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不规范地名要治,也要问问当初是怎么出炉的

澎湃特约评论员 斯远
2019-06-19 11:03
来源:澎湃新闻

一场地名整治的行动正在多地展开。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以及海南省发布两份“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引发热议,公示中,诸如6号大院、维兰德小镇、156人文行馆、帝王花园小区等居民区或酒店的名称,因为崇洋媚外、怪异难懂等原因将面临清理整治。

这也是一次针对不规范地名的全国性清理整治。去年年底,民政部等6部委就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要求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公共标志牌该更换的更换,证照信息该变更的变更。

城市地名“大、洋、怪、重”,由来已久。不少大型建筑,甚至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有着奇奇怪怪的样子,也配上了奇奇怪怪的名字,让人费解。而居民小区作为开发商参与城市文化构建的前沿阵地,更是命名的“重灾区”,很少有好好说话的。像西安市列举出来的佳家sport小区、贞观首府小区,基本上代表了小区名称的两个极端,一个是趋洋,以“异国风情”为卖点;一个则是好古,找来王府、御苑、贞观等字眼充门面。

建筑也好,地名也好,都是文化的表现,也都在潜移默化中濡染、塑造、积淀着新的文化。市民每天行走在“拉菲公馆”里,触摸着“皇家园林”的天空,偶或去隔壁“夏威夷海岸”看望朋友,一起到“中央大道”遛遛,在“海德堡酒店”用个餐,颇有些今夕何夕之慨。

地名乱象纷呈,固然与这些年来地产开发主导城市建设与发展有关。地产商本身文化素养的缺失,商业竞争求新逐异的本性,以及一般民众对于洋化、复古风的趋附与代偿心理等,均构成了商业小区恣意取名的丰厚土壤。这是一种社会合力。

事实上,一度,居住小区的洋化、贵族化,是很多人引以为自矜、自豪、自得的话题。生活其间,或许感觉有些怪怪的,甚至很不真实,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这中间牵扯到复杂的消费心理与时代风尚,也牵扯到民众与社会的碰撞与互动、历史与现实的折射与反应等等,不能一概归结到开发商的鲁直少文上面。

不仅如此,一个地名从命名到走上公共标志牌、成为证照信息,其实是经过了一个确认、核准过程的。相关部门完全有能力、有权威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纠偏,并主导、引导地名文化走向更健康的路途。这当然涉及到管理部门对地名的态度,更涉及到管理部门对城市亚文化的态度。也即,对于当下城市地名的种种不规范,管理部门是有责任的。

本来,作为一种日久才见真章的地名文化,管理部门本该从一开始就介入干预,弘扬正能量,强调文化自信,提高地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要让“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出炉。先是监管松懈,悄然放水,继之则采取声势浩大的清理整治行动,未免难以服众。

地名怪异当然应该治理,但“一刀切”的做法也不可取。无论是从清理时限的设定上,还是在清理对象的认定上,都应格外审慎,不得简单粗暴。不能因为仓促改名,让老百姓找不到家;也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另外搞一套奇奇怪怪的地名系统。比如,海南15家维也纳酒店因不规范地名被通报,酒店总部就提出异议,认为既经合法注册,岂能被认定“不规范”?

无论如何,一旦一个地名已经耳熟能详,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改名的成本将会非常高,也会给民众带来很多不便。此外,具体地名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一看到洋名、古名就全部砍掉,也不能动辄设定某种命名禁忌。

事实上,民政部等6部委的《通知》也提到,清理整顿要审慎稳妥,“对于可改可不改的不予更改,防止乱改老地名,确保地名总体稳定”。一句话,地名规范要从源头做起,既要立好规矩,也要有一定的宽容度,尊重社会的创造性。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