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上博修文物”:画芯善补精全,残木拼出宝座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陆林汉
2019-06-07 07:06
来源:澎湃新闻
上博非遗项目展示活动现场。编辑 陆林汉(02:49)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呈现了故宫文物修复者的工匠精神,而另一个文物重镇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者又是怎样的面貌?

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活动。位于龙吴路的“文物医院”——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40名通过公开征集的观众来到现场,近距离了解6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会流传数代的文物修复和复制技艺。

青铜器修复现场(上海博物馆供图,下同)

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和复制方面具有深厚底蕴,早在1958年即设立了文物修复工场,下设各材质文物的修复与复制工作组,是国内最早成立此类部门的专业机构之一。工场内荟集了当时业内最顶尖的专家,他们的精湛技艺通过馆内一以贯之的师徒制得以完整地传承至今。几经调整之后,2015年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成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据介绍,上海博物馆目前共拥有6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古陶瓷修复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青铜器修复技艺”于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代家具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和“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于2018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海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

当天活动中,40名观众分为两组,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领下,依次参观平面类非遗技艺和立体类非遗技艺展示,聆听上博文物修复师与复制团队成员的讲解。

古画修复:从高手辈出到奠定修复技艺的海派风格

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书画装裱。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记载了关于装裱的一些见解,宋代趋于成熟,到达一个顶峰,明清两代以后古画装裱和修复技艺就在民间广为传播,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形成了苏帮和扬帮两个非常著名的修复风格的流派。

上海开埠以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收藏家在上海云集,吸引了苏帮、扬帮的顶级装裱修复师在上海开裱画铺。1960年,上海博物馆成立修复工厂,在上海地区裱画铺的顶尖老师傅中间选了十六七位作为上海博物馆第一批的书画修复师,奠定和形成了后来上海博物馆的书画修复风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博物馆的古书画装裱修复可谓高手云集,乃至于后来故宫博物院的很多裱画师也是从江南一带的苏扬两帮流派里出来北上从事书画修复。

据上海博物馆古书画修复师褚昊介绍,上海博物馆的古书画修复室承担着上博书画的装裱和修复工作。古书画修复主要分为洗、揭、补、托、全五道工序。今天的社会公众开放日,上博古书画修复团队完整展示了清洗画芯、揭除旧褙、补缀残缺、小托画芯、全色接笔五大工序。

书画修复师在清洗画芯

清洗画芯是书画修复中的第一道工序。上博的古画修复师当下正在清洗的是一件馆藏三级品——清代吴让之的书法对联中的一条。据介绍,他们前期要先对这件作品做检测分析,发现霉菌比较厉害,并做完杀菌工作。清洗的目的是把画芯上的灰尘、虫屎等痕迹清洗掉。

清洗画芯的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修复师的眼睛不能离开画芯,时刻关注画芯上墨迹和色彩的变化状况。

清洗完画芯之后将画芯置于案台上,面朝下,背朝上,就要开启第二道工序——揭除旧褙。褚昊介绍,中国书画的立轴其结构一般会分为画芯、命纸、覆背等,揭除旧褙就是要把旧裱上的三层结构揭掉,只保留画芯部分。紧托画芯的那一层是很重要的一层纸,古代称其为“命纸”。

书画修复师在修补画芯

揭除旧褙以后如果画芯有破洞,接下来一步就是补画芯。画芯上出现蛀洞或破损,就需要做口子,再把选好的补纸用浆水围绕着口子边上一层浆水,找最接近的材料把画芯补平。

第四道工序是“托”,把画芯和托纸(命纸)粘合在一起,这道工序比较关键的是命纸的制作。古书画会残留一些历史痕迹,所以命纸需要做旧,做旧的程度和原来画芯的底色相接近。这道工序的关键刷鬃刷的力度一定要拿捏到位,“新进来的学徒在墙上练鬃刷手感最起码要两个月以上,手腕的力度才能控制好。”褚昊说。

