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画派“小染匠”丁托列托绘画中的戏剧、建筑与肖像

卢浮宫博物馆
2019-06-06 09:01

丁托列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画家,和提香、委罗内塞并称为威尼斯画派的“三杰”之一。

为纪念丁托列托诞生500周年,不少博物馆,例如卢森堡博物馆、纽约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前后均策划了一系列展览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丁托列托,1518年,出生于威尼斯,1594年,在威尼斯去世。

丁托列托,原名雅各布·罗布斯蒂(Jacopo Robusti, dit il Tintoretto),是文艺复兴晚期、巴洛克初期意大利画家。他终生在威尼斯生活,既是矫饰派的代表,也在晚年画有巴洛克风格的作品。

«自画像» ,创作于1588年,藏于卢浮宫

他从年轻时就确立的箴言:“兼融米开朗基罗的线条和提香的色彩”。本人偏爱古代神话和圣经中的奇诡或爱情故事这类题材。他画画很快,并且我们仍能在很多作品中看到他的打稿线条。他画中的“笔触和线条”效果明显:笔触更自由,线条更被强调。

«对于米开朗基罗的“白天”雕像的重塑模型的临摹» ,藏于卢浮宫

由于父亲从事染布工作,因此丁托列托的小绰号便是“小染匠”。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励志的”,通过自己的艺术造诣改变了自己的社会阶层。这一经历的可行性也和威尼斯的政治社会背景有关,当时的水上之城没有大家族的独裁统治,也没有王室后宫的极权,因此没有极度显耀的赞助保护人,所以缺少超大型的订购,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市场相对而言更加“自由”化,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普通订购的百家争鸣,或者艺术家画想要画的,然后拿去卖。

拥有野心的丁托列托想要在业界立足自然要增加曝光率,提高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市场的价值,并且提升技艺。他渴望接到富有贵族们的室内装潢装饰类的订购,这些工作可以使他施展才华而得到更多的资源。丁托列托十分具有商业头脑,懂得运用市场营销策略。他有时候也会在市场上降价卖画。

传闻他师从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但是由于丁托列托的过人才华导致了提香和他师生关系的破裂。丁托列托的职业生涯主要在威尼斯展开。他虽然没有那些常年游历的画家的体验,但是经由和同行、藏家等的交流学习,他受到诸多影响。

他最早的时候看到了矫饰主义的兴起,遂而对这种强调线条弧度,人物姿态婀娜和光效明显的风格产生了兴趣。

«浴后的苏珊娜» ,创作于1550年,卢浮宫藏品

画作«浴后的苏珊娜» 的主题取材于旧约圣经,但以理书第十三章,美丽的苏珊娜在沐浴时遭到两位意欲侮辱她的老者的偷窥,故事中的苏珊娜在面对老者的胁迫时坚决不从,而被认为是贞女的典范。这个故事在一千零一夜中也有相似的描述,这里的苏珊娜是在花园中祈祷的时候遇到了好色之徒。

画中的光主要照在了苏珊娜的身上,可见她莹白的肌肤、丰腴的身体和婀娜弯曲的体态。如此的形体展现的正是矫饰派的美学。她转向观众的脸蛋双颊嫣红、直视的眼光无辜又诱人,以及卷曲和飘下的细丝金发强调了这种女性美。苏珊娜正被仆人包围着梳妆,左边的蓝裙仆人轻梳苏珊娜的秀发,另一边的红衣则正在替苏珊娜“美足”,三者构成的斜线构图使画面很灵动,和右上角窥视的两位老者的姿态形成对比和呼应。苏珊娜集中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此外,自然景色也是画中的重要因素,显暗的不同绿色也参与衬托主人公的圣洁美。自然中还有小动物的出现,显得画面很丰富。

