我从未放弃过的理想,北大,恐怕会失之交臂。

6月25日,零点。已经不必紧张地去查成绩,但我还是上网看了一下分数。与预期的基本一致,平静而心安。

之后迎接我的并非等待,而是紧张地进行填报志愿:研究各种材料,查询各大高校信息,参加高招咨询会,不停研究招生计划与往年数据……

“如果你真的想上北大的话,或许还有唯一的一条路。”

经历了激烈的心理斗争,看遍了网上的众说纷纭,受到了其他名校老师热情的邀请,我还是将这条路——报考北大医学部护理学院——填在了第二志愿(前面填了以往分数线更高、录取几率很小的专业)。我不抵触,但也不热爱;在学校与专业之间,我选择了学校。经历若干天,志愿填报总算告一段落。

最大的遗憾是,这条路上并没有在燕园生活的时光。但我相信,北大这个平台能提供无数种发展的可能,而专业不是决定人生的绝对因素;纵使不生活在燕园,也能触及北大的灵魂。

7月18日,下午五点。一同学突然给我发了一条消息:“主任让我告诉你,你被北医录取了——”我给主任打电话,意料之中,真的是那“唯一的一条路”,于是又平静下来。家长群里的喜报与祝贺持久不绝。而我又在等待,等待与录取通知书的相见。这一周,无比漫长。

7月26日,上午十点。

来自千里之外理想之地的信使,终于赶来与我见面了。红色的信封上一个“贺”字热情奔放,绘着优雅的博雅塔。我并没有过于激动,而是平静地拆封然后取出录取通知书:你好,北大,终于等到了你。

经过数次漫长等待,终尘埃落定。——其实,在此之前,我早已等待多年。

——2018级考生 王汇

我的录取通知书迟到了四年

英语收卷铃响起,仿佛是出狱的号角。我记得那年那天的夏日阳光很明媚,不,走出考场时明明刺痛了我的眼。

6月22日的夜,彻夜未眠。抽了自己一嘴巴子确保自己是清醒的:史上最低的分数,在泪水的浸泡下,着实比那天的阳光更刺眼。

我的目标是北大,从三岁时便萌生的想法。而此时,我和她隔了几个世纪之遥远。几乎所有的人都劝我复读,但语文老师却对我说: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

我终于还是背起行囊来到了北京,在一所距离北大不那么远的高校读书。438、628、运通114、特10……公交车联结着两所学校,也一次次提醒着我不要懈怠、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2009年的雪来的很早,在社团秋游的路上鹅毛飞雪,雪后的北大是怎样的美呢?下了车,我便往北大奔去,尽管地面湿滑,但我却无比自由,听着音乐跑跑跳跳,越过铁道,经过清华,一路奔向北大。我喘着粗气到未名湖边,到博雅塔下,到红四楼前,毛绒绒的帽里都汗涔涔了,手套里的五指热的有点发痒,我掏出速写本和钢笔,但终究画不出她的美。

后来,我以系第三的成绩参加了北大的研究生推免选拔,又落了榜。我没有迟疑,放弃其他所有学校和机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考研之路。树叶婆娑蝉声鸣,银杏金黄月华圆,枝干苍虬北风起,吹不散,满腔热血。

如果说高考是团战,那考研就是孤军奋战。日日夜夜,图书馆里唯有知识和孤独相伴;絮絮念念,勤能补拙书本一页页纸张卷了边。

考研那两日的空气是干冷的。在三教外排队等待进入考场时,我仍在争分夺秒复习,冷风无情地穿透了我瘦到90斤的小身板。再也没有写生时的温热,拿着笔记本的手冻得颤抖,我却也放下了执念:备考期间的收获已使我无憾。

最后一门考试,这个冬天酿成的胃病又发作,我提前交卷,狂奔到厕所一通呕吐——这如鲠在喉的四年。

我记得那年那天的冬日阳光很明媚,甚至有点点温暖。

后来,我把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照片发给了语文老师,她说:嘿,你的录取通知书迟到了四年。

——2009级考生 王烨

微信编辑|沈博妍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