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思想周报丨丰裕时代的人造匮乏;“绿色浪潮”与右翼民粹

卢南峰、庄沐杨
2019-06-10 09:26
来源:澎湃新闻

【国内】优衣库与丰裕时代的人造匮乏

继星巴克猫爪杯、炒到480元的大白兔奶茶后,上周我们又见证了一场疯狂抢购。6月3日,优衣库与当代艺术家KAWS联名款T恤发售,现场的抢购盛况,被各路媒体自媒体形容为“连环格斗”、“丧尸围城”、“丛林法则”、“太混乱、太残暴了”。“X博士”微信公号站在优衣库塑料模特的视角写道:“在这里,它看着人们狂奔、哄抢、截胡、打架、丑态百出,勾心斗角,最终被扒光并卸掉胳膊。此情此景,即便是再擅长黑色幽默的导演也拍不出来。”

疯抢行动的“始作俑者” KAWS是纽约著名的潮流艺术家,曾与许多国际大牌推出联名时尚品,这些商品的售价动辄高达数千元,相比之下,价值99元的T恤可以说白菜价的时尚品或者说收藏品。加之KAWS宣布这是与优衣库最后一次合作,在“绝版”和“99元”的双重加持之下,疯抢行动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而且,即便完全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是何方神圣,也一样可以参与疯抢行动,毕竟无论什么尺码,买回去就可以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以双倍价格出售,抢十件就能赚到千元,所以这不仅是KAWS粉丝的热潮,也是黄牛党的狂欢。

每次疯抢行动后,知识圈不乏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声音。在“看理想”微信公号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用商品拜物教理论分析这一事件,认为遭疯抢的优衣库,是大众被轻易奴役的欲望。在消费主义繁盛的时代,人们购买商品不再是因为需要它,只是占有和享受购物带来的心理体验。购物的狂欢中,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看似都曾是商品的主人,而实际上却都成为了商品的奴隶,成为了商品的敬拜者。

澎湃新闻署名“戴桃僵“的文章具体分析了商家采用的饥饿营销手段,以及推波助澜的媒介奇观。该文认为,通过赋予商品以稀缺性以刺激消费的手段在消费品市场上屡见不鲜,限量、限时和配货都是饥饿营销的常用手段,也成为成为品牌扩大自身影响力,增强自身附加值的常用手段。而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介的发展扩大了饥饿营销的实际效果,进一步制造了所谓的“媒介奇观”。优衣库的抢购者可能有许多是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黄牛”而非真正的消费者,但当他们被呈现在网络图片和小视频中,其实际身份和行为动机变得不再重要,整个事件变得充满戏剧性,所有被记录者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这些媒介奇观本身也成为了被消费的东西,满足所有观看者的心理匮乏。而反过来,奇观的生成继续刺激新的商品生产与疯抢行动,资本基于奇观获得扩张的重要平台。

对一件衣物的消费转化为文化的、心理的、意义的消费,薛芃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写道:“优衣库的99元T恤打破了这个KAWS的价格神话,某种程度上来说,疯狂抢购的人们不只是图便宜,更是希望找到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也是品位和圈层划分的一个符号。”

近几年,这种认同消费越来越以“IP”的具体形式呈现。在优衣库抢购事件中,KAWS就是这个IP。“刺猬公社”微信公号署名“骆北”的评论认为:“只是多印了一个形象,一件普通T恤的销量就能翻几十甚至几百倍。……这几年,不管哪个行业,都在走IP化的路线,IP符号简单可辨识,可以直接代指某种精神、审美和价值观,对其有认同感的人会有十分强烈的消费欲望,‘商品-IP-消费者’是比‘商品-消费者’更稳定的抵达路径,从商家到IP合作方到消费者都认同这条路径,且屡试不爽。……现代社会的各种媒介形式都在不遗余力地加深人们对这些IP的认知度,尤其是这个IP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这是更根本的东西。”

换而言之,人们也逐渐放弃了对自身理念和情感的主动表达,习惯了用一个接着一个的IP,来进行价值的确认、品味的呈现和情感的宣泄。这也是一个丧失自身的主体性而屈从于权威的过程。

IP自身也处于膨胀扩张之中,不断击穿圈层的界限,追逐更大的受众市场。优衣库方面曾将与KAWS的合作评价为“大力拓展了潮流和创作的民主化”。而界面新闻的评论认为,疯抢的优衣库背后是IP在时尚界的通吃运作。虽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KAWS是谁,但这并不妨碍购物者知道KAWS与其他国际大牌的联名商品售价高达数千元,而优衣库只卖99元。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抹平了奢侈品牌与平价时尚品牌的消费差异,透露了IP希望在奢侈品市场和大众市场进行全方位传播,或者说全方位收割。

面对宰制性的消费主义逻辑与大行其道的IP热潮,澎湃新闻的一条评论展示了以戏谑对抗荒谬的姿态:“买到的人现在已经不敢穿了,怕被别人以为是爬卷帘门买来的。”

【国际】反思“绿色浪潮”与右翼民粹主义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欧洲议会选举中,一股“绿色浪潮”(Green Wave)悄然席卷了欧洲。绿党,一股在过去各国的政治光谱之中居于边缘的势力,成为了这次选举的一大赢家,而对于绿党和许多关心欧洲政坛的人士来说,这一股绿色浪潮都来得相当意外。在《德国之声》看来,这场选举可以被归纳为是绿党和民粹的胜利。主流政党在各地区的挫败,右翼民粹势力的步步紧逼,以及“莫名其妙”的绿党异军突起,让已经尘埃落定议会选举相关议题继续发酵,在过去一周,不少媒体依然在讨论这场选举所反映出的种种现象,并进一步反思左翼政治和民粹主义对欧洲政坛的影响。