丁托列托的创作依托于多种艺术媒介,他最常画油画和铅笔画,也参与装饰建筑内部。

“戏剧,建筑,肖像” 是丁托列托受到的影响和自我内化推陈出新的三个关键词。

1442年到1565年,威尼斯的戏剧团体有多达五十多个,很是流行。社会各层都被这种文化所影响,剧院对于室内布景毫不含糊,有不少年轻艺术从业者参与到剧院布景这一行业之中。丁托列托便是其中之一,也正是这一经历使他首先对平面画布上的构图尤为敏感,他的构图常常有剧院内景般的空间感;其次对画面的光影十分重视,较强的明暗对比让他的创作呈现出一种时间定格般的戏剧性。

为了使他画中的布景得宜,点明并衬托主题,他使用一种特殊的创作方式:在绘画前制作场地的微模型,并用蜡或者泥土制作人物,然后通过对模型的“摆弄”来研究光影效果。

«罪恶边上的维纳斯们» ,认为是丁托列托所作,藏于卢浮宫

丁托列托对建筑也很感兴趣。他见证了威尼斯当时的建筑革新。他颇受建筑师塞巴斯提安·塞里欧(Sebastiano Serlio)的影响,后者曾出版了一部关于建筑营造的书籍(l’Architettura),大量的插图使得后世能够通过文字和视觉去了解一个建筑的本质和外在。来自佛罗伦萨的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也是丁托列托熟知的一名建筑师,桑索维诺具有装饰性的建筑设计给予了丁托列托不少灵感。在丁托列托的画中,尤其是宗教画中,背景里的建筑很值得推敲。

«天父,两位善和教堂的两位神父» ,认为是丁托列托所作,卢浮宫藏品

他的肖像风格独特,容易辨认:深暗的颜色且少装饰的背景和通常侧四分之三脸并望向画外的人物。他的技艺非常娴熟,善用细小短促的笔触,使它们相依,上下叠加,而把人物的神态、脾性都描摹出来了。背景的整块暗色和人物脸部描摹肌理和微表情的短线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这样的画面设置效果各异,有时候似乎是将人的孤立感表现了出来,而有时候却是权力地位的强调。

当时的威尼斯有不少人对如此独特的肖像画感兴趣,因此皆有画肖像的机会,丁托列托构建了自己的社交网,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男子肖像»

«男子肖像»

«男子肖像» ,认为是丁托列托的画室完成的作品

1553至1555两年间,丁托列托的用色常借鉴于委罗内塞(Véronèse),而画中的人形物像更自然和谐。比如他在威尼斯几所教堂的作品:圣托瓦索教堂的 «最后的晚餐»,圣母升天巴西利卡的 «圣母升天» 等。1560年左右,他的作品出现在很多威尼斯教堂。他在1564年的时候参选“Scuola Grande di San Marco”(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造的建筑)举办的艺术比赛,丁托列托凭借一幅 «圣·洛克» 获胜,得以取得装饰建筑两间巨大的内室的机会,他为此创作的壁画数量可观,多达65幅。这一系列的壁画取材于圣经,风格主要是矫饰主义,人物躯体修长,弯曲呈一定弧度,光影如剧院般。

由于室内装饰等工作耗时耗力巨大,通常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丁托列托也有自己的团队,比如装饰威尼斯总督府的时候,他的儿子多米尼克(Domenico )也参与其中。他和总督府也有着良好的关系,他还是总督府赞颂总督品格的系列画作的创作者。

«天堂» ,创作于1580年,藏于卢浮宫

画的初衷是参选总督府大议事厅的装饰。画的构图呈螺旋向上结构,顶层的浮云上是被众宗教人物簇拥的基督授冠圣母玛利亚之景,十二使徒、天使、神父等都被悉数画在了云上。这一结构充分体现了矫饰主义的哲学,同时圆的线条、上升的状态和宗教的教义也有相融的一面。画中人物多穿有蓝色粉色黄色的衣服,这些颜色被认为是尊贵的,比如蓝色、红色是圣母的专属裙袍色,使徒们们则常有黄色的外袍。总体看来,画面繁而有序,且有动态的效果。

最后的作品是他留给圣乔治玛焦雷修道院的 «最后的晚餐»。丁托列托于1594年在威尼斯去世,享年76岁。

(本文转载自卢浮宫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