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尾中华鲟放流长江口,系2010年来规模最大一次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2019-06-06 18:24
来源:澎湃新闻

一尾等待放流的中华鲟和部分胭脂鱼。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2018年至今,长江入海口未监测到中华鲟幼鲟。

这意味着,过去两年,野生中华鲟有可能没有在长江流域产卵,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情况堪忧。

6月6日,主题为“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共享乡村振兴之美”的2019年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口水域举行。

活动中,共放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178尾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7万尾。该活动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崇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承办。

等待放流的中华鲟。陈佳晨 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放流活动中获悉,中华鲟是洄游鱼类,每年春天开始从东海洄游至长江中上游繁殖。次年春天,幼鲟顺着长江而下,游入大海。每年,中上游监测中华鲟繁殖情况,长江口上海段监测中华鲟幼鱼情况,以判断上一年是否有幼鲟出生。

近年来,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出现不连续趋势。

有关科研机构监测显示,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未在现有唯一已知产卵场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仅2016年秋季在产卵场监测到自然繁殖活动,专家一致认为,这意味着自然种群濒临灭绝危险。

而上海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6年在长江口水域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幼鱼,印证了2013年和2015年未发生自然繁殖的事实;虽然2015年在长江口监测到大量的幼鱼说明2014年发生了自然繁殖活动,但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至今仍是个谜。

换句话说,自2013年首次未监测到幼鲟活动至今,长江口除了2015年大量监测到中华鲟幼鲟活动,但不知繁殖地点外,其余年份,要么没有监测到,要么监测到的数量极少。而2018年至今,长江口上海段尚未监测到中华鲟幼鲟活动。野生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放流现场。陈佳 图

澎湃新闻记者现场看到,6月6日放流活动中,此次放流的中华鲟最大个体2米,是自2010年以来长江口放流规模最大的一次,均携带PIT芯片、T型标、锚标等体内体外标记,部分使用可脱落式卫星标志,开展放流跟踪监测。放流胭脂鱼为历年单次放流数量之最,为加大对放流胭脂鱼的跟踪监测力度,对1.5万尾胭脂鱼采用T型标记,是历年胭脂鱼单次放流标记量最多的一次。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透露,2019年,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二期即将动工建设,将打造长江旗舰濒危物种的生命方舟,建设国际标杆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基地。

此外,自2004年以来,上海市连续开展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对长江口的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中华鲟放流效果评估,建立中华鲟放流技术规范体系,开创了设施放流的先河,取得了较好的标志信息回收效果,经过放流前的强化驯化,放流中华鲟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放流成效明显。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放流活动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绿色生态名片。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