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寻乌经验”:1/3纠纷诉前化解,法官进祠堂解恩怨

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 通讯员 姚晨奕 刘慧鹏
2019-06-19 16:45
来源:澎湃新闻

过去一年,寻乌法院新收案件同比首次出现止增下降,近1/3纠纷被“挡”法院门外,诉源治理达成实效。

如今,“寻乌经验”已在江西全省法院得以推广并实践:把多数纠纷化解在诉前, 在“人少案多”的困境中走出路子。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早在2018年3月,“寻乌经验”即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要大力推广江西寻乌县法院参与乡村治理经验,将司法服务有机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

时隔一年半,澎湃新闻前往寻乌探寻这一司法创新实践的成效和价值。

“寻乌经验”:案量止增下降,1/3在法院“门外”化解

“寻乌经验”是新时代的“枫桥经验”。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对寻乌法院参与乡村治理的做法作出如此批示。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为有效破解“案多人少”顽症,江西法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将多元化解作为重中之重,将大量矛盾纠纷分流化解在法院“门外”。

乡村治,百姓安。寻乌县地处江西南部的赣州市,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两篇著作,传递了“唯实求真”的精神。

近年间,寻乌法院传承“唯实求真”精神,深度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有效止争、止讼、止访。

数据显示,在全国法院诉讼案件急剧增多的形势下,寻乌法院近年新收案件出现拐点:2014年945件,2015年1317件,2016年1455件,2017年1544件,2018年1531件。

“2018年新收诉讼案件比2017年减少13件,在连续多年案件激增后首次实现止增下降。”寻乌县法院院长徐俊表示,去年法官参与调处矛盾纠纷450起,近三分之一的矛盾纠纷通过提前介入、分流化解的方法被“挡”在法院“门外”。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苗头阶段,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成为寻乌法院司法创新实践的价值所在。”徐俊说。

这一年,“寻乌经验”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要大力推广江西寻乌县法院参与乡村治理经验,将司法服务有机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

不仅如此,在止访效果上,近年来,寻乌法院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较高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8年高达97.6%,判决上诉改判率稳定在0.6%以下。

“实行判后释疑和判后回访制度,预防、管控、杜绝上访,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徐俊说,近几年来,寻乌县没有发生赴省进京上访事件。

“面对案件逐年增长,审判资源少,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还有较大差距的偏远山区法院,只有在诉源上下功夫、在诉前来做文章,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法院参与乡村社会善治之路。”赣州中院院长邹宇平说。

“把多数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在‘人少案多’的困境中走出一条路子。” 2018年初,江西高院向全省推广“寻乌经验”,要求各地法院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特点、有用管用好用的非诉纠纷解决的办法和机制。

16个“无讼村”:“打官司很丢脸”,矛盾纠纷大多就地解决

寻乌县也是中国蜜桔之乡,全县果业面积达22万亩,果品总产量最高峰曾达60万吨。

多年来,该县涉果矛盾纠纷不断,每年多达上百件,对果品营销环境和果业品牌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此,寻乌法院主动开展调研,编写了果品销售合同样本、涉果矛盾纠纷典型案例,从2013年开始,每年印制普法宣传册3万份“送法上门”。

同时,法院还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关于黄龙病蔓延引发矛盾纠纷的调研报告,向果品企业及各乡镇政府发出关于妥善处理因砍伐黄龙病果树引起的矛盾纠纷的司法建议,在政策和决策层面提出参考性意见。

这一作法取得了实效。数据显示,2013年,该院受理涉果纠纷42件,2014年下降至9件,从2015年后没有一起果品买卖合同纠纷诉讼到法院,法院诉前参与涉果矛盾纠纷化解的次数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目前,寻乌已有16个“无讼村”,圳下村是其中之一。刘志华曾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是村里 “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退伍军人、老教师)调解队成员之一。

“我们这里民风淳朴,老表们都不愿打官司,上法院当被告被认为很丢脸。”刘志华介绍,村里的矛盾纠纷大多在当地得到解决,2015年起,更是没有一起纠纷起诉到法院,调解队至今已调解了数十起纠纷。

截至目前,寻乌县15个乡镇184个村(居委会)均组建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民情民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法院还主动与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并建立邀请农村“五老”参与化解纠纷制度,与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纠纷,有效避免大量矛盾纠纷直接涌入法院的困境。

乡村治理样本:法官打破坐堂办案模式,进祠堂解“恩怨”

客家人信奉祠堂文化,认为祠堂是商议、决定宗族、家庭重要事情的地方。寻乌县澄江镇北亭村的主要姓氏有蓝姓、凌姓、邹姓,各自建有自己的姓氏祠堂。

2017年年初,村中邹姓和凌姓两大家族因祖坟重修,引发一场矛盾非常尖锐的纠纷。

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邹姓家族说要把凌姓家族刚修好的祖坟挖了,凌姓家族则声称要把对方的姓氏祠堂给拆了,双方剑拔弩张。无奈之下,邹姓家族以凌姓家族新修祖坟侵占了其林地为由,向澄江法庭提起诉讼。

涉案双方当事人达312人,人数众多。澄江法庭负责人罗云亮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后,没有选择立即进入诉讼程序,而是来到村里,与村民理事会一起入户做工作。

白天村民要干农活,罗云亮就选择晚上夜访农户,每到一家,都坐下来详细倾听当事人的诉求,记录在本子上。谈到矛盾深处,便叫大家“吃茶”(客家方言,意为喝茶)。

不仅如此,罗云亮还特意把调解现场安排在祠堂里。在特殊的氛围中,法官引用客家方言“人情唔怕阔,冤家唔好结”(意为可以多交朋友,仇恨不要积累)等家训,做着两个家族主要成员的思想工作。

最终,原告撤回起诉材料,两大家族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寻乌法院通过运用客家乡土文化,探索出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寻乌经验”,成为江西推行诉源治理构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缩影。

在邹宇平看来,现在的乡村不再是简单的“乡土社会”“情理社会”,而是呈现出熟人社会逐渐打破、支撑熟人社会的道德诚信约束减弱、陌生人社会的诚信尚未建立等多元社会结构。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能够集‘法、理、情’于一身,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对不同的纠纷量体裁衣找到解决办法,达到最好的解决效果。”邹宇平表示,寻乌经验是基层法院参与乡村治理的一个样本,它打破了基层法院坐堂办案,被动应对的程序模式,强化诉前调解、诉源化解,真正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