所谓绿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政坛。一般认为,1972年成立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团结组织”是第一个带有绿党色彩的政治团体;此后在澳大利亚的邻国新西兰,一个叫做“价值党”的政党成立,不同于塔斯马尼亚团结组织建立初只在塔斯马尼亚州活动,价值党是一个全国性的、带有绿党印迹的政党。几乎同一时段,在欧洲的瑞士(1972年)以及英国(1973年),也有相似理念的政党相继成立。第一个以“绿党”为名活跃在政治舞台的则要属德国绿党(Die Grünen,即“绿色”),这个成立于1980年的政党在党纲上带有环保主义的痕迹,他们反对环境污染,反对过度使用核能,同时也高举和平主义的旗帜。

在此次欧洲议会选举中,德国也是各国绿党战绩最为彪炳的地方,绿党在德国一共谋得了22个欧洲议会席位,而纵观整个欧洲议会,各国绿党组织一共拿下的议席数量则是67个,较之当前的议会席次多出了15席。各国主流政党,无论属于什么立场,都在这次选举当中遭遇到了来自绿党阵营和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挑战。在法国,绿党获得了7个议席,位居该国第三;而在英国,绿党获得的议席要多于当前执政的保守党,仅次于工党;此外,绿党在爱尔兰的表现也相当不俗。可以说,至少在西欧国家,此次欧盟议会选举中,绿党是最为亮眼一股势力。

当然,这股绿色浪潮之所以亮眼,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过去他们过于边缘化。按照《卫报》的说法,过去的绿党就像是一群“边缘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于环保议题的主张,以及其他政见,在一般民众看来都处在一个难以企及的位置上。但此次选举的结果,也让观察人士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议题对于现实政治的影响,这些的确反映在了选票上,Slate的一篇评论文章就将绿党的崛起归结为是年轻选民对于气候变化的关心,环保议题开始正在真正成为政党政治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和《卫报》的评论一样,这篇文章同样将绿党的崛起视作一场“安静”的变革,因为绿党的崛起也势必对主流政党组成的欧洲政坛格局产生冲击,再考虑到各国绿党内部意识形态并未局限于单一的左翼或右翼话语,绿党的崛起,对于左右两翼阵营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同样高度肯定了绿色浪潮的影响,甚至称绿党的崛起远比右翼民粹主义在此次选举中的成功更为重要。文章认为,绿党此番崛起,是对欧洲传统保守派政党和社会民主党势力的极大冲击;而环保议题,尤其是碳排放的相关议题在未来或许会更进一步地同民主价值观念产生关联,并敦促各国能源政策和工业生产的转型,这之中也将伴随着各方势力一轮轮的角力。不过《卫报》在报道中也援引了一些观察人士的观点,表示这场选举最多表明绿党是在西欧各国有一定的影响,在欧盟其他国家,右翼民粹主义或许才是更需要担心的对象。

右翼民粹主义被《德国之声》称之为主流建制派政党“共同的敌人”。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打击的多是走中间路线的主流政党,在法国,马琳·勒庞率领的国民联盟力压总统马克龙所属党派,夺得最多议席;而尽管英国脱欧前景未定,但法拉奇所在的脱欧党则是英国得票率最高的政党;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意大利。而中东欧选区更是右翼民粹主义的地盘,奥地利、匈牙利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分别是各自选区的最大赢家,这股势力在欧洲议会的登场和集结,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欧洲政坛的走向。

《纽约客》的评论称此次选举,随着右翼民粹主义的领先,欧洲开始陷入一种不安的、脆弱的情绪之中,加上绿党的蹿升,欧洲正处在一个破碎的边缘,这意味着欧洲政坛格局或许将不再稳定。《纽约时报》直接称这场选举让欧洲开始走上对抗右翼民粹主义的前线阵地,例如意大利的右翼势力正在借对反移民议题的操作,煽动民粹主义。报道认为,这次欧洲议会选举就像一场民粹主义者的竞赛,并指出这种现象已经带有明显的全球色彩,而右翼民粹主义者在议会选举上的表现,会进一步加剧民粹主义在欧洲政坛和社会的蔓延,类似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那样的强硬政治人物,在未来的欧洲可能不是什么个例。

欧洲动态(EURACTIV)则刊文讨论了右翼民粹主义势力在选举过后的能量到底能有多大,文章表示,目前来看亲欧洲势力依然是欧洲议会中的主流,但这些老牌建制派或主流派在接下来进行相关事务决策时可能会面临更为复杂的难题,右翼民粹主义者的存在难免会在难民等议题上进行杯葛。而右翼民粹主义尽管在议会选举上有着如此突出的表现,但在欧洲议会这样的平台内大展身手或许并非是他们的唯一目的,议会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可以大声喊出诉求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他们将各自的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再度反馈到各国的支持者那里,巩固势力并进一步推进右翼势力的扩张。

左翼媒体《雅各宾人》则刊文反思了德国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文章表示,已经脱离了群众的社会民主主义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借助中间偏左的立场谋得了主流党派的地位,并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但这场选举或许已经开始宣判社会民主主义——至少在德国——的死期将至。社民党如今在德国已经不是工人阶级最为认同的政党,而其中年轻一代更是开始将希望寄托在绿党之上,如果社民党不再好好反省自身的处境,或许终有一天,这个主流大党会被持续边缘化,直到不复存在。著名学者齐泽克则将右翼民粹主义崛起的矛头对准了欧洲疲软的“自由主义”势力,并表示需要将自由主义放置在尽情批判的境地之下,建立起泛欧洲的左翼政治(pan-European left),才有可能真正抗衡日益强大的右翼民粹主义,然而这要如何做到,或许也是欧洲左翼势力需要好好思考并付诸实践的。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