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丨电影教育论坛: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人才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9-06-22 10:50
来源:澎湃新闻

6月21日下午,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教育创新论坛:如何培养全球影视创制人才”举行。

不同于通常教育论坛请来一群教育学者来谈教育话题,此次的金爵论坛受邀参与讨论的都是行业者,直接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谈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反推到作为教育者,该如何培养人才。这也是本场论坛的合作主办方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所倡导的 “入学即入行”的教育理念。

《被解救的探戈》《永不妥协》《低俗小说》等影片的制片人迈克尔·山姆伯特(Michael Shamberg),奥斯卡最佳声音设计得主雷斯尔·普克莱(Resul Pookutty),《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袁野等嘉宾分别就工业化体系的构建及人才培养的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随后,制片人、奥斯卡最佳音效设计得主理查德·安德森,《云图》制片人李少伟,阿里巴巴文娱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干超,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艺术总监陈大明等则参与圆桌对话,与主持人、上海温哥华电影院学院执行长蒋为民一起,探讨工业化时代,电影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问题。

论坛现场 图片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

懂得从观众角度出发,热爱是一切的基础

在迈克尔·山姆伯特看来,要想在电影行业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有三点基本素养很关键:第一,要有找到好故事的热情,第二,有对好故事的坚持。第三,有很强的执行力。他同时还强调,对于从事电影工作的人,不论在工业化体系中担任怎样的角色,都要有观众视角的思维。“如果自己不从观众的角度做一个作品创作,你是没有办法提供一个他们所满意的作品。”山姆伯特说。

面对即将要进入电影行业的新人,各位现场专家都认为,绝对的热爱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基础。因为从事电影的工作的确非常的艰辛。

《流浪地球》在制作过程中面临了不少挑战。龚格尔透露,在拍摄期间,剧组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18个小时,而导演郭帆在拍摄的145天中每天只有30分钟到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如果你不热爱,恐怕很难坚持下去。”龚格尔说。

雷斯尔·普克莱同样谈到了热爱的重要性。他表示,印度电影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年200部电影中可能只有15部可以在电影票房方面取得成功,但仍然有源源不断地电影创作诞生,电影的数量也在持续上升。普克莱指出,这背后的动力还是对电影的热爱。“你想让你的故事成为经典,就必须要有一种非常疯狂的精神。”

凭借《白蛇:缘起》获得好评的制片人袁野所在的追光动画,深耕动画领域多年,公司之前的作品也常常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但追光多年来一直秉持着做国内一流动画公司的初心。袁野表示,动画本身的制作特性,已自然地推动中国的动画制作遵循工业化体系。而就目前整体来看,投身行业的人基本还是靠热爱驱动。“一方面,动画制作流程非常繁复和细节,另一方面,中国在动画教育方面专业设定的缺位,使得人才的培养需要持续靠一线的实践积累,所以除了动画相关的专业技能,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也很重要,“这就对综合能力提出要求。” 同时,袁野也提出,动画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要跳出专业本身吸纳更广义的技术人才,“国内可能跨出电影以外和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图象学相关联的这些东西结合,这些专业也是在三维动画电影公司,以及视效公司非常重要的人才储备环节。”

工业体系化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基础实践

圆桌对话环节,蒋为民提到,目前中国的影视类的院校近三百多所,重点大学达到了30所,每一年影视类的专业报考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但很多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却很难进入行业。

针对电影人才普遍的产学脱节问题,安德森表示,电影学院的教育的确可以帮助个人触及到电影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基层开始学习,开始做起。从实践当中学习慢慢往上走,如果没有拍过16毫米胶卷,没当过摄影师,你可能就不知道拍电影真正是怎么样的,你不了解这样的专业知识,就不知道如何做出很好的作品,也就是做电影什么都要懂一点。”安德森说,但想要深入到行业中,适应工业化体系的运转,就应该从基层做起。“好莱坞体系开始运转的时候,是没有专业的电影学院的。”

陈大明认为,对于学习电影的人来说,真正的努力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学校以外。在学校学到的只是基本知识,要在行业立足,还是要通过各种尝试,寻找到自己的定位。

李少伟同样鼓励学生走出电影学院。他直言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可以工作。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了解行业到底在发生什么,将来才能在机会到来时,有能力去选择。

山姆伯特认为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也在寻找一些人才,他们有着创新的精神,有着主动性,他们会自己去规划一些事情,而不是别人教育他们应当怎么做。”

在强调要尽早主动参与行业实践的同时,与会嘉宾也对电影人才的教育现状发表了看法。

干超指出,当下的电影人才培养存在专业分工不明确,专业不够聚焦的问题。

对此,安德森提出,一些大的制片厂,可以与电影学院加强合作,创立如医学生培训这样有章可循的培训体系,这样也会使得学校的教育更加具备针对性,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聚焦,所匹配的工种更加多元化。

除了专业进一步细分化,袁野和李少伟都提及了要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在真正进到制作环节后,基本的制作技术和技巧都是可以学习的,但审美才是决定你能够往前走,能够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才必不可少的。”袁野表示,应充分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多做探索。李少伟则表示,“电影这个技术我觉得大家都同一时间去学都是差不多的了。最重要还是自己个人对审美眼光的培养。”

最后,蒋为民总结,“无论是美国、印度还是中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热爱电影、脚踏实地,具有多元知识结构、有审美素养、同时能够不断去学习和创新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全世界真正需要的影视创制人才的标准。”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