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人脑适合临床工作,AI擅长依靠医学数据判断某些疾病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2019-05-26 20:18
来源:澎湃新闻

AI可以帮助医生分析影像,通过大数据预测病情,甚至在医院建立智能监护病房。这让许多人畅想:有一天AI是否会代替真人医生?

5月25日下午,在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分论坛上,来自上海交大、瑞金医院、腾讯优图实验室以及体素科技等医学界专家及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士,对“AI+医疗”这一前沿话题探讨和交流。

业内普遍的观点认为,AI将在解决医疗重复性及易出错的任务上发挥作用,成为医生的助手。它能够筛选图像、检查心脏异常的迹象,还有望改善医院的工作流程和基层医疗资源。

不过,在医生不在场的情况下,AI独立诊断,目前无论从技术还是伦理上都不能实现。

学者:AI代替医生不现实

“医疗的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的未来也在医疗领域。”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称,这是医疗产学界一些人的观点,他个人支持这个观点。

他提到,目前无论从中国还是从全球来看,都存在医疗资源紧张和老龄化加剧的状况。全球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4人,在中国这一数字也是14人。另外全球还普遍存在医疗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医疗科研和产业创新周期都非常长的状况。

因此他认为全球医疗行业需求非常大,亟需AI赋能。比如在医疗信息化、医疗大数据、智能影像分析,甚至智能问诊和智能病历,各个环节都存在AI发挥作用的空间。

“但是用AI代替医生还不现实,可以做医生的助手。”王延峰说,利用AI充当医生的超级助手,是他们正在研究一个产品。

比如,通过多形态传感器,辅助ICU日常护理流程,对医护人员手部清洁进行监督,降低医院感染风险。AI还能够检测和记录患者起床、行走情况,记录临床医生超声波和X光检查,帮助患者翻身和上下床。

王延峰说,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介入程度低,又确保时刻不间断地监护,这样可以把部分护士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护士更好地照顾病人。

医生:医疗资源紧张反衬对AI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认为,AI会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医学现场,是无可避免的事。他探讨了依靠智能病房监护糖尿病人。

“瑞金医院26个内分泌科医生,每天看将近1000名患者,管理90张糖尿病的病床,同时加上急诊。”宁光说,紧张的医疗资源反衬着这个行业对AI的需求,他希望在某些医疗领域AI可以实现标准化一站式的服务。

他举例,AI可以辅助建立有400个病房的标准化糖尿病管理中心,把房间的走向、进出房间时间等全部规定好,患者同意加入进来就拿这套标准考核。在医院环节,患者做过的任何检查,都通过AI系统让医生一目了然,节省许多时间。

“(在患者生活环节)医生要求患者不吃糖,他究竟吃了么?让他吃某个药,他又吃了么?这些医生看不到的环节都可以依靠AI监护。”宁光说,“这样标准地管理起来以后,就有可能发生很多改变,比如可以对糖尿病风险进行预测。”

企业:“人工智能使医生都失业”目前不可能发生

“我们的选择是去做一些医生工作中两端的事情,一端是不适合医生干的事,一端是医生不愿意干的事。”体素科技CEO丁晓伟说,他们公司致力于用人工智能挖掘医疗影像和临床数据,帮助医生精准诊断。

他说,临床工作非常适合人脑解决问题,人有能力迁移各种知识、联想,对眼前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再作判断,这是人脑比计算机高效的地方。看病时,医生不光有医学知识,他实际上在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为病人诊治,是AI不可替代的。

但依靠医学数据对某些疾病进行判断和预测,则是AI更擅长的。比如,通过检测数据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评估判断,AI不会像人一样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只要智能系统设定科学,它能够直接高效地作判定。有些社区医院的跨科室行为,包括眼底检查或皮肤检查,有的医生不愿意老是麻烦他人,就可以通过AI辅助。

另外,他称现在对算法的评估标准还是以工程界的标准为主,但医生看问题并不是这样的。他解释,包括临床试验也都是在受控环境下进行,AI作出的许多数据依靠的是非常受控的环境,最终在真实世界、在不受控环境里工作才是AI产品通过检验的终点。

至于能不能在医生不在场的情况下利用AI诊断,他认为医疗器械需要药监部门监管批准,不是研究出来就可以随便用。检查和诊断出了问题是机器还是人负责,需要政府部门思考。

联影智能COO詹翊强认为,在目前的技术阶段上,“人工智能使医生都失业”的情况不可能发生。他们公司在投放人工智能产品时,更多的偏向基层,因为越基层的医生越需要利用人工智能,这也会让基层的病人能接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臧鸣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