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岛”与被遗忘的历史

2019-06-02 12:03
上海

王昱

1984年出生的笹川尚子与很多土生土长在日本香川县的年轻人一样,如果不是参加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志愿者团队,她可能完全不知道距离香川县最大港口—高松港约8公里的海域上还有一个叫做“大岛”的岛屿。

尚子也从来没有在教科书上或电视节目上看到过关于这座岛的故事。她当时认为,艺术节之所以把这座岛纳入举办会场之一,只是因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岛”作为连接九州和四国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取之所用,理所当然。

然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发起人以及总策展人北川富朗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定要把大岛纳入艺术节,没有大岛就没有濑户内艺术节”。

 一座被遗忘的袖珍岛

“大岛”位于濑户内海上,是隶属日本香川县高松市的一座离岛,原本是两个独立的岛屿,经由沙洲相连逐渐合并为一,从地图上看形状酷似细长的骨头。从香川县的高松港出发,乘坐快速渡轮,大约只需要20分钟就能抵达。

参观必备的大岛旅游手册 王昱 图

虽然名字叫“大岛”,但其实这座岛十分袖珍,陆地面积仅有0.62平方公里,从南到北直径最长只有7.2公里,换句话说,成年人只要用双腿不需要两个小时就能绕岛走上一圈。

2009年11月的秋天,距离首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开幕还有半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尚子加入了一个叫做“小虾志工队”的志愿者团队。主要任务是在艺术节开办前期与岛民做好沟通,并在开办期间驻扎“大岛”从事导览的工作。

相比较声名在外的旅游胜地小豆岛,和常住人口相对较多的男木岛与女木岛,“大岛”无论从名声上还是规模上,都是一座极“没有存在感”的岛屿。在艺术节之前,从来没有人谈起过这座岛上究竟有什么,更无法想象在这个面积如此狭小,资源如此匮乏的地方,岛上的人是如何生活。

这样的疑问困扰着尚子,也困扰着很多初次登上“大岛”的人。

藏在青松林里的“疗养院”

从西海岸港口进入“大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相传在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源氏和平氏家族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屋岛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场战役最后以平家败北告终,平家勇士被埋葬在西海岸一带,后人为纪念他们在此种植了大量的“墓标之松”,也由此形成了西海岸边巨大的“青松园”。

传说这里的松树是人们为纪念“屋岛之战”而牺牲的平家勇士种下的。王昱 图

 只可惜,这段悲壮的历史早已随着消逝的遗迹变得鲜为人知。尚子在加入“小虾志工队”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拜访当地的工作人员,了解大岛的历史。

 只不过了解的越多,尚子吃惊地发现,小岛所埋藏的故事似乎比想象得要更加沉重和复杂。

 穿过茂密的松树林向街道上走去,一排排灰色屋顶的低矮建筑出现在眼前,这些建筑样式简单,造型雷同,并且标着数字编号,好似60年代的职工宿舍楼,整齐地沿着东海岸线依次排开。而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每幢房子的外面都装置着白色的扶手护栏,而这样的护栏不仅仅出现在房子周围,所有通行道的两侧都能看到。

写着编号的宿舍楼 王昱 图

 更不可思议的事是除了“宿舍楼”外,整座岛上没有商店,没有娱乐设施,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更没有行驶的车辆。整个社区安静地好似一座“鬼城”,只有路口的扩音器里循环播放着悠扬的钢琴曲,和远处海浪声交织充斥着整座岛屿。

空无一人的街道 王昱 图

尚子后来才知道这里的“大岛”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国立疗养所大岛青松园”。而这所疗养院之所以建在这么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只因为它与一种人们谈之色变的疾病联系在一起——“麻风病”。

 “强制隔离岛”的伤痛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麻风病在日本曾一度被视为具有传染性的不治之症,患者病情严重可致脸部及手足变形残疾,甚至会因此失明。“隔离”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对策。

1907年3月19日,日本政府颁布了被称为“麻风病预防法”的法律第11号,决定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在各区建立隔离疗养所。

“大岛”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于1909年被选作负责四国和中国地区病人的“第4疗养所”。1946年又改名为“国立疗养所大岛青松园”。岛上一排排宿舍楼似的建筑就是当时疗养所的集体宿舍。最高峰时期,岛上有860个病床。

“国立疗养所大岛青松园”旧址原貌模型 王昱 图

“麻风病预防法”不但强制患者入所,还禁止患者外出和工作,如有违反者将受到严厉惩戒。随后,又受“优生保护法”的影响,日本政府对麻风病人进一步提出了“防止不良子孙出生”的要求,对入院男女患者实施绝育手术,即便是妊娠中,也要强制引流胎儿。

据史料记载,许多患者都是在“2至3年就可以出院”的哄骗下踏进了“大岛”,结果却没想到这一困就是一辈子。除此之外,入岛时,他们还被要求签下“遗体捐赠承诺书”,死后将遗体捐献于医学解剖。

从1909年至1996年“麻风病预防法”被废除,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先后有超过2000名患者在“大岛”上离世。他们的骨灰被收纳在岛上的纳骨堂内,然而令人唏嘘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家人受到外界的歧视,很多人即便死后,骨灰盒上仍选择使用假名代替。

存放去世麻风病患者遗骨的纳骨堂 王昱 图

长时间的隔离也影响了康复人员的社会回归。有的人要么早已与家庭断绝了联系,要么担心家人受自己连累遭到社会的偏见,他们大多垂垂老矣,又患有失明等后遗症,于是只得继续留在岛上度过余生。

1996年,“麻风病预防法”被废除。翌年,各地原麻风病患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国家赔偿。2001年,厚生劳动省开始与麻风病患者代表团体协商,讨论针对麻风病问题的解决对策,随后出台了“汉生病补偿法”(将带有歧视意味的“麻风病”一词改为音译词“汉生病”)。2008年日本政府又通过“汉生病问题基本法”,为解决麻风病遗留问题,让患者能正常融入社会,提出设置国家麻风病资料馆,普及麻风病历史及正确知识等。同时,将6月22日设定为"麻风病病预防法受害者名誉恢复及追悼日"。

“我们存在的证据”

如今,“大岛”上仍然生活着56名康复者(男性29名,女性27名),他们平均年龄为84岁,集中居住在大岛南端的疗养中心,废弃的旧宿舍楼被改造成艺术节会场,资料陈列室和咖啡馆。政府还在岛上增设了镇魂碑和纪念堂。

2010年,在首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即将开幕之际,尚子所在的“小虾志工队”在海岸边意外地发现了被遗弃的原疗养所使用过的解剖台,在征得大岛青松园自治会会长和原麻风病患者的同意后,志愿者们把解剖台搬入了会场,在艺术节期间展出,立刻收到了极大的反响。

解剖台 王昱 图

有日本记者采访原麻风病患者为何同意展出,老人说:“不管怎么样,这是证明我们这群人存在过的证据啊”。

2013年,尚子在经历过第一届志愿者活动后,正式成为“小虾志工队”的主干成员,运营着志愿者官网。“小虾志工队”的导览活动也从艺术节活动期间扩展至每月第二周的双休日进行。除此以外,他们将过去的家属留宿室改造成了咖啡店,用当地的土制作的陶器,招待来访者,还组织岛外的儿童来大岛留宿的体验活动。

尚子至今还记得当初加入志愿者团队时,总策划人北川对他们说:“要让大岛成为大家愿意来的地方,这样大家才不会忘记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