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戏剧节”又来中国,两位80后德国导演重构经典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9-06-10 09:05
来源:澎湃新闻

自2016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的“柏林戏剧节在中国”将在今年6月和7月再度回归。作为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柏林戏剧节”以其深刻的戏剧命题、卓著的开放思辨和先锋的表现形式,体现着当代戏剧的前进方向和最高水平。自2016年起,由中德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每年都会从当年“柏林戏剧节”的十部“最值得关注”的作品中评选出2-3部,并于次年出访中国。

今年的第四届“柏林戏剧节在中国” ,将有两部作品先后在北京和上海演出,分别是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的《奥德赛》与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的《夜半鼓声》,两部作品的导演都是德国年轻一代的80后导演,分别以当代视角重释荷马史诗和布莱希特经典。6月18日,《奥德赛》将先后在北京天桥剧院和上海中国大戏院各上演两场。

《奥德赛》海报 上海中国大戏院

《奥德赛》:后戏剧语境下,对《荷马史诗》的重新演绎
位于汉堡的塔利亚剧院是德国最重要的国家剧院之一,他们也是柏林戏剧节上的常客。
2018年,汉堡塔利亚剧院制作的《奥德赛》闯入了评委与观众的视野。
这个多次获得戏剧节“年度剧院”荣誉的顶尖剧院,凭借其驻团导演安图·罗梅罗·努涅斯野蛮有趣的故事创编、新颖独特的当代视角、强烈的表现主义手法、让伟大的荷马史诗走下了神坛,获得了当届 “最值得关注”剧目殊荣。
导演安图·罗梅罗·努涅斯,很多中国观众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如果提起2015年乌镇戏剧节上火爆一时的7.5小时版本《尼伯龙根的指环》,很多观众立刻就会恍然起来。是的,当年的这部长剧正是出自这位年轻的80后导演之手。
导演安图·罗梅罗·努涅斯

而这一次,擅长改编经典名作的努涅斯将带来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奥德赛》。

作为西方文学奠基之作、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数千年来,《荷马史诗》描绘的冒险传奇广为人们熟知和喜爱。在西方世界,无法估量究竟排演过多少相关版本。
但塔利亚剧院的这一版本则是后戏剧语境下对《荷马史诗》的全新演绎,也是一种挑战经典权威的叙事。
全剧是对奥德修斯,这个希腊神话中最杰出人物之一的当代重释。导演选择将实现聚焦于奥德修斯的两个儿子:一对同父异母、对彼此一无所知的兄弟,等待着他们素未谋面、生死未卜的父亲,他们的母亲分别是忠实的妻子和残忍的女巫,他们对这个希腊英雄形象充满好奇,试图挖掘父亲神坛之外的一面。然而,他们对父亲真正了解多少呢?他们听过的冒险和壮举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
导演努涅斯在剧中加入了大量流行文化,卡巴莱歌舞、当代音乐、电影意象等流行文化元素,使得剧目呈现出风格独特、大胆激烈的戏剧格局。此外,导演为此剧创造出一种杂糅斯堪的纳维亚语、北欧语和日耳曼语多种语言的“舞台限定语言”,两位男主演演员托马斯·尼豪斯与保罗·施罗德用这种特有的语言演绎了这部兄弟间的对手戏。
这部剧展示着德国年轻一代导演对“史诗级名著”当代并轻松的演绎,也让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史诗以另一种面貌回到当代戏剧的舞台。
《夜半鼓声》:跨越百年“对谈”布莱希特,两版结局的时代拷问
6月《奥德赛》京沪演出之后,慕尼黑室内剧院的《夜半鼓声》 将于7月在北京登场。
《夜半鼓声》

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是和塔里亚剧院、邵宾纳剧院齐名,是德国三大剧院之一。在世界戏剧史上影响深远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就曾是该剧院的常驻剧作家,他的多部作品在该剧院首演并长期驻演,其早期剧作《夜半鼓声》就是在该剧院首演。

时隔百年,慕尼黑室内剧院的导演克里斯托弗·卢平以当代视角重新将该剧搬上舞台,并在原作基础上加入了不少个性化的解读。
写于1918-1920年的《夜半鼓声》是布莱希特早期的代表作品。跳进跳出的间离法、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标语牌”等叙事戏剧中的典型标志都初露雏形,自1922年在首演起,它的冲击力和社会价值便引发着世界戏剧观众百年来不间断地沉思和探讨。
全剧讲述了一个终于从战争前线回到故土的男人克拉格,发觉家乡正处于变革动荡之中。他前去看望昔日的爱人,却发现她已与大发战争财的奸商订婚。盛怒中,他决定投身革命,而行动前夕,爱人却突然回心转意、前来挽留。一边是失而复得的爱人,一边是迫在眉睫的起义,身处历史洪流与情感漩涡的“小人物”将如何抉择?
导演克里斯托弗·卢平今年33岁,是一个和当年布莱希特同样年轻、探索着更多可能性的新锐。他在该剧首演97年后的今天,大胆地和百年前的布莱希特进行了一场舞台对话。因其强烈的思辨气质和霓虹灯、迷雾、麦克风构建出的超现实舞台效果,这部剧在2018年入选了“柏林戏剧节”十部“最值得关注”剧目。
导演克里斯托弗·卢平

在这一全新版本的《夜半鼓声》中,前两幕采用了1922年首演时舞台设计的翻新布景:布景画风童稚,在大风吹斜的摩天大楼下,遮掩着具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的家。当女演员韦碧克·普尔斯不惜自毁形象,在一段表现主义风格的独舞中装扮成乌鸦母亲时,这个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剪影片先驱导演洛特·赖尼格的作品中。

《纽约时报》评论道:“布莱希特的这部剧作,在导演手中变成了一部令人兴奋得浑身冒汗的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夜半鼓声》将在北京的两天演出两个不同结局的版本,以两种结局重新诠释本剧。一种结局是尊重布莱希特原著,让男主角放弃革命回归家庭;而与此同时,导演的改编版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开放性地给出了另一种结局:登上列车,奔向斗争。
有趣的是,布莱希特当年曾为结局挣扎数年,甚至有传言他对当年的结局相当后悔。如今,当时代与舞台都经历革命,克里斯托弗·卢平给出了两个答案两种假设。尽管如此,这两个版本都以舞台景片被拆除,送入碎木机发出喧闹噪音的场景收尾,为这场跨越百年的“戏剧对谈”拓展更为广阔的讨论空间。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