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印度:大选结果不仅是政党胜负,更关乎改革的进退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宁胜男
2019-05-23 06:58
来源:澎湃新闻

本月19日,第17届印度人民院选举落下帷幕。这场耗时39天,花费近70亿美元,9亿选民参与投票的选举,规模之大、过程之复杂、竞争之白热化,都让世界为之瞩目。大选后的印度将迎来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度向何处去,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影响选民投票的三个因素

印度大选向来以结果变幻莫测著称。在这一政党林立、各派势力交织错杂、各种政治口号漫天飞舞的漫长进程中,选民以何为标准来选择自己心仪的政党,一直是观察印度大选的有趣命题。

政党政绩和力量对比,是一大决定因素。自1947年印度独立,国大党在政坛独领风骚近30年。到1971年第5届人民院选举之时,英迪拉·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包揽了518个议席中的342席,战绩依旧骄人。国大党之所以能在前30年主宰政坛,倚仗的是其领导印度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的光辉历史,以及甘地、尼赫鲁等领袖的巨大感召力。这一时期,反对党尚且羸弱分散,不成气候。缺乏对等选择,也是印度选民支持国大党的重要原因。

1960年代末,印度出现政党多元化和地方化的趋势,政党间竞争加深,政权结构随之变动,国大党先是失去了多个邦的执政权,到1977年大选时,更是第一次丢掉了联邦执政党的地位。印度选民之所以把英迪拉·甘地和国大党选下台,既有对其实施“紧急状态”的不满,也有对国大党分裂蜕化的失望,更是由于反对派第一次团结一致统一行动,选民有了选择的空间。

1977年的大选标志了印度进入了多党交替执政的新时期。到1990年代后半叶,以印度教民族主义起家的印人党发育成熟,印度政坛呈现出国大党与印人党对垒,两党领导的政党联盟交替执政的景象。

经济民生问题对选民的决定也有着较大影响。印度人口多、底子薄,贫困率长期居高不下,低收入选民数量庞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到1993年,印度贫困人口比例高达45.9%,至2004年,这一比例仍为38.2%。下层群众缺乏改善经济状况的渠道,习惯性地将期望放在政府身上。

同一时期,印度开启了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改革。改革固然使经济增速加快,但短期内受益人群有限,尤其是广大底层民众的利益一时难以得到改善。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平等程度的加深,导致底层选民对改革态度游离,这些民众平时又缺乏经济流动机会和利益诉求通道,选举就成为其表达诉求,甚至是发泄不满的唯一机会。再加上多党竞争的选举结构,使得印度大选呈现出鲜明的“反现任”(anti-incumbent)特点,选民对在任政府耐心欠奉,即便是对开启改革、挽狂澜于既倒的拉奥政府和务实有为、政绩斐然的瓦杰帕伊政府,印度选民都毫不留情、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其赶下台。

在许多印度选民的心中,大选即是选总理,各党总理候选人的“人气”是决定投票结果的另一变量。按照议会民主制的一贯规律,选举应是先选出党,再敲定人。印度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从1981年选举时国大党打出的“只有英迪拉能把国家从混乱和动荡不安中拯救出来”,到这次大选印人党高呼的“莫迪政府,再来一次”,总理候选人一向都是决定执政权花落谁家的主要因素之一。2014年大选中,原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莫迪凭借“茶贩之子”的奋斗史、创造高增长的“古吉拉特模式”和自身雄辩的演说与动员能力,获得印度民众青睐,“莫迪旋风”席卷全印,莫迪带领印人党攻城略地,取得了史诗级的胜利。在今年的大选中,印人党仍主打“莫迪牌”,强化其廉洁、高效的领导人和强硬的民族主义者形象,希望能够复制2014年的奇迹。

三种可能的大选结果

大选漫长的投票甫一结束,印度各家机构的出口民调结果便应声而出,目前的普遍预测是莫迪和印人党将成功连任,带领印度走入下一个五年,但不同的民调对人民院席位分布预测并不相同。目前来看,结果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是印人党自身斩获超272个席位(人民院共545个席位)。这种情况下,印人党一家即占绝对多数,强势地位更加凸显,既可自己组建联邦政府,也可延续此前全国民主联盟(NDA)联合执政的路数。如果抛开盟党单独组阁,莫迪和印人党将在联邦层面获得最大的决策自由,莫迪政府后续数项改革法案,也将在人民院“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第二种可能,印人党自身席位少于半数,但其领导的NDA执政联盟席位超272个。这一情形下,莫迪将继续出任总理,以NDA为依托组建联合政府。如此执政也是印人党一贯的传统。但印度的政党联盟关系并不牢固,一些地方性政党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或为向联邦政府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动辄以退出联盟相威胁,政党间结盟或倒戈非常“随意”。联合执政下,不仅盟党将在内阁中占据数个部长职位,莫迪要推进自己的改革政策,尤其是涉及到在人民院通过相关法案,还需要通过与盟党置换政治资源争取其支持。不难预测,这种拉锯式的政治博弈与讨价还价,将耗费莫迪不少的精力。

第三种情形是,印人党席位数领先国大党,但无论是这两大党,还是二者领导的执政联盟,所获席位都未超272席,“悬浮议会”局面形成。这种情况下,将由总统出面首先邀请印人党组阁。为凑够法定席位数,印人党必须争取NDA联盟外其他党派联合执政,其他党派也可以保持独立不参加内阁, 仅向印人党和NDA提供外部支持。当然,如此形成的政府并不稳固,一旦某个盟友撤销外部支持,政府就有可能中途“翻车”,在议会的信任投票中被不信任案推翻。也正因此,这种组阁方式更容易出现执政党被小党掣肘甚至“绑架”的局面。

大选与印度改革前景

2014年大选,印人党一党就拿下了282个席位,印度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悬浮议会”到印人党强势地位的转变。此前25年间,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在大选中取得超半数席位,多党联合执政,是这一时期印度政府的常态。但是,各党派之间利益不一、相互扯皮,导致决策与执行效率低下,改革推进缓慢。到辛格政府(2004-2014年)执政后期,政府贪腐丑闻频发,领导层无力推进政策议程,国家陷入“政策瘫痪期”。

2014年印人党赢得的“史诗般的胜利”一举改变了这一态势。第一个五年任期内,莫迪政府借势出台《破产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商品和服务税(GST)改革,有力推进了印度的经改进程。但也有过鲁莽时刻:在莫迪治下,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营商环境得以改善,成功维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同一时期,莫迪政府“任性”推“废钞”、匆忙上“税改”,短期内也造成广泛的经济失序和混乱。经过五年的历练,相信其对印度社会经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治理方式会更加稳妥成熟。

此番大选中,莫迪和印人党能否再创上次选举的辉煌战绩,不仅关乎下届印度政府的构成与执政方式,更将在一定程度上奠定印度未来的政党格局与政治走向。

印度目前正处于发展变革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国家能否充分动员社会沿既定改革轨道行进,改革能否走向深入、攻坚克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制定与执行部门的清醒、理智和高效。下一阶段的印度政坛,是延续印人党“一党独大”的格局,还是重回联合政府的传统轨道,答案即将揭晓。

(宁胜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郑勇