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 建议中国加入CPTPP

Peter A. Petri
2019-06-06 15:28

美国在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之后,其余11个亚太国家达成了新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亚太贸易提供最新规则,但CPTPP并不包含亚太地区的中美两大经济体。新的CPTPP吸引了中国在内的其他几个贸易大国。中国加入CPTPP将给中国和其他成员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CPTPP每年可为全球带来约1470亿美元的收益。如果中国加入CPTPP,收益将翻两番,达到6320亿美元。

但要加入CPTPP,中国必须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应对复杂的挑战,例如国企进一步透明化、知识产权保护、减少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减少对电子商务和跨境数据传送的限制、禁止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差别对待。过去,中国不愿做出这些改变,但现在面对经济压力,CPTPP要求的改革可以从长期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稳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CPTPP成员身份为中国提供塑造全球创新经济的机会。

中国加入CPTPP不仅能缓解中美关系的紧张局面,也会使中国的外向型改革更具活力。实际上,加拿大、日本、越南和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利用CPTPP的要求,推动各自的国内经济改革。另外,加入CPTPP将使中国在贸易方面接受许多突破性条款。CPTPP在要求中国遵循外向型改革和全球规范的同时,能为中国提供塑造全球创新经济的机会。

首先,CPTPP为中国改革提供了国际框架。CPTPP已经成为亚太地区贸易政策的主要驱动力,CPTPP旨在解决国企补贴、知识产权保护较弱和强制性技术转移等问题,这些都有利于解决中美贸易争端。若缺乏这样的框架,中美谈判只能将重点放在中国的“采购清单”上。CPTPP的内容已经经过多年谈判的讨论,能够在当前中美谈判中发挥作用。

中国可以在加入CPTPP的进程中,履行CPTPP规则,与美国在相关条款上达成一致。CPTPP伙伴能够监督和敦促协定的执行,如果中美都成为成员国,那么双方将会从各自让步和共同执行中获益。

如果美国无法接受协议,CPTPP成员国身份也会让中国从经济开放和与其他伙伴的关系中获益。近期中美谈判中提到的机制,与CPTPP中的内容类似,例如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竞争中立的要求。这些改革得到许多专家的支持,他们认为这将对中国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创新领域。

其次,中美贸易争端提供了中国加入CPTPP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原因。通过采纳CPTPP的规则,中国可以应对美国对其的批评,还可以对市场准入做出具体让步,包括低关税和对美国产品的特殊采购。加入CPTPP后,中国将进一步开放经济,减少与其他伙伴的主要贸易阻碍,帮助中国改善与亚洲邻国和美洲国家的外交关系,构建开放的地区体系。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先进的贸易规则会为多边体系提供必要支持。中日韩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紧密的经济关系可以缓解地区政治局面的紧张,提升东亚在全球的影响力。

对于是否加入CPTPP这个问题,中国需要做出艰难的决定。知识经济、服务贸易和投资等核心元素在中美摩擦中非常突出。CPTPP包含严格的执行条款,成员国必须有效执行。

中国会发现CPTPP的这些条款具有挑战性,有些条款主要针对中国的政策,如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投资规则、电子商务、劳动者权益、市场准入等。中国的加入也可能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对,他们担心中国对他们的市场构成竞争。

总之,中国加入CPTPP的过程不会轻松。

对于中国成为CPTPP成员国的具体影响,中国加入CPTPP后将会在内部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关系,使其他成员国的贸易转向中国。从出口方面来看,中国在电子、机械方面的出口会增长迅速,而在进口方面,服务业的进口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结论

CPTPP已经开始重塑亚太贸易格局,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将会使CPTPP进一步扩大,形成良性循环。多个经济体已经表示愿意加入CPTPP,中国也发出了愿意加入的信号。中国采纳CPTPP规则将产生全方位利益,缓解中美紧张关系。CPTPP会推动中国继续坚定开放政策,促进贸易多元化,稳固其市场经济地位。

当然,中国加入CPTPP需要长期复杂的计划。如果中国要遵循相关条款,那么就必须开展大范围的改革。同样,CPTPP的现有成员必须适应重大改变,如果处理得当,中国的加入将会带来各种好处。日本、其他CPTPP成员以及美国的许多观察家预计美国最终会重回CPTPP。中美政策与CPTPP规则相一致将会有力地提升该协定的经济和地缘政治重要性。

( 作者Peter A. Petri系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Michael G. Plumme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本文为原作“China Should Join the New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摘编。以上内容经授权转发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智库网)

    责任编辑:柴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