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联会|以智能化提升上海公交运营能级

上海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课题组
2019-05-31 15:29
来源:澎湃新闻

根据《2017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2017年全市人员工作日均出行总量约为5610万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出行需求和依然存在的问题,在市委统战部和市政协的支持下,自2018年5月开始,我们走访了多个公交调度中心,实地考察了多条公交线路和站点,并通过线上发放和回收了近千份调查问卷。同时与交通委相关处室、久事公交集团、浦东公交集团进行了座谈,并且参观了久事公交的智能指挥中心。

基于调研我们发现,作为“公交都市”的上海,近年来相关部门和企业在公交线网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及综合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制约上海公交运营能级和效率的问题。《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就显示,上海公交平均换乘次数和平均步行距离均居全国首位。

为此,我们围绕公交系统智能化建设、公交线路和站点规划、公交与轨交“两网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以“智能化”为抓手的解决建议。

一、目前上海公交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目前上海公交运营在线路及站点设置、两网融合、公交信息智能化以及场站数量与管理方面,仍有较大的完善与进步空间。现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公交系统整体建设还没有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

公交系统智能化是实现“智慧公交”的关键,但目前上海市公交车运量、居民出行数据实时测算尚不够“精细”;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明显,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独立,数据价值并未得到发挥;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及智能监控安全机制仍然有待加强;同时,居民获得的公交出行数据渠道并不明确,信息既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而目前居民出行需求出现变化,定制线路不能通过公交系统获得满足。

2. “打补丁”式的线路调整方式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调研中我们发现,公交线路布局不合理,重叠现象较为突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规划不合理,而是方案难以实施。由于线路调整应当“征求居民意见”,并获得其中80%的居民赞同。而实际出席征求意见会的居民多是对调整有意见的居民。那些旧的线路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他们出行的习惯。

调整难度大,导致交通管理部门不得不对线路进行“打补丁”式的调整,旧的线路依然保留,新的线路叠上去,不可避免存在部分路段的重叠,资源严重浪费。此外,上海现有的夜宵线设置也并不能满足夜间居民出行需求,原夜宵线是为了方便工厂夜班工人上下班的,如今很多工厂已经被改造,夜间出行的需求集中在几大CBD与大型居民区之间,但却没有充足的夜宵线来满足。

3.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上海公交站点的覆盖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公交平均换乘次数和平均步行距离均居全国首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部分公交站点的分布与客流需求不匹配,尤其在周边城区,部分小区已经建设好,但与小区配套的公交站点尚未启用,居民出行非常不便。另外,部分公交站点位置距离十字路口过近,以浦东南路浦东大道公交站为例,这个公交站离十字路口不到100米,左转出来需要连续变两个道,违章不说,安全和拥堵问题显而易见,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站点数量还不少。

4.公交场站及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

随着线路的不断增多,公交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相应的公交场站的建设却并未跟上车辆的增长速度,导致很多车辆目前单浦西夜间就有近1000辆公交车无法进场停放。此外,在大力倡导新能源车辆的背景下,场站不足将导致充电桩缺口明显。以久事集团为例,若按照每辆车配备一个充电桩的标准,2020年该集团充电车位将出现996个缺口。

5.规划审批不同步,轨交与公交两网融合难

由于地铁规划方案中未将公交配套方案一并报批,地铁工程可行性报告的批复内容也不包含公交配套方案,导致地铁与公交难以同步。地铁建成后公交站点另行报批难度加大,时间间隔较长,两网融合出现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外,公交司机就业环境也影响着上海公交的质量,亟需改善。调研发现,上海公交车司机的人车比例为1.8∶1,每辆车分配到的司机不足两名,每月工作180小时,到手收入仅在7000元左右。受访人群普遍反映工作强度大,培训周期长、成本高,缺乏职业尊荣感是不愿从事公交司机的重要原因。

二、以智能化方式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现阶段上海公交的智能化运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上海没有使用智能化工具的意识,而在于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完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够切实提高上海公交车运营能级,改善居民公交出行用户体验。

1.改革完善公交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呈现和利用数据针对上海公交智能化的瓶颈,我们认为可以围绕数据的收集和利用,始终以便利居民出行为导向,对现有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在信息收集方面,可以试行上车刷卡收费,下车刷卡返还优惠的新乘车模式,获取精确的出行数据。同时,应当合理配置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各相关部门应向公交集团的数据控制中心开放各类数据信息的权限,帮助公交系统实时判断上海区域内的人口流动情况,进行公交线网规划优化。另外,还应当加强信息终端基础建设,整合、整理、统一信息推送渠道,着力推广“上海公交”APP,让其成为居民出行时的首选工具。另外,也可以基于精细化的大数据,尝试发展定制化共享班车服务。

2.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以智能化方式构建公交线网优化的总体规划在充分收集和获取居民出行信息的基础上,管理部门在线路规划过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利用大数据构建公交线路优化的总体规划。对已有的重叠线路进行全面排查,提高线路利用率,在调整意见征询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但也要抓好集中,提高方案落地效率。

3.充分利用精准的人员流动信息,合理布置公交站点在调整公交站点时以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通过拓展人流信息采集渠道,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互通,优化整合公交站点。同时,针对那些离十字路口和红绿灯较近的站台进行撤销或迁移处理,减少安全隐患。

4.多渠道并举,缓解场站与充电桩短缺

首先,可以鼓励已有场站的立体开发,提高场站用地的利用率。其次,可以利用智能化手段,充分协调利用夜间城市闲置场地,包括市中心部分写字楼、商场的停车场等。此外,还可以使用智能化手段,提高充电桩的利用效率,让公交车轮流充电而不需要保证每一台车都必须有一个充电桩。最后,还可以加大对电池的科研投入,在历史风貌区适当保留一部分无轨电车,作为新能源车的有效补充。

5.从审批入手,确保两网无缝对接

既然两网融合的核心问题在于规划和报批阶段的不同步,那么将公交与地铁的配套方案作为地铁报批和批复的内容,从源头提高公交与地铁的配合度,应该就可以确保地铁、公交同步。

最后,我们认为公交车司机在公交运营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公交司机的职业特点和作息制度,提高驾驶员的收入,提供临时性住房,建立免费的培训制度,增强职业的吸引力,适度放宽公交司机的户籍准入。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只有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才能让穿梭于城市的公交之花更加多彩绚丽。

课题组成员

组长:陈春兰

副组长:游闽键

组员:周 潇、王福明、王如路、付 军、刘毛伢、江小民、陈大吾、陈云麒、俞 飚、姜逸青、钱世超、唐 杰、黄春华、伍爱群

    责任编辑:柴宗盛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