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刊文:直面灾害但不必恐惧,不断巩固敬畏生命的价值共识

特约评论员/北京青年报
2019-06-20 09:16

2019年6月18日,四川宜宾。航拍震中长宁县双河镇,抢险队员仍然在葡萄村8组进行搜救工作。 视觉中国 图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度过了急流险滩,昂首阔步走到今天。我们需要直面灾害,但不必恐惧灾害,在尊重生命的旗帜下,夯实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提升防和治的本领,我们有十足的底气说,这是对生命充满了呵护和敬畏,这是以人为本的生动诠释。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截至6月19日16时,地震共造成长宁县、珙县、高县等区县受灾,受灾人口243880人,因灾死亡13人。

长宁地震牵动人心,最让人牵挂的无疑是震区民众。从救援被困者,到抚慰遇难者家庭;从救助受伤者,到紧急转移安置灾区群众……每一个环节都带着感情,相关部门用心用力,让受灾群众真切感受到温暖。

人常说“灾害无情人有情”,“人有情”体现在哪里?震后半小时,首支救援力量抵达震中;震后一小时,首名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震后两小时,首批市级专家医疗队抵达震中;震后四小时,首批救援物资到位。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可用反应迅速、高效运转来形容此次的抗震救灾。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这是基本国情,无需否认。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并不等于我们无能为力。每一次取得抗击自然灾害的胜利,我们该汲取教训的汲取教训,该总结经验的总结经验,通过制度完善,尽最大努力兴利除弊,保护好公众安全,就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长宁地震发生后,宜宾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4小时不停止地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既发布受灾情况,也发布救援情况,既发布官员行动,也发布受灾群众的状况,各种信息及时、准确而全面,不仅有力满足了公众知情权,更凝聚了人心。政府新闻发布不煽情,在节制中有温度,在温煦中有理性,让人看到了政府部门应有的情怀和素养。

抗震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方方面面。目前人员搜救基本结束,接下来安置受灾群众就是重中之重。据应急管理部消息,从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向灾区调拨的救灾物资,已抵达灾区。目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四川省紧急拨付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亿元,支持长宁6.0级地震灾区政府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此前有消息称,伤员救治方面,国家卫健委已分三批调派医疗专家和卫生防疫专家抵达灾区。震区基础设施修复也在抓紧进行,长宁县通往震中的7条主要农村道路已经抢通,因塌方、滑坡而封闭的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部分道路也在全力抢通。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是此次抗震救灾给世人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

从全力抢通道路,到迅速配备帐篷灯;从安置区群众吃得饱住得暖,到密切关注群众是否感染肠道方面的疾病……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系列措施都发挥了实效,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在长期的抗震救灾中善于梳理总结,在痛定思痛中寻求制度进步,在社会前进中升华治理之道。

对生命的尊重,不只是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抗震救灾中,更体现在制度层面的进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无论防还是治,目的都是筑牢生命安全防线。而防和治,正体现出我们面对灾害的正确态度,即不是被动受裹挟,而是主动有作为,在防和治上多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生命就更有保障。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是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不可稍有懈怠。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我们不必感谢灾害,但是在灾害中我们提升了应对能力,这就是进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度过了急流险滩,昂首阔步走到今天。我们需要直面灾害,但不必恐惧灾害,在尊重生命的旗帜下,夯实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提升防和治的本领,我们有十足的底气说,这是对生命充满了呵护和敬畏,这是以人为本的生动诠释。

(原题为《不断巩固敬畏生命的价值共识》)

    责任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