最后一道工序是全色。破洞的颜色补得要和周围画芯的颜色一样。画上有缺失的地方,要根据原作把画意补全。

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发展,上博古画修复形成了“画芯善补精全,绫绢宽料整挖,配色和谐高雅,裱件平柔洁净”的古书画海派修复技艺风格。

古陶瓷修复

古陶瓷、青铜器修复:可鉴别修复、3D打印技术是趋势

古陶瓷修复技艺工序主要包括清洗、粘接、补缺、打磨、上色五大步骤,其难点在于如何使补缺部分上色后达到和原器浑然一体的效果。

古陶瓷修复师卜卫民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以后到博物馆参观,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经过可鉴别修复后的文物,希望公众到时候不要认为不好看。所谓的可鉴别修复是相对于完美修复而言,过去的修复理念从文物价值和审美角度来考虑,会希望把文物修复得看不出瑕疵,但是一些化学成分的使用,对文物本身会造成二次伤害。随着修复理念的改变,文物修复师们更多的从文物本身角度出发,可鉴别修复将会是以后的趋势。

经过可鉴别修复的陶瓷文物,远看是完整的,细看经过修复处是可区分,但是它符合修复的最少干预原则 ,是出于对文物本身保护的需要。

青铜器修复

青铜器修复师张珮琛在上博修复青铜器已经20余年。他正在修复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兽面纹䑝。这件器物的上半部分是完整的,下半部分的三足是用3D的树脂打印出来的。

“我们最终会用金属打印的方法将它补全。”张珮琛说,“这件器物收藏在博物馆很久了,它原来只有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残缺,但因为找不到它足部的依据,一直没有修复。很巧的是日本神户的白鹤美术馆收藏有一件一模一样的器型,我们以此为参照物就可以进行修复了。”据悉,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工序最为复杂,包括清洗、拆除、去锈、矫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纹、铸造、打磨、补色等十余个步骤,每个步骤均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古家具修复师马如高向公众展示古家具修复技艺

古家具修复:200残木拼出清代紫檀宝座

一进入古家具修复室,参观人群中就有不少人对古家具修复师马如高非常熟悉,因为他是“上海工匠”人物。

马如高1982年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学习制作木器和雕刻。1994年进入上博至今,是上海博物馆第四代古家具修复师。他的师傅朱福贤2008年从上海博物馆退休,而他自己也曾收过5个徒弟,不过1个入门一星期就放弃了,3个转行了,如今只带着一个小徒弟,师徒二人承担着上博古代家具和古代漆器两个项目的修复工作,他说他们的队伍还要再扩大。

他曾花了8个月的时间,将一把“散了架”碎成200多块木头的清代紫檀木雕龙纹宝座恢复原样,现在仍在上博的家具陈列馆内展示。

此外古家具修复室内正摆着一张大椅子,是他正在修复的清代银杏木雕龙宝座。据称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曾经坐过这个宝座。“它残缺的地方比较多,包括左边的龙头缺损了,之后要补上去,扶手两边的龙头也没了,侧面的压板都缺了,整个修复过程需要6个月左右。此外如果有时间的话还要做旧。”马如高说。

据马如高介绍,古代家具修复技艺主要工序包括清洗、拼接、补配雕刻、打磨、做旧、组装以及修复后的定期上蜡保养等。每一道工序的执行都建立在对文物原工艺、原材料和原造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力求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古代家具的原貌。

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向公众展示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

此外,本次非遗技艺展示还包括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古籍修复技艺、参观书画修复用纸制作工坊和陶瓷类文物复制工坊。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是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运用该技术印制的复制品对原作的还原度极高,尤其利于书画文物的研究和保护。上海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该技术力量的博物馆,团队成员展示了拍摄、修版、制版和印刷四道纯手工工序。古籍修复技艺的展示包括揭开书页、破损拼接、喷水倒平、折页、修平、打磨、函套修复等工序,破损古籍纸张往往十分脆弱,除了细致入微之外,无损科技检测、科学修复也是上海博物馆古籍修复的特色